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
- 2023(418)
- 2022(353)
- 2021(361)
- 2020(289)
- 2019(586)
- 2018(587)
- 2017(958)
- 2016(670)
- 2015(787)
- 2014(748)
- 2013(806)
- 2012(883)
- 2011(664)
- 2010(712)
- 2009(594)
- 2008(630)
- 2007(571)
- 2006(464)
- 2005(456)
- 学科
- 害(1580)
- 虫(1404)
- 虫害(1292)
- 济(1278)
- 经济(1274)
- 病虫(1250)
- 病虫害(1250)
- 学(1114)
- 防(891)
- 防治(816)
- 治(815)
- 及其(794)
- 贸(764)
- 贸易(764)
- 易(763)
- 关系(712)
- 世界(651)
- 病害(605)
- 各种(525)
- 管理(506)
- 国际(438)
- 业(418)
- 鱼(412)
- 融(410)
- 金融(408)
- 生物(406)
- 各国(376)
- 贸易关系(354)
- 病(333)
- 国贸(321)
- 机构
- 大学(10000)
- 学院(9611)
- 研究(5966)
- 农(5288)
- 科学(4601)
- 农业(4368)
- 所(4145)
- 研究所(3865)
- 中国(3465)
- 业大(3298)
- 农业大学(2713)
- 室(2713)
- 省(2637)
- 实验(2571)
- 济(2564)
- 业(2532)
- 实验室(2498)
- 京(2453)
- 经济(2440)
- 重点(2369)
- 中心(2263)
- 科学院(2242)
- 院(2019)
- 技术(1895)
- 部(1852)
- 研究院(1722)
- 生物(1702)
- 江(1655)
- 管理(1563)
- 家(1534)
共检索到16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贺伟 任飞娟 郭利民 李永 常聚普
从河南濮阳、山东菏泽等地的欧美杨溃疡病发病林地采集病样96份,经分离、纯化、归类出10种分离物,其中镰孢属(Fusarium)真菌占优势。以离体苗干水培接种和盆栽苗接种,经致病性测定,明确分离物Mz01为致病菌株。经形态学鉴定,Mz01为茄镰孢菌(Fusarium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分离物Mz01进行PCR扩增,对其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一致。茄镰孢菌作为我国欧美杨溃疡病的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关键词:
欧美杨溃疡病 病原菌 茄镰孢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倪琳 贺伟 常聚普 郭利民 谢守江 杨玉巧 徐庆娥 商靖
探讨了林分和气象因素对欧美杨溃疡病田间发生状况的影响,为拟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杨树不同品种发病状况不同,中林46杨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高于107杨;树龄和林分密度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不同树龄和不同株行距欧美杨林中,溃疡病的平均发病株率和发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在8年生以下树龄的林分中,随树龄增大,病情加重;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与4~9月的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日平均相对湿度(HRH)及日平均风速(W)呈显著相关关系。即: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情况随着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和日平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朴春根 贺伟 郭利民 常聚普 谢守江 郭民伟 林乐民
为探讨感染欧美杨新型溃疡病的中林46杨植株干部病斑中真、细菌优势种类,本研究对河南省濮阳市中林46杨健株、病株染病组织的可培养真菌、细菌优势种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树皮样品分离真菌优势种群均为Alternaria alternata,染病株样品优势种群均为Fusarium solani,而且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85%以上;而在健康株3个处理中分离的细菌优势种群种类不同,仅Microbacterium在健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均有分布,但染病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的细菌优势种群均为Lonsdalea quercina,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67%以上。以上结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宾 李爱宁 魏强 王海明 贺伟
【目的】为了明确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hrc J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解析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各基因的功能,为阐明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携带菌株N-5-1 hrc J基因的自杀载体p EX18Km-hrc J,运用两亲结合方法把自杀载体导入野生型N-5-1菌株中,在含有相应浓度的卡纳霉素和利福平抗生素的LB平板上筛选得到hrc J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为进一步验证p EX18Km-hrc J是否定点整合入hrc J基因,设计了2对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在室内生化培养箱内,分别以野生型菌株N-5-1、插入突变体菌株Δh...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良芬 马琼瑶 陈育
本文对云南昆明地区由Phomopsis amygdali侵染引起的桃树溃疡病进行了鉴定。采集受害病枝到实验室分离培养,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色、绒毛状,从菌落的背面可看到有淡褐色的色素形成;分生孢子无色、子弹状、双细胞,大小为3.7μm×8.7μm。进行ITS系列分析: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所测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n分析比对,结合在寄主植物上的症状,分离菌的生物学特性等,判断该分离病菌为桃溃疡病菌Phomopsis amygdali。最后进行回接实验,把分离到的病菌接种到健康的桃果实上,观察接种桃子发病情况及症状,比较从发病桃子上再...
