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0)
2023(8955)
2022(7621)
2021(6873)
2020(5742)
2019(13171)
2018(13009)
2017(26600)
2016(14139)
2015(15866)
2014(16119)
2013(16119)
2012(15465)
2011(14322)
2010(14908)
2009(14283)
2008(13747)
2007(12599)
2006(11854)
2005(10998)
作者
(41883)
(35070)
(34721)
(33290)
(22267)
(16428)
(15988)
(13373)
(13172)
(12641)
(12045)
(11395)
(11319)
(11177)
(10928)
(10813)
(10369)
(10142)
(10101)
(10025)
(9032)
(8511)
(8449)
(8077)
(7956)
(7923)
(7597)
(7596)
(7021)
(6823)
学科
(82068)
经济(82012)
管理(39369)
(36585)
方法(27860)
(26599)
企业(26599)
数学(25490)
数学方法(25276)
中国(21183)
(19612)
地方(19438)
(15702)
(14502)
业经(14476)
(13375)
地方经济(13372)
贸易(13365)
(13263)
农业(12995)
(12962)
(12227)
银行(12203)
(11841)
(11401)
(11128)
金融(11128)
环境(10875)
(10358)
税收(9970)
机构
学院(216838)
大学(215502)
(107143)
经济(105117)
管理(80841)
研究(78409)
理学(68271)
理学院(67529)
管理学(66664)
管理学院(66231)
中国(61251)
(50010)
(44840)
科学(42688)
(39613)
财经(38552)
研究所(35216)
(34787)
经济学(34424)
中心(34407)
(33774)
(32933)
经济学院(30747)
北京(29003)
财经大学(28148)
业大(27565)
(27376)
(27308)
师范(27178)
(26158)
基金
项目(128355)
科学(101552)
研究(97348)
基金(93418)
(79734)
国家(79065)
科学基金(67236)
社会(64436)
社会科(61244)
社会科学(61229)
(49075)
基金项目(47930)
教育(44152)
(40957)
自然(39962)
资助(39470)
编号(39278)
自然科(38960)
自然科学(38948)
自然科学基金(38269)
成果(33610)
(29984)
(29652)
重点(28739)
课题(27709)
国家社会(26891)
教育部(25789)
(25761)
人文(25312)
(25184)
期刊
(129378)
经济(129378)
研究(75646)
中国(41891)
(36176)
管理(31482)
(30123)
学报(27158)
科学(26641)
(26042)
金融(26042)
经济研究(22518)
大学(21372)
学学(20255)
财经(20209)
教育(20172)
农业(20132)
业经(19181)
技术(18834)
(17592)
问题(17192)
(14592)
技术经济(13055)
国际(12807)
统计(12044)
商业(10981)
世界(10975)
理论(10947)
经济问题(10834)
(10419)
共检索到346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就近期市场热议的"中国奇迹"能否持续等问题,本文从中长期视角展开分析与判断。通过审视过去三十余年的我国经济,首先理清增长的各要素动力及其协同机制;并在现有约束条件下,讨论诸动力与机制的可能演变趋势,指出我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速面临下行考验。然后,分析提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和政策调整空间方面仍具优势,产业升级可以释放动能并形成新的协同机制,从而驱动内涵式增长。进一步本文认为,内涵式增长的顺利过渡与实现必须将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资本积累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关键在于继续深入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最后,从供给、需求及供需结合等三方面给出相应政策建议,并测算三种情景下我国2012年-2025年的潜在经...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杰赞·费基特库蒂  
现代经济活动中,服务行业是所有经济的中心。服务行业的改革和效率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对各国政府来说,当今最重要的挑战是确保其对服务部门的管制,支持服务行业改革和提高效率。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所有管制,而是对那些管制目标不明确、社会目标设计不妥,或妨碍革新和竞争的社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在全球位势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增速,也一直高于国际组织最乐观的预期。世界银行1997年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解三明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domestic and external situation in several years in the future,thispaper will make use of the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econometric model, seasonal cycle model, ananalysis of the three tim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n analysis of thefac...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波  吴丽丽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志钢  刘霞辉  
本文通过将1985—2030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运用基于人口、就业因素的恒等式分解法与标准生产函数分解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两者都表明人口结构转型是近来及未来几年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因素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如果未来过度依赖投资,低效的资本投入将会伴随人口"负利",把经济拖入过快的减速通道,而扭转这一切的枢纽则在于提升资本效率。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闫龙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信贷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特别是中长期信贷资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资产,这对于经济的整体协调运行、宏观政策调控的传导以及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将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约束、及银行业对自身资产负债的科学管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超  孙欧  
本文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采用因子拆解法,从人口角度将我国GDP分拆为七项人口结构性因子,以分析1990-2017年间人口各结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对如何稳定中长期经济增速提出政策建议,其中,创新性构建我国调查失业率数据,解决了我国目前劳动力量化研究领域数据不足的问题。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在没有大规模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人口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速的负向影响将逐渐加大。结构方面,(1)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经济增速的最强支撑;(2)总人口对经济增速的正面影响逐渐走弱和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继续扩大的趋势基本确定;(3)城镇化及城镇就业吸纳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速4)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本文给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科技研发及资本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相关专业岗位人员培训,打破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继续加速推进城镇化;扶持民营经济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维稳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树成  
20 0 3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有局部过热的特点。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局部过热会引起局部的、结构性物价上涨。而若发展到全局过热 ,仍会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因此 ,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 ,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地增长 ;在微观层面上 ,企业要有应对市场的安全应急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文魁  谭永生  
本文从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制度变迁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出发,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型;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实证分析结论的解释,对我国经济增长提出规律性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平  王宏淼  
中国预计2012年将进入中高收入的发展阶段。未来一二十年中国面临着重大抉择,是从赶超转向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此前成功赶超的战略已经不适合这一时期,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转向均衡结构,逐步形成内生的经济发展机制。否则,很容易落入"陷阱"而导致增长难以持续。本文认为,在城市化阶段,通过空间再配置和创新来提升经济效率,是从赶超走向均衡的必由之路。但扭曲的城市化发展则更会扭曲结构。因此政策转向的核心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在短期增长稳定性和中长期结构均衡化之间进行平衡。只有通过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配合以技术和制度创新,寻找出从工业化赶超转向均衡结构发展的路径,依据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旭华  
本文通过对东亚五受灾国复苏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进行特征分析,并结合五国经济增长 的中长期表现,阐明了东亚五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经过检验,本文 认为,五国复苏过程并非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东亚五国危机前的增长因素同样贡献 于这一复苏的进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善同  侯永志  翟凡  
过去 2 0年 ,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长期内 ,由于供给和需求方面的重大潜力 ,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快速增长 ,但其速度会低于过去 2 0年的平均水平 ,其中“十五”时期经济增长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速度。为此 ,应消除抑制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 ,加强风险防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