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61)
2023(6902)
2022(5717)
2021(5361)
2020(4456)
2019(9893)
2018(9541)
2017(17200)
2016(10031)
2015(11153)
2014(10779)
2013(10182)
2012(9459)
2011(8537)
2010(8459)
2009(7755)
2008(7737)
2007(6711)
2006(5934)
2005(5086)
作者
(30550)
(25796)
(25703)
(24169)
(16419)
(12487)
(11477)
(10096)
(9856)
(9173)
(8975)
(8647)
(8457)
(8178)
(8009)
(7934)
(7732)
(7697)
(7581)
(7413)
(6664)
(6305)
(6202)
(6035)
(5803)
(5772)
(5722)
(5684)
(5267)
(5247)
学科
(34842)
经济(34793)
管理(25327)
(25064)
(18380)
企业(18380)
方法(15601)
数学(13798)
数学方法(13648)
(11527)
中国(10795)
(9789)
(9385)
(8501)
贸易(8499)
农业(8399)
(8290)
业经(7789)
教育(6867)
(6040)
地方(6035)
环境(5988)
理论(5940)
技术(5777)
(5346)
金融(5343)
(5264)
财务(5258)
财务管理(5248)
(5225)
机构
大学(148959)
学院(140444)
(53757)
经济(52765)
研究(52372)
管理(50338)
理学(44878)
理学院(44244)
管理学(43191)
管理学院(42962)
中国(35337)
科学(35322)
(33308)
(31088)
(27877)
业大(27362)
农业(26829)
研究所(26150)
(22809)
中心(22140)
(21047)
师范(20709)
(20516)
财经(19076)
北京(19021)
(18523)
农业大学(18371)
(17562)
师范大学(17119)
经济学(16739)
基金
项目(102365)
科学(80036)
基金(75127)
(68931)
研究(68358)
国家(68349)
科学基金(56771)
社会(44432)
社会科(42041)
社会科学(42027)
基金项目(40438)
(39715)
自然(38765)
自然科(37917)
自然科学(37898)
自然科学基金(37250)
(35155)
教育(32842)
资助(29423)
编号(25623)
重点(23797)
(22669)
(21829)
(21236)
成果(21154)
计划(21064)
大学(20778)
科研(20321)
创新(20287)
教育部(18957)
期刊
(53688)
经济(53688)
研究(41117)
学报(33001)
(29641)
中国(28575)
科学(27193)
大学(24859)
学学(22301)
教育(21344)
农业(20237)
管理(16175)
(16122)
(10886)
业大(9617)
(9456)
金融(9456)
经济研究(9351)
财经(9334)
(9204)
业经(8712)
技术(8503)
农业大学(8238)
(8010)
科技(7976)
问题(7443)
图书(7057)
(6917)
国际(6727)
资源(6675)
共检索到201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宋文红  
迁移是中世纪大学为争取自治而采取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着多种方式和特点。争取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大学迁移的主导因素。大学迁移衍生了新大学,促进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大学通过迁移形成着自身的制度性力量;大学通过迁移践行了大学自治的理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益  
近代西方大学的学位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物。早在中世纪时,近代大学的三个主要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就已经存在于当时的各大学之中了,它们随着大学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固定化和规范化,今天人们熟悉的获取学位的一系列过程与仪式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已经相当完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不但奠定了近代大学学位制度的基础,也使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传统能够延续至今!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兵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徐兵对于欧洲中世纪的评价,一直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即以黑格尔为代表将整个中世纪称为黑暗世纪。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根本无科学可言。然而,如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中世纪加以考查,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学者W·C·丹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檀慧玲  
中世纪后期,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复兴带来了西欧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并使之逐渐发展成具有较为规范和制度化的学制、学位制度、院系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传统的旨在进行理智训练的教育机构,而且对于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传统、冲破中世纪神学一统天下以及启迪欧洲人的心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14世纪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贺国庆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传统大学造成以下影响 :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 ;加快了大学世俗化的进程 ;大学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 ;学术自由的萌芽。中世纪欧洲大学变迁的史实表明 ,虽然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 19世纪初 ,但实际上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近代大学已具雏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何振海  
以14世纪末基督教"大分裂"为标志,中世纪大学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在"大分裂"以及15世纪人文主义向大学渗透等因素的影响下,晚期中世纪大学发生了渐进性的变化,如大学自有建筑的出现、国际色彩的淡化和区域性的加强、教会对大学控制程度的削弱和世俗力量对大学干预程度的提高,同时大学内部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等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上述诸多变化成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前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涛  
通过回眸以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那不勒斯大学为代表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生成的复杂环境,从其外部环境、内部治理和利益结构等因素中探寻大学的本质属性,可以发现,公私属性并非大学的固有特征,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角色,主要表现在公共功能、公共参与和公共理性三个方面。这一大学本质属性的新认识,将有助于我们以正确的大学观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旭华  盛世明  
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证获取,一方面要得到教会在程序上的形式认可,另一方面要得到教师行会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实质性认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价值倾向、制度安排以及培养标准等方面,为今天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益  
近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一词中"民族(nation)"观念的形成,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独特的组织结构"民族团"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大学在"nation"观念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民族团"组织在中世纪大学中的普及和发展,"nation"一词的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从一个有着贬损含义的外来人的群体转变成为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共同观念、共同文化、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团体。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但影响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也在整个欧洲产生了政治上的影响力,既加速了中世纪大学国家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觉醒,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心理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赖佳  张晓晗  
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学习制度,它以传承手工艺技术、培养熟练的手工业者为基本宗旨,是学徒制教育制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随着契约成为师徒关系确立的依据以及行会对学徒制的管理,师傅对学徒的招收、培养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成为行会、整个手工业甚至城市的公事。行会学徒制以契约关系为纽带,构成师傅、学徒、帮工三级晋升制度,采用小作坊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重视言传身教。各行会对学徒制度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对学徒制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石贺然  
公元5世纪后期至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的中世纪。从货币史的角度看,欧洲中世纪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罗马钱币延续和减少的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单一的狄纳里银币流通阶段;第四阶段是钱币品种多元化阶段。古罗马钱币公元500年至公元750年是欧洲中世纪第一阶段,这是古罗马钱币延续和减少的阶段。公元476年,雇佣兵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举兵推翻西罗马帝国的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本文通过对欧洲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常设会议组织编写的四卷本《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基本内容和结构等的简介,阐明了大学史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加速背景下的特殊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张雁  
中国古代尽管有太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但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前者主要培养国家官员,后者则是未来职业人员的学习场所。两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差异颇大,所培养的知识分子人格也各有特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秉忠  
西欧中世纪大学是西欧文明中的重要一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争取权利、保持权利的过程。正是这些权利保证了大学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学术地位,但这些权利的获得往往与市民和教会的权利发生一定的冲突。本文探讨了大学权利的特性、来源和分类,从权利的角度描述了西欧中世纪大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延建林  
中世纪大学的称谓经过了从studium(学校)到studium generale(大学校),最终到universitas(大学)的变迁①。这种称谓的变迁,是中世纪大学机构自然演进的历程,同时也是大学师生积极争取学术自由探究权力的斗争历程。正是大学师生的努力,使得大学能够在中世纪的教会与世俗两大势力之间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真正体现出大学作为一种知识机制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用来泛指大学师生整体的universitas因此成为自由探究知识的大学的最后的代名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