关键词:
桃树 溃疡病 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牛庆霖 王迎 罗磊 黄艳艳 刘静 冯殿齐 曹帮华
以欧美杨107杨为受体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β-1,3-葡聚糖酶基因(BG2),经卡那霉素筛选,PCR和Southern检测显示有4个转基因阳性株系,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107杨基因组中。离体抑菌试验表明转基因107杨(T-107杨)细胞粗提液的抑菌能力明显强于未转基因对照107杨(C-107杨)。在接种杨树溃疡病菌的培养基上培养,T-107杨长势明显强于C-107杨;T-107杨可明显抑制丙二醛(MDA)在植物体内的快速积累,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也明显高于C-107杨,PAL含量T-107杨和C-107杨都有先升后降的趋势;15天后C-107杨完全死亡,T-107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华英 钱国良 徐福元 胡白石 张亚川 解春霞 许志刚
2001年以来,苏北地区每年春季杨树新造林发生大面积死亡,在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杨树枝干上,几乎都有溃疡病症状的病斑发生。本试验通过对杨树新造林地(I-72杨)溃疡病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余株菌株,经接种、发病后再分离,获得6株拟茎点霉菌株;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核糖体DNA-ITS区域的序列,结果是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Phomopsis eucommiicola的ITS序列有同源性,相似性达到99%。因此将该拟茎点霉菌确定为Phomopsis eucommiicolaC.Q.Chang,Z.D.Jiang&P.K.Chi,。该病原菌侵染杨树引起杨树新造林木溃疡病是首次报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季 潘连德
从灰额刺尾鱼(Acanthurus glaucopareius)体表溃烂处及内脏器官中分离到5株较强致病力的菌株,经过人工感染健康鱼证实该菌株是致病菌。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结果显示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应用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该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39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与溶藻弧菌(登录号GQ455008)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为溶藻弧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痢特灵、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对甲氧胺嘧啶、氨苄青霉素、阿米卡星、青霉素等药物...
关键词:
灰额刺尾鱼 溶藻弧菌 溃疡病 病原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黄乃秀 吴耀军
对广西区内南宁、崇左、钦州、梧州、玉林、河池等市的桉树溃疡病进行病害调查、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采用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为防治桉树溃疡病提供病原学基础。结果表明,引起广西桉树溃疡病的病原菌分别是桉壳囊孢菌(Cytospora euCalyptiCola)、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oCCum parvum)和一种新的桉树溃疡病致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关键词:
桉树 溃疡病 病原菌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洪瑞芬 季延平
刺槐溃疡病在山东沿海地区发生严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病原菌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其次为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Mart.)Sacc.)。尖镰孢的小型分生孢子头状,聚生于短的单出瓶梗上,分生孢子椭圆形至腊肠形,7.6~15.4μm×2.5~3.8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至纺锤形,3~5分隔,28.2~38.4μm×4.6~5.1μm;厚垣孢子直径8.9~12.8μm。腐皮镰孢的小型分生孢子生于伸长的分生孢子梗上,阔卵形至椭圆形,5.1~10.2μm×2.5~4.8μm,孢子梗长30~80μm;大型分生孢子两端较钝,3~5分隔,20.1~3...
