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5)
- 2023(7174)
- 2022(6058)
- 2021(5725)
- 2020(4740)
- 2019(10369)
- 2018(10146)
- 2017(19603)
- 2016(10581)
- 2015(11959)
- 2014(11358)
- 2013(11279)
- 2012(10759)
- 2011(9732)
- 2010(10426)
- 2009(10356)
- 2008(9737)
- 2007(8929)
- 2006(8246)
- 2005(7854)
- 学科
- 济(36722)
- 经济(36669)
- 管理(32587)
- 业(31349)
- 企(27297)
- 企业(27297)
- 银(19092)
- 银行(18946)
- 行(17634)
- 制(17177)
- 方法(13175)
- 融(12693)
- 金融(12692)
- 中国(12644)
- 技术(12176)
- 财(11181)
- 度(10858)
- 制度(10851)
- 数学(10779)
- 农(10666)
- 数学方法(10550)
- 业务(10251)
- 业经(9281)
- 学(9257)
- 技术管理(9171)
- 银行制(8845)
- 贸(7910)
- 贸易(7898)
- 体(7693)
- 易(7688)
- 机构
- 大学(148143)
- 学院(146988)
- 济(59459)
- 经济(58059)
- 研究(56321)
- 管理(51357)
- 中国(50957)
- 理学(41861)
- 理学院(41334)
- 管理学(40514)
- 管理学院(40232)
- 科学(34082)
- 京(32924)
- 财(30939)
- 所(30439)
- 农(30206)
- 研究所(27109)
- 中心(26317)
- 江(25389)
- 农业(23995)
- 银(23809)
- 财经(22995)
- 银行(22822)
- 业大(22103)
- 北京(21492)
- 行(21303)
- 州(20784)
- 经(20750)
- 院(20251)
- 省(19452)
- 基金
- 项目(89565)
- 科学(69019)
- 研究(63822)
- 基金(63244)
- 家(56769)
- 国家(56281)
- 科学基金(46587)
- 社会(39169)
- 社会科(37029)
- 社会科学(37016)
- 省(35744)
- 基金项目(32222)
- 自然(30684)
- 划(30497)
- 自然科(29984)
- 自然科学(29970)
- 自然科学基金(29433)
- 教育(29094)
- 资助(26666)
- 编号(24552)
- 成果(21479)
- 创(21368)
- 重点(20971)
- 创新(20271)
- 发(19739)
- 部(19281)
- 课题(18950)
- 计划(17370)
- 科研(17308)
- 性(16765)
共检索到254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彭文生 洪灿辉 谢超
市场普遍关注硅谷银行高期限错配和高业务集中度导致的风险,以及美联储从过度宽松到急剧加息带来的货币条件大逆转,文章认为也应重视过度金融化、混业经营等制度环境的影响。未来,欧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密切关注。欧美货币当局面临在维护货币(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平衡的难题,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不利风险资产价格。文章还分析了这一金融风险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
欧美银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潘晓霞
1916、1921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度遭受挤兑风潮。挤兑风潮的发生,是政府与银行信用交相丧失的结果,反映着金融乃至政治经济体系的致命缺陷,其中有政府的银行财政化问题,也有银行的权力依赖、本身实力及应对危机能力的问题,还有政府、社会危机处理经验的匮乏。中国、交通银行在两次危机中同遭打击,中国银行安渡难关,并很快恢复发展,交通银行却一落千丈,从此失去与中国银行一比高下的能力。之所以如此,既有政局变更、政治力量消长等原因,也和中国银行对市场、信用的坚持与交通银行对政府的依赖密切相关。两次挤兑风潮的发生、发展路径及结局的异同,或可为深入认识、思考近代中国银行与政府关系问题提供某些借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乔海曙 李远航
运用国际主流经济学的博弈分析方法,对一般商业银行、形成声誉的商业银行及有国家隐形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挤兑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必须打造强势银行、构建银行声誉机制、以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声誉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靳继同
挤兑对银行来说是一种灾难性的危机,社会危害巨大。要深入研究造成挤兑的原因,妥善应对,果断处置;同时要加强对挤兑的防范,维护金融稳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 危机 挤兑 处置 防范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许兵 孔炜
源于银行业的金融危机促使欧美政府纷纷出台多项干预银行高管薪酬安排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引发了银行家们的种种阻挠。文章在分析了政府与银行家们之间的多次政治交锋和相互博弈后,认为银行家们赢得了第一个回合——强制性奖金上限遭到拒绝。但文章也指出这些银行家们在重压之下采取了某些"权宜之计",如赞同对现金花红进行限制并延期发放;报酬以股票形式支付;当银行利润下降时,已发放的报酬存在追回和扣减的可能性等等。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高管薪酬 博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意 袁琰
本文对2023年硅谷银行及2007年北岩银行挤兑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炼两家银行被挤兑的共性原因,引入并拓展“非核心负债”概念,总结出五条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主要债权人顺周期性过强,或者说总负债中“非核心负债”占比过高,是导致硅谷银行与北岩银行负债不稳定,最终在金融下行周期下陷入流动性危机而被挤兑的核心原因。本文创新性地结合本轮硅谷银行挤兑事件,将对风险信息敏感的企业存款额外纳入“非核心负债”的测算范围,进一步拓展了“非核心负债”的学理内涵,还依据“流动性—稳定性”标准将我国银行主要负债划分为九类,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监管建议,对我国完善以负债来源稳定性为视角的银行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良
2007年8月,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英国银行业首次零售存款挤兑事件。本文介绍了英国对北岩银行的救助,认为从中暴露出英国当前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局的三方协定存在缺陷、银行破产清偿机制不健全和存款保险机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指出应当从中汲取的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监管合作机制、建立问题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早期纠错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完善我国问题银行救助机制的相关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仁德 姜磊
