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56)
- 2023(3468)
- 2022(2834)
- 2021(2877)
- 2020(2331)
- 2019(5587)
- 2018(5339)
- 2017(9875)
- 2016(5144)
- 2015(6129)
- 2014(5743)
- 2013(5976)
- 2012(5748)
- 2011(5441)
- 2010(5217)
- 2009(4822)
- 2008(4819)
- 2007(3843)
- 2006(3420)
- 2005(3211)
- 学科
- 济(27591)
- 经济(27568)
- 方法(12547)
- 数学(11940)
- 数学方法(11917)
- 管理(11142)
- 中国(10971)
- 业(10343)
- 贸(8408)
- 贸易(8403)
- 易(8330)
- 农(6678)
- 企(6623)
- 企业(6623)
- 关系(5087)
- 出(4940)
- 制(4801)
- 财(4613)
- 银(4494)
- 银行(4494)
- 行(4445)
- 融(4237)
- 金融(4237)
- 农业(4216)
- 环境(4191)
- 出口(4114)
- 出口贸易(4114)
- 口(4114)
- 发(4094)
- 业经(4039)
- 机构
- 大学(79465)
- 学院(75903)
- 济(44707)
- 经济(44351)
- 研究(33912)
- 管理(27233)
- 中国(27199)
- 理学(23433)
- 理学院(23154)
- 管理学(22990)
- 管理学院(22840)
- 财(17728)
- 京(17428)
- 科学(17277)
- 所(16816)
- 经济学(16198)
- 研究所(15437)
- 财经(14704)
- 经济学院(14640)
- 经(13874)
- 中心(13846)
- 北京(11939)
- 院(11897)
- 财经大学(11290)
- 科学院(11188)
- 农(10862)
- 研究中心(10053)
- 社会(9999)
- 范(9316)
- 师范(9268)
- 基金
- 项目(50760)
- 科学(41113)
- 基金(40600)
- 研究(37671)
- 家(36125)
- 国家(35931)
- 科学基金(29945)
- 社会(27361)
- 社会科(26143)
- 社会科学(26140)
- 基金项目(20394)
- 资助(17421)
- 自然(17313)
- 自然科(16948)
- 自然科学(16943)
- 自然科学基金(16694)
- 教育(16373)
- 中国(15317)
- 省(14997)
- 划(14173)
- 部(13558)
- 国家社会(13328)
- 编号(12582)
- 教育部(11946)
- 重点(11893)
- 发(11460)
- 重大(10842)
- 成果(10719)
- 人文(10628)
- 社科(10451)
共检索到117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旖轩 王全权
冰川被誉为高山"固体水库",虽然仅覆盖陆地11%的面积,却存储着世界75%的淡水资源。中国西部的地形及严酷寒冷的环境为山地冰川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2014年12月23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显示,我国现有冰川46 337条,面积达51 840平方公里,与第一次冰川编目的数据相比,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淑红
2019年9月,冰岛存活了700年的奥克冰川彻底消失,人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而,奥克冰川的消亡只是地球冰川快速消融的冰山一角而已。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地球上的冰川,包括南北两极的冰川,都正在加速消融。而冰川消融将会给地球生态及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灾难,亟须人类去认真反思和努力应对。冰川的葬礼和挽歌地球上的水体有三种存在形式,包括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其中固态水就是以冰川的形式存在的,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晓军 刘时银 郭万钦 怀保娟 孙美平 许君利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鞠远江,刘耕年,张晓咏,傅海荣,魏遐,崔之久
在总结前人确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各种方法基础上,对利用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进行古气候恢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我国乌鲁木齐河流域一号冰川为例,运用侧碛垄最大高度法确定了小冰期第二次冰进时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依靠1960年代以来该冰川所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建立和完善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气候统计关系公式,并通过变化应用到该冰川小冰期第二次冰进。给出了该次冰进时气候的半定量推算结果。
关键词:
物质平衡线 气候 小冰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世金 焦世泰 牛贺文
中国冰川资源规模巨大,形态各异,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具有绝对的垄断性地位。然而,我国冰川旅游发展却较为缓慢,景点稀少,与冰川资源禀赋极不相符,与国外冰川旅游发展差距较大。冰川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并非由冰川旅游单体决定,往往由冰川及周边景观的组合程度大小决定。鉴于此,中国冰川旅游需要改变以往冰川观光和其他单一景点开发模式,进而向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峡谷与民族文化组团式开发转变,通过冰川与其他景观的组团式开发模式,扩展其冰川旅游类型与内涵,延伸其高山带山地旅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冰川旅游产品品牌价值,以此为我国冰川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
冰川 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对策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振宏
从数量上看,昆虫占到了地球所有生命的三分之二以上,从炎热的赤道到冰冷的两极,几乎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均有昆虫的身影。从历史演化上看,昆虫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生命存在,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比人类要长很多,人类出现至今不过才100万年,而昆虫早在三四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是地球生态循环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人类及整个生物界有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建平 王丽丽 任贾文 李论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消融强烈,以退缩为主。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川面积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我国冰川末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要滞后10~20年,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面积变化的幅度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周边地区要大于高原内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由内部向边缘增强。最后指出了我国冰川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气候响应 敏感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龙 姚晓军 刘时银 卜亚平 宫鹏 李晓锋
冰川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重要的水资源,对该区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修订后的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现有冰川22523条,面积25516.80 km2,冰储量约2592.85 km3,分别占我国冰川相应总量的46.37%、49.22%和57.39%,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冰川储量最为丰富,共计2366.25 km3。(2)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以面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铭
近年来,关于南北两极冰川正融化消失的报道越来越多。相对于南极的冰川来说,北极的冰川似乎更为脆弱,有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夏天,北冰洋将不再有冰存在。那么是否意味着,2030年冰天雪地的北极将不复存在,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呢?这一天竟然来得如此之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毅 杨太保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1-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oC/10 a和12.4 mm/1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2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3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4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5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В.М.西尼村 李誠有
亚洲大陆中央部分的辽阔广大的高山地区称为亚洲高原,它包括西藏高原及环绕它的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其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绝对高度自4,300至6,000米不等。除最南边以外,整个亚洲高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这一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很复杂,而且难于通行。由于这里地势很高并有极端的大陆性气候,所以过去对它的研究也就很少。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才有科学考查队偶尔在这—带出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