关键词:
刺槐,溃疡病,病原菌,尖镰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强 李爱宁 贺伟
【目的】明确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中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LqHK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阐明该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双组分系统LqHK1,利用同源重组方法获得该基因缺失突变体菌株△LqHK1,分析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生长速率、游动性、生物膜形成、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qRT-PCR检测与病原菌游动性相关的基因flgB、flgC、flgE的表达水平,并定量分析接种病原菌后在接种点部位杨树组织内病原菌的DNA含量。【结果】鉴定出病原细菌的双组分系统基因LqHK1,通过同源重组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利娜 胡家勇 叶振风 刘普 朱立武
为明确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致病菌种类与特征,以从安徽岳西、陕西户县和重庆黔江等猕猴桃主产区收集到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为材料,采用平板划线、梯度稀释和BPA培养法分离病原物,采用烟草过敏性反应和猕猴桃健康叶片接种观察其致病性,结合特异引物扩增的16S-23S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种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分离物;所有分离物均可使烟草叶片产生过敏反应,猕猴桃叶片接种显示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及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均存在差异。对特异扩增得到的280bp 16S-23SrDNA-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0个菌株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翟立峰 张美鑫 赵行 邓佳成
[目的]为了明确重庆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重庆市渝中区、北碚区和涪陵区的樟树溃疡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对不同菌落形态代表菌株的rDNA-ITS、β-tubulin和EF1-α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从重庆不同地区采集的樟树溃疡病样品中共分离得到48份菌株,单菌丝纯化后得到68株纯化菌株,根据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及分生孢子特征,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类型。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菌株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3类菌株分别为葡萄座腔菌属中的Botryosphaeria dothidea、B.parva和B.rhodina。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均能使樟树枝条产生黑色坏死病斑,且B.parva菌株的致病性最强,B.rhodina菌株的致病性次之,B.dothidea菌株的致病性最弱。[结论]重庆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为B.dothidea、B.parva和B.rhodina,其中B.rhodina和B.parva为引起樟树溃疡病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樟树溃疡病 葡萄座腔菌 序列分析 致病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刘莹 刘军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浙江省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揭示香椿溃疡病的病因,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香椿溃疡病的田间症状,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1)从感病香椿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病原菌的培养性状、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与假毛丛赤壳菌一致。2) 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XCKY2菌株的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片段与假毛丛赤壳菌的同源性均为100.00%;XCKY1和XCKY2菌株与11株假毛丛赤壳菌聚为一支,贝叶斯后验概率为0.94。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假毛丛赤壳菌的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均能引起健康香椿苗发病,从发病香椿苗组织中也能再分离到假毛丛赤壳菌,由此确定假毛丛赤壳菌为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结论】从浙江省感病香椿样品上分离到2株假毛丛赤壳菌,经鉴定为引起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首次报道假毛丛赤壳菌是香椿溃疡病病原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国成 谢骏 李胜杰 白俊杰 陈昆慈 马冬梅 江小燕 劳海华
对广东省佛山地区2008年夏季高温时期暴发的大口黑鲈溃疡病的病原进行分离,从患病鱼的病灶肌肉组织中分离到5株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黑鲈,均未出现溃疡暴发病的典型症状病鱼体表大片溃烂,裸露肌肉坏死并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制备病灶肌肉组织的除菌过滤液,背部肌肉注射感染健康大口黑鲈,7 d后出现典型的溃疡病症状。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的患病鱼病灶肌肉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均发现组织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毒粒子有囊膜,呈六角形,为正20面体对称结构,大小约为145.5 nm。根据已知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取人工感染发病鱼病灶肌肉组织的DNA...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溃疡病 病原 虹彩病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