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68)
2023(14607)
2022(11835)
2021(11035)
2020(8998)
2019(20376)
2018(19408)
2017(37152)
2016(19415)
2015(21590)
2014(20653)
2013(20755)
2012(19367)
2011(17524)
2010(17621)
2009(16675)
2008(15670)
2007(13791)
2006(12254)
2005(10972)
作者
(55524)
(46854)
(46358)
(43906)
(29278)
(22649)
(20747)
(18141)
(17863)
(16156)
(16093)
(15609)
(14590)
(14513)
(14443)
(14295)
(13534)
(13504)
(13488)
(13175)
(11535)
(11345)
(11333)
(10689)
(10684)
(10459)
(10043)
(10003)
(9330)
(9264)
学科
(89090)
经济(88976)
(62327)
(50567)
管理(49251)
(39069)
企业(39069)
方法(37733)
数学(35119)
数学方法(34973)
农业(33624)
中国(30872)
(27813)
金融(27813)
(25787)
银行(25753)
(24937)
业经(23284)
(22065)
(20463)
(19640)
贸易(19625)
(19265)
地方(18040)
(13943)
(13855)
(13515)
(12940)
财务(12925)
财务管理(12898)
机构
学院(278887)
大学(277272)
(130569)
经济(128580)
管理(107118)
研究(98818)
理学(93494)
理学院(92563)
管理学(91409)
管理学院(90925)
中国(83975)
(66827)
(56691)
科学(56485)
(56391)
农业(51460)
(48948)
中心(47692)
业大(46691)
财经(46136)
研究所(44695)
(42650)
经济学(42218)
(38635)
经济学院(38495)
北京(35264)
财经大学(34572)
(33807)
(32822)
师范(32420)
基金
项目(191373)
科学(151981)
基金(144118)
研究(138860)
(127674)
国家(126276)
科学基金(107265)
社会(94878)
社会科(89971)
社会科学(89950)
基金项目(75906)
(71782)
自然(66407)
自然科(64947)
自然科学(64926)
自然科学基金(63860)
(60383)
教育(60285)
资助(57448)
编号(53208)
(44189)
重点(42880)
(42619)
成果(42223)
国家社会(41748)
(40594)
创新(38020)
教育部(37961)
(37512)
人文(36872)
期刊
(140270)
经济(140270)
研究(81721)
(70407)
中国(54129)
农业(47372)
学报(47083)
(44103)
金融(44103)
科学(43400)
(40229)
大学(36645)
学学(35388)
管理(33804)
业经(27867)
财经(23197)
(22878)
经济研究(22778)
(19912)
问题(19912)
技术(18506)
世界(17852)
教育(17510)
(16076)
农村(15542)
(15542)
(15481)
农业经济(14879)
国际(14543)
技术经济(13342)
共检索到416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振宗  
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约束,其可能给家户福利和生产活动带来损失。金融约束不仅来自于正规金融,也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利用区域转换模型,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对家户福利的不同作用。实证分析表明,正规金融约束的家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受到限制,非农经营的效应也更低,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金融形成了替代,弥补了其部分功能。受到非正规金融约束的家户,社会资本的功能被弱化,但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以及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作用由于得到正规金融的支持而更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大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农村正规金融在满足生产发展尤其是非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宋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农村金融领域,不仅要求金融供给主体在数量上有增加,而且应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互补性使得合作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一种方法。合作模式的稳定性对双方经营决策有决定性作用,从数理角度构建适合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型,并得到保持稳定合作所要求的条件,最后以收集到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年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信贷量相差悬殊的省份适合寄生合作模式,而二者实力相当的省份则适合依赖成长的对称互利合作模式;寄生模式是过渡性的,而依赖成长对称互利模式能够使合作的总体效应增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松  程昆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国红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打不死"的非正规金融,越是打压,规模越大。这一管制悖论不仅在中国存在,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为了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状况,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取缔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强迫正规金融组织加强对农村的资金供给。但事与愿违,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正规金融组织也并未如政府所料,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状况,反而加重了农村经济的"贫血";广大中小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不仅依旧,反而贷款流入了那些资金并不缺乏的人手中(Aleem,199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沛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 ,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农村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农村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国红  刘兆征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包括信息和信任机制、重复博弈和信誉机制、严厉的惩罚机制、灵活的担保机制、女性市场定位机制等。以湖北农村非正规金融为例,对它的履约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耀军  陈德付  
国家控制下的农村金融是转轨经济中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制度背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有效率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作为一种底层改革,对中国整个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邵传林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程度很低,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参与度更低。已有的研究认为正规金融部门实施的信贷配给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而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农户偏好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是出于成本收益的算计,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越贫困的农户越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此外,还运用数理模型论证了该命题在理论上成立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相关调研资料的梳理及实地调研为该命题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经验证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史小坤  
本文运用金融地理学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现实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约束,指出农村二元金融模式脱离了中国农村现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融资问题。在中国农村双重地理环境约束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例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地理环境约束的发展模式:以大型农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中介的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联合模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亮  陶冶  
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农村二元分层金融发展的农民收入效应进行再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正规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如非正规金融明显;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亮  陶冶  
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农村二元分层金融发展的农民收入效应进行再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正规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如非正规金融明显;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官兵  
本文构造了一个“企业家——组织”框架来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替代与互补问题。本文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面临着不同的制度结构。在不同的制度结构里,金融企业家以组织方式来实现其理性行为,因此就表现为不同市场里的不同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少新  王国红  
简单的价值判断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问题,从这种组织本身的机制入手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启发性。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其政策含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传林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治理效率之谜,还有助于为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化转型与发展提供新的线索。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民间私人借贷契约有效执行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组合;扎根于乡土社会里的村庄信任机制、高效的信息搜集方式、灵活多样的担保手段、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无限期重复博弈机制、嵌入式的社会交往过程等因素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私人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核心制度构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朝顺  程昆  程秀丽  
1.利率管制与农村非正规金融。中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存在,更多的是因为政府选择金融抑制的结果,源于利率管制下的定向信贷配给以及政府在金融资源分配中的所有制偏向和制度歧视。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很难依靠有组织的银行信贷和股票发行抓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使其对体制外资本市场有强烈的制度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