本文通过对Barro(1986)和Vickers(1986)货币政策模型加以变形,用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代替原模型中的通货膨胀率,应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研究方法,在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通过建立银行与存款人的行为博弈模型,研究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结论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良好的银行声誉有助于引导存款人形成有利的预期,减少银行挤兑的发生。
关键词:
银行声誉 银行挤兑 存款人预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姚勤
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意愿往往比其拥有核武器的能力更起决定性作用。朝鲜具有拥有核武器的强烈意愿而非突出能力,朝鲜的意愿来自对其自身安全的深刻忧虑。但朝鲜仍然希望通过与美国实现正常的外交关系而非拥有核武器来解决其安全问题。要根本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不仅要解决朝鲜的安全问题,还要解决朝鲜的发展问题。要透过朝核危机对中关关系、多边安全机制、非对称外交、中国面临的核态势等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对地区的安全负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责,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利益负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冲 周瑾芝
政府担保在金融危机期间如何影响储户的挤兑行为,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从储户行为的视角认识政府担保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1935年的"白银风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金融危机,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实验。文章利用总行设在上海的银行1932-1935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实证检验了"白银风潮"期间政府担保对储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担保显著降低了银行遭遇储户挤兑的概率,并且促使银行吸引更多存款流入;储户从不受政府担保的银行提取存款转而存入受到政府担保的银行,由此引起的存款再分配效应避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文章还发现,具有政府担保的银行在危机期间投放了更多信贷,这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推...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政府担保 银行挤兑 白银风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云 刘帅光 李宝伟 王壬玚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迅速崛起,银行挤兑再度成为经济学讨论热点。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银行挤兑理论的两大学说以及理论模型,从源头分析银行挤兑的内在原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挤兑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错配,当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其短期资产价值时,挤兑就有可能发生;(2)银行挤兑危机的防范政策上以存款保险制度、流动性供应以及资本金管制为主。这三项政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通过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及对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了挤兑风险,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将来如何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挤兑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银行挤兑 金融恐慌 经济周期 流动性错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邹新月 李思慧
银行系统内生固有特征导致银行容易遭遇挤兑恐慌,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银行挤兑机理研究形成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随机变量"太阳黑子"自发作用诱发挤兑,银行与存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性导致挤兑,"太阳黑子"、市场信息及经济环境共同作用产生挤兑。与此同时,学者们从存款保险、流动性支持、暂停支付、增强银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防范银行挤兑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银行挤兑 太阳黑子 信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柳宾
正金银行全称横滨正金银行,1879年成立,以经营对外汇兑、贴现为主要业务,是日本的国立银行之一,也是当时日本唯一的国际汇兑银行。正金银行总行设在日本横滨,其分行遍布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旧金山和夏威夷、印度孟买、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以及中国香港、天津、营口、北平、大连、奉天、汉口、哈尔滨、长春等地,是重要的跨国银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翠玲
银行特定的资产负债结构强化了银行的易受挤兑性,作为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部门,其一旦出现挤兑给各市场主体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存款人挤兑及挤兑均衡蔓延的主因,使得存款人挤兑不仅引起存款人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其他银行,甚至影响到借款人,导致货币紧缩,经济停滞。文章采用Diamond-Dybving模型分析银行遭受挤兑的原因,指出存款人挤兑的经济金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挤兑行为 纳什均衡 信息披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