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18)
2023(17804)
2022(15204)
2021(14181)
2020(11657)
2019(26729)
2018(26237)
2017(50478)
2016(27206)
2015(30585)
2014(30378)
2013(29717)
2012(27066)
2011(24367)
2010(24269)
2009(22271)
2008(21538)
2007(18951)
2006(16619)
2005(14211)
作者
(76641)
(64098)
(63669)
(60648)
(40583)
(30698)
(28805)
(25119)
(24459)
(22556)
(21933)
(21507)
(20268)
(19879)
(19787)
(19517)
(19043)
(18880)
(18282)
(18166)
(15629)
(15618)
(15406)
(14705)
(14342)
(14098)
(14077)
(13993)
(12819)
(12613)
学科
(110593)
经济(110440)
管理(80182)
(77508)
(61366)
企业(61366)
方法(49090)
数学(42998)
数学方法(42411)
(39038)
(29123)
中国(28287)
业经(26889)
农业(26039)
地方(24907)
(23588)
(22574)
(17970)
财务(17892)
财务管理(17852)
(17494)
贸易(17487)
环境(17450)
理论(17195)
(16942)
企业财务(16938)
(16677)
(16643)
技术(16460)
(16319)
机构
大学(381688)
学院(381549)
管理(152581)
(150642)
经济(147319)
理学(132993)
理学院(131500)
管理学(129095)
管理学院(128387)
研究(124451)
中国(92382)
(80013)
科学(77008)
(70026)
(63189)
(60370)
中心(58118)
业大(57519)
财经(56068)
(55566)
研究所(55106)
(51469)
(51096)
师范(50995)
北京(49767)
农业(48196)
(45833)
经济学(45467)
(45128)
财经大学(41823)
基金
项目(269224)
科学(213153)
研究(198400)
基金(196294)
(170343)
国家(168885)
科学基金(146242)
社会(126408)
社会科(119627)
社会科学(119600)
(104945)
基金项目(104396)
自然(94363)
自然科(92124)
自然科学(92103)
教育(91279)
自然科学基金(90402)
(88259)
编号(81350)
资助(79339)
成果(65263)
重点(60188)
(59373)
(57472)
(55870)
课题(55501)
国家社会(52167)
创新(52119)
(51766)
教育部(51235)
期刊
(165450)
经济(165450)
研究(109170)
中国(72500)
(60996)
学报(59536)
科学(55620)
管理(54143)
(53385)
大学(46444)
学学(43919)
教育(42341)
农业(41164)
技术(33423)
(32709)
金融(32709)
业经(29718)
财经(26857)
经济研究(24684)
(22863)
问题(21968)
(19191)
(18536)
科技(18378)
理论(18276)
图书(17998)
资源(17469)
技术经济(17404)
实践(16771)
(16771)
共检索到549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兰  
村民对乡村事务依法实行自治,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四个民主"来实现的,"四个民主"不但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也是村民自治的主要途径。因此,分析和总结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对推动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文钊  张黎黎  
村民自治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重大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通过提出研究村民自治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对赶场坡村村组自治实践的分析,提出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村民能否通过自主治理来解决自身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维护,社会规范的提供,以及社会冲突的解决和处理。赶场坡村组自治的实践,它意味着中国村民可以在小范围内成功自发和自主治理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其试验的示范意义甚至高于试验本身,它预示着只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国村民也拥有自治能力,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公共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邵祥东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基层民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文章探讨了"后税费时代"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不足之处,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贺东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对于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效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对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研究,不仅要注意制度创新的条件与原因,也应注意制度创新后影响该制度继续演进的轨迹与因素。被创新出来的制度,不应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并进行线性发展,应注意到"制度内卷"在中国的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查旺斯基  
村民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党和国家执政根基的稳固。文章以阿坝州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基层农村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和暴露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才章  
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基于湘赣边界L村地质灾害移民个案的考察表明,农民与基层政府并不完全只有抗争,而更多的是合作以及合作与抵制交替出现的动态关系。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受不同行动逻辑影响,农民对政府的合作与抵制是以争取现实利益为行动逻辑,基层政府应对农民的策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上"负责的逻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艺颉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治理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但现有村民自治制度导致了农村治理结构不科学、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等困境,并且阻碍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导致战略实施的扭曲与失衡。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机制,提升新时期乡村治理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新形势下,通过构建制度滞后供给模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制度诉求与现有供给不足导致的实践困境,并探讨滞后制度供需矛盾中村民自治制度产生的问题,对制度新需求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提出转型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从环  
村民自治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民主化的进程而产生和兴起的乡村新型组织形式 ,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治形式 ,是我国“八亿农民的民主补习班”。但是 ,在村民自治组织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治权力发生了位移 (包括正式位移和非正式位移 )。本文试图对村民自治权力发生位移的形式、过程、原因进行透视 ,从而对自治权力的合法行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绍元  
村民自治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实施,提高了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加强了村民自我教育和民主监督。然而,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村民自治存在许多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转。G村村落治理结构的转换体现了"规划性变迁"的农村治理逻辑,村落治理日益呈现结构离散化的特性。在当前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村落社会来抵御市场的冲击,重构"互动共治"的村落治理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海彦  亓晓航  
依托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设计公共水资源治理的集体行动逻辑分析框架,以山东省邹县小规模流域为对象,对村民自治嵌入下的农村公共水资源治理集体行动的逻辑演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公共资源的产权属性、村民自治偏好以及共同体规则的形成存在着规律性的逻辑关联。在农村公共水资源诸要素呈现新样态的今天,应快速建立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最优共同体治理规则,有效回应村民治理需求,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对策包括:唤醒村民的公共意识;树立公私有序的价值理念和内在推力,实现村民自治与正式制度间的良性勾连;统筹规划三次产业、城乡、村域的公共水资源配置;根据村庄差异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建立有效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