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85)
- 2023(17879)
- 2022(14470)
- 2021(13189)
- 2020(10895)
- 2019(24627)
- 2018(24053)
- 2017(46201)
- 2016(24374)
- 2015(27258)
- 2014(26567)
- 2013(26276)
- 2012(23835)
- 2011(21182)
- 2010(21311)
- 2009(20093)
- 2008(18618)
- 2007(16703)
- 2006(14823)
- 2005(13232)
- 学科
- 济(100772)
- 经济(100568)
- 业(77314)
- 管理(70748)
- 企(56779)
- 企业(56779)
- 农(51220)
- 方法(41455)
- 数学(35638)
- 数学方法(35166)
- 农业(34191)
- 业经(32160)
- 财(31553)
- 中国(31300)
- 融(28105)
- 金融(28100)
- 银(26762)
- 银行(26731)
- 制(26047)
- 行(25740)
- 地方(20438)
- 务(17981)
- 财务(17917)
- 财务管理(17876)
- 体(17857)
- 学(17517)
- 贸(17179)
- 贸易(17164)
- 企业财务(17068)
- 易(16816)
- 机构
- 学院(339115)
- 大学(336826)
- 济(142988)
- 经济(140173)
- 管理(132059)
- 理学(114337)
- 理学院(113194)
- 研究(111505)
- 管理学(111216)
- 管理学院(110596)
- 中国(91943)
- 农(70021)
- 京(68949)
- 财(68580)
- 科学(65986)
- 中心(55281)
- 所(54278)
- 农业(53736)
- 财经(53736)
- 业大(53637)
- 江(51218)
- 经(49083)
- 研究所(48912)
- 经济学(44524)
- 北京(42246)
- 范(42191)
- 师范(41697)
- 州(40664)
- 经济学院(40200)
- 院(40036)
- 基金
- 项目(232795)
- 科学(185169)
- 研究(172171)
- 基金(171619)
- 家(149177)
- 国家(147875)
- 科学基金(128193)
- 社会(113652)
- 社会科(106934)
- 社会科学(106900)
- 省(91352)
- 基金项目(90234)
- 自然(80934)
- 自然科(79100)
- 自然科学(79078)
- 教育(77980)
- 自然科学基金(77685)
- 划(75657)
- 编号(69522)
- 资助(68595)
- 成果(55973)
- 重点(52197)
- 部(52144)
- 发(50391)
- 创(49403)
- 制(47944)
- 国家社会(47903)
- 课题(47120)
- 创新(46247)
- 教育部(45108)
- 期刊
- 济(158540)
- 经济(158540)
- 研究(97634)
- 中国(72283)
- 农(71647)
- 财(53984)
- 学报(53243)
- 科学(49218)
- 农业(48161)
- 管理(46749)
- 融(45460)
- 金融(45460)
- 大学(42626)
- 学学(40463)
- 教育(32289)
- 业经(30795)
- 技术(28657)
- 财经(26900)
- 经济研究(23690)
- 经(23054)
- 业(22923)
- 问题(21311)
- 版(18315)
- 世界(16407)
- 农村(16190)
- 村(16190)
- 理论(16109)
- 技术经济(15699)
- 农业经济(15181)
- 科技(15061)
共检索到512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博 郭方 孙璐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等回归方法,检验作为正式制度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和社会网络均能显著缓解农户收入差距矛盾,总体效应明显,但对于高收入和低收入农户群体的结构效应不显著;第二,农户家庭的社会网络在农村金融和收入分配中发挥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其信息传递和风险分担功能有助于缓解农村信贷约束,缩小农户收入差距,但信贷资金分配向社会网络资源丰富的高收入农户群体倾斜,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矛盾改善的缓解作用。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要增强对不同层次收入农户群体的针对性和可及性,着重服务农村低收入群体;农村普惠金融在数字化进程中要注意保持“乡土”特色;数字普惠金融在善用农村社会资本和避免村民社会网络的逆向影响中需要仔细权衡,力求达到最优效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武锡申
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观点很多,促成了这种复杂性。组织的视角尤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有理由相信,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构成、质量和数量并不必然是最优的。社会资本受到发展过程的影响,并影响发展过程。在社会资本的提高中,存在着重要的公共角色,但谁来担当这种公共角色,以及这种公共角色应当如何担当,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大量的思考。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道德风险 公共产品 发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涛 朱铭来
本文研究农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正式制度以及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由于家庭网络和社区网络产生的信任度和归属感会导致家庭的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不一致,引入社会网络外部性的概念,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空间交互效应来衡量。结果表明: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村家庭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农村家庭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弥补农村社会保险的不足;家庭网络促进了农村家庭消费,而社区网络的不畅降低了农村家庭消费意愿,社会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农村家庭消费既存在竞争关系,又使得在考虑其他不可预测冲击时产生依赖关系;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家庭商业保险消费,但农村家庭对于商业保险消费的认同相对滞后。
关键词: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农村家庭消费性支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德强
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高发率是不争的事实,其产生的正面影响正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学者们更感兴趣的是民间金融运行机理的内因,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以往学者分析的结果给人的表象是观点各异,事实上分析的基本都是外因而非内因。本文以中国农村所特有的非正式制度为研究的视角,构建"独立国"的假设,从理论上阐述农村民间金融运行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农村 民间金融 民间借贷 非正式制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发
我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这场制度变迁既包括正式制度的变迁也包括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判断收入差距是否过大,需要将实际的收入差距与社会可容忍收入差距的上限进行对比。社会可容忍的收入差距,是指社会可以容忍的实际收入差距的区间,这个区间的上限就是社会可以容忍的最大收入差距水平。非正式制度中对收入正当性的关注、嫉妒心理、平等观念、对经济利益的关注等思想、观念的变化,对社会可容忍收入差距上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莫易娴
