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8)
2023(9280)
2022(7348)
2021(6924)
2020(5606)
2019(12894)
2018(12937)
2017(24424)
2016(13202)
2015(15446)
2014(15210)
2013(14789)
2012(13387)
2011(12273)
2010(12191)
2009(11176)
2008(11045)
2007(9721)
2006(8899)
2005(8419)
作者
(38308)
(31682)
(31616)
(30318)
(20312)
(15231)
(14282)
(12431)
(12405)
(11263)
(11159)
(10730)
(10483)
(10367)
(10347)
(10010)
(9664)
(9301)
(9129)
(9036)
(8164)
(7935)
(7898)
(7387)
(7220)
(7195)
(7124)
(6987)
(6505)
(6500)
学科
(55958)
经济(55890)
管理(32204)
(31363)
(23509)
企业(23509)
中国(21457)
方法(20672)
数学(17965)
数学方法(17808)
(17308)
业经(13368)
(13121)
贸易(13109)
(12848)
(11757)
(11427)
(11309)
农业(11178)
地方(9885)
(9532)
(9495)
银行(9467)
(9181)
(8907)
金融(8906)
(8838)
理论(8649)
发展(7844)
(7841)
机构
大学(187691)
学院(185795)
(82941)
经济(81494)
研究(74031)
管理(64299)
中国(57220)
理学(54245)
理学院(53586)
管理学(52638)
管理学院(52334)
科学(43890)
(42224)
(38200)
(36486)
研究所(34859)
(34356)
中心(31769)
财经(28421)
(27753)
北京(27525)
经济学(27283)
农业(27192)
业大(26889)
(26745)
(26186)
(25009)
师范(24672)
经济学院(24462)
科学院(22744)
基金
项目(121794)
科学(95513)
基金(88850)
研究(88821)
(79970)
国家(79374)
科学基金(65799)
社会(57331)
社会科(54296)
社会科学(54279)
基金项目(45387)
(44713)
自然(41049)
教育(40965)
自然科(40141)
自然科学(40125)
(39498)
自然科学基金(39453)
资助(37037)
编号(34545)
成果(29158)
重点(28768)
(28050)
(27866)
课题(25591)
中国(25486)
(25361)
国家社会(25199)
创新(23954)
教育部(23772)
期刊
(93843)
经济(93843)
研究(61043)
中国(44925)
(32882)
学报(32252)
科学(29977)
(26957)
管理(26761)
教育(24970)
大学(24569)
农业(22885)
学学(22871)
(18441)
金融(18441)
经济研究(17117)
技术(16468)
财经(15027)
业经(13869)
(13687)
(13225)
问题(12584)
(12394)
世界(12145)
国际(11637)
(8890)
图书(8733)
技术经济(8580)
(8273)
论坛(8273)
共检索到294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群慧  佟家栋   戴长征  陈伟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长期探索,在与世界现代化互动中形成的中国“范式”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不同,中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现代化,而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引领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邱海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鲜明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陈健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具有在实践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内涵特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此,必须加大顶层布局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宏观指导;大力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薛安伟   林嘉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新时代的文化繁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本文从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出发,研究文化因素在不同现代化模式中的异同,以此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认为,从生产角度看,文化因素在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经济现代化中具有相似作用机制,都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从分配角度看,西方现代化难免走向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共同富裕。本文提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刻理解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繁荣新时代文化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志艳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不仅要实现“物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切实方案。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资本创新潜能,使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做大蛋糕”,从而实现“物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驾驭资本创新,规避和克服以“资本为中心”的消极作用;创新国家,消灭私有制;解放雇佣劳动,实现工人阶级的共享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三个“主体”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两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体地位,更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这一主体地位以“分好蛋糕”,确保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迟克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贺力平  
<正>2024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重要论述的一大背景是“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关键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莉   任广乾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任保平   辛伟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世锦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对“新型工业化”有正确理解。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具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入、融合或改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大体相同工业化阶段完成时间的缩短,等等。围绕对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现象的若干争论,对“新型工业化”“不是什么”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以澄清在“新型工业化”问题上的某些含混和误解。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潘永和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原则,不断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持续增加教育投入。财政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绩。未来10年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省到2015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推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元春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数据成为新要素、创新成为新主驱动力、协调融合发展成为新思路、绿色低碳成为发展新底色、高水平开放成为新拓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目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中长期多重战略重任的实现路径,数字化变革、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导向等重塑了我国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为此,我们需要重点从关键要素、融合创新、结构优化、政策转型等方面完善工业化的运行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