网络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金融法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包括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了文化、社会资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非制度性因素对网络金融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改进之策。
关键词:
网络金融 非正式制度 因素分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奕冰
文章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对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介绍,并与其他金融服务方式进行了对比,凸显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优势,随后分析了农村应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必要性,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议方法。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内部收入 差距 影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白积洋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尚面临许多瓶颈,其中农村金融问题尤其令人关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败。但我国农村信用社不仅在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尚不规范,而且还受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缺失直接制约了其经营业务的开展;而农村长期形成的习俗与社会关系抵押等非正式制度因素以及衍生的非正式金融,则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农村信用社的非正式制度改革,加强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协调合作。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金融 习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姜广东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需要普遍信任的社会结构和平等的价值观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它与此相悖的价值观和信任结构 ,这种倾向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村浓烈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供给不充分的正式制度使非正式制度安排严重冲击正式制度安排 ,致使农村难以形成可由第三方裁决的正规契约 ,不利于经济组织的可持续成长。要淡化传统体制和文化对经济组织的负面影响 ,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自由流动取决于产权的明晰化。确定农地的私有权、废除现有的户籍制度成为实现这一切的根本条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党国英
本文把道德、宗教、礼仪、典籍文化和宗法制度看作非正式制度 ,分析这些制度对社 会稳定的影响。 ( 1 )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因此 ,宗教具有降低不确 定性的作用。 ( 2 )礼仪是人们通过程式化言行交流某种信息 ,以求得生存环境的秩序化、 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行为类型。礼仪有可能发挥稳定社会的作 用。 ( 3)道德是依靠羞耻感来维持的人们的自律性行为规则。在现代社会 ,道德所能发挥 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 4)在较为封闭的乡村社会中 ,宗法关系支撑着一个稳 定的社会结构。
关键词:
非正式制度 社会稳定 社会冲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长江 高彦彦
面对当今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转型理论角度分析了原因,并由此认为乡村自治所依赖的非正式制度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而历史和现实因素又决定了正式制度在农村的匮乏,治理机制的空白导致了农村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要破解农村转型困境,必须要依赖于政府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有效的正式制度也是使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呈现正向反馈的主要保证。
关键词:
农村转型困境 乡村治理 正式制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钱锡红 申曙光
老年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制度性支持,另一种是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支持。然而,现阶段我国在老年人养老保障方面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单一的正式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对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养老保障功能与机制的研究。在政府公共部门"物质"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关注老年人社会网络所具有的四类保障功能——物质保障、安全保障、精神保障、尊重保障,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重视老年人社会网络建设,补充并配合正式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将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
养老保障 老年人 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庄天慧 胡霜 贺家欣
移风易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基层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资源下乡”“行政下乡”的背景下,村干部知识化可能更加适应基层治理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政策导向。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村主任知识化对农村家庭人情支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与宗族等非正式制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能显著且稳健地降低农村家庭人情支出占比,而宗族势力等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会制约村主任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村主任自身来自宗族内部,则治理效果更加明显。结果验证了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削弱正式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但二者也可能是共存互补关系的理论解释。为此,本文提出在基层治理和文明乡风建设中应注重基层干部的个人能力,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处理好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人情支出 村主任 宗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力 梅林海
经济增长中有两种制度安排: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通过法律规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非正式制度通过意识形态、道德潜规则等发挥作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管理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者以不同的形式,对污染治理起到了积极的管制作用。我国环境管理亟需建立正式管理制度与非正式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制度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