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
2023(400)
2022(379)
2021(312)
2020(303)
2019(624)
2018(645)
2017(1108)
2016(713)
2015(783)
2014(824)
2013(835)
2012(896)
2011(745)
2010(698)
2009(615)
2008(623)
2007(598)
2006(491)
2005(466)
作者
(2812)
(2485)
(2385)
(2262)
(1435)
(1264)
(1108)
(1085)
(883)
(858)
(842)
(830)
(796)
(773)
(767)
(721)
(700)
(683)
(683)
(650)
(628)
(611)
(602)
(591)
(547)
(527)
(508)
(507)
(503)
(503)
学科
(2091)
经济(2088)
(1895)
(1884)
玉米(1878)
(1720)
玉蜀黍(1719)
(1719)
蜀黍(1719)
(908)
贸易(906)
(902)
关系(862)
(751)
世界(660)
(634)
管理(593)
(584)
(551)
金融(550)
方法(500)
国际(490)
地方(483)
数学(464)
数学方法(455)
经济关系(404)
农业(402)
市场(394)
各国(383)
环境(378)
机构
学院(10164)
大学(10110)
研究(5857)
(5219)
农业(4483)
科学(4424)
(3950)
中国(3866)
研究所(3656)
(3309)
业大(3240)
经济(3236)
农业大学(2768)
(2711)
科学院(2683)
(2294)
中心(2248)
(2117)
(1965)
管理(1898)
实验(1879)
实验室(1787)
(1743)
重点(1686)
(1651)
理学(1641)
理学院(1570)
技术(1549)
北京(1512)
管理学(1492)
基金
项目(7148)
(5175)
国家(5160)
科学(4805)
基金(4700)
研究(3663)
科学基金(3425)
(2871)
(2819)
自然(2683)
自然科(2618)
自然科学(2616)
自然科学基金(2567)
基金项目(2404)
科技(2361)
计划(2271)
(2062)
重点(1999)
资助(1928)
(1844)
(1767)
社会(1735)
专项(1672)
农业(1672)
社会科(1632)
社会科学(1630)
(1491)
教育(1478)
科研(1452)
创新(1442)
期刊
(5300)
学报(4052)
(3906)
经济(3906)
农业(3693)
科学(2737)
中国(2680)
研究(2525)
(2417)
大学(2343)
学学(2278)
国际(1807)
中国农业(1384)
业大(1370)
世界(1335)
(1290)
农业大学(1270)
(988)
金融(988)
农学(945)
华北(945)
农业科学(884)
(846)
教育(843)
自然(789)
(756)
贸易(756)
世界经济(716)
国际贸易(693)
管理(671)
共检索到16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泰国的甜玉米加工厂家现在正面临着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是原料供应紧缺,另一方面是欧洲的甜玉米加工厂家一致争抢至今一直被泰国垄断的大合同,这就使泰国在世界罐头甜玉米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威胁。2005年9月中旬是泰国冬季玉米的生产高峰期,而现在却已经进入了低产季。甜玉米是泰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起同   李明   周富亮   梁思维   刘家奇   宁丹   赵欣悦   刘鹏飞   蒋锋  
为挖掘甜玉米耐铝基因资源,以耐铝性状差异显著的甜玉米自交系‘T 49’(♀)和‘T 56’(♂)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T49×T56’,以208个F_2单株作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玉米遗传连锁图谱,选取苗高系数、苗重系数、根长系数、根重系数和整株鲜重系数作为玉米耐铝性的评价指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耐铝性状相关QTL。结果表明:在甜玉米10对染色体上获得10个SSR标记连锁群,全长1 199.10 cM,平均间距7.83 cM。共检测到3个苗高系数QTL、4个苗重系数QTL、4个根长系数QTL、3个根重系数QTL、3个整株鲜重系数QTL,单个QTL可解释6.46%~25.37%的表型变异。在第9染色体上phi065—umc1271(bin 9.03—9.04),苗高系数、苗重系数、根长系数、根重系数、整株鲜重系数均检测到1个主效QTL,贡献率为13.1%~25.3%。结合GO、KEGG数据库,在phi065—umc1271内存在2个稳定的甜玉米非生物逆境胁迫耐受性相关的基因Zm00001d045472和Zm00001d04639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晟阳  张同科  赵宇  邢嘉韵  罗红兵  邓敏  
2014年,在海南田间繁种过程中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T9501;2016年,以B73为父本,与T9501杂交,得到F1;2017年,套袋自交得到F2群体。本研究中,以亲本、F1及F2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鉴定结果显示,不育株花药内花粉极少且没有育性。遗传分析表明,不育性状由1对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利用128对Indel标记对亲本与F2进行多态性检测和连锁分析,将该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甜玉米6号染色体短臂(6.01bin)上,暂命名为MS9501,后通过开发加密标记,初步确定目的基因位于标记Indel130与SNP2之间,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91 cM和8.10 cM,物理距离约6.51 Mb。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曾慕衡  乐素菊  王晓明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俊浩  樊应虎  李琰聪  陈怀军  胡美静  寸婕  黄晓蓉  张婷  张建华  
【目的】探究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表达的差异,明确纬度、海拔、光照、温度和降水因子对穗部不同性状表达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方法】本试验基于DUS测试技术,在云南省4个玉米生态区,研究2个甜玉米品种的26个穗部性状的表达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质量性状“果穗:籽粒颜色数量”的表达稳定;假质量性状“果穗:籽粒顶端主要颜色”、“果穗:籽粒背面主要颜色”、“果穗:籽粒形状”的差异不大,较适用于品种特异性判定;数量性状“雄穗:小穗密度”、“雄穗:侧枝与主轴夹角”、“雄穗:一级侧枝数目”、“雄穗:侧枝长度”不适合用来判定品种真实性;保山点的生态因子特征较有利于参试甜玉米幼穗分化;出苗—抽雄期,生态因子对果穗和籽粒性状影响显著;出苗—抽丝期,生态因子对雄穗和果穗性状的影响显著。回归模型表明,8个性状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较高,能有效地对性状的表达状态进行模拟预测。【结论】不同生态区玉米穗部性状表达情况存在差异,不同性状在不同生态区表达的稳定性不同,因此在进行玉米品种真实性的田间鉴定时,应重点关注表达稳定的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而大部分数量性状不适用于品种田间鉴定。在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运用回归模型,快速、准确判断出性状的表达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渝生  李本逊  顾红波  毕有华  
采用方差分析和AMMI模型分析 ,对不同地点随机区组试验中甜玉米株高、穗长和产量的品种差异显著性、试验精确度和品种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单年单点随机区组试验中除了呈贡和石林的穗长以外 ,其余各点性状的品种差异都是极显著的 ,同一性状不同地点的品种间差异表现不一致 ,这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所致。石林点试验精确度最高 ,其余两点的次之。超甜 2 0号在 3个性状上表现最稳定 ,黑甜糯产量最不稳定 ,白甜糯株高和穗长最不稳定。株高、穗长、产量的互作效应主成分 (IPCA)的平方和分别占交互作用平方的93 .2 %、90 .9%和 80 .3%,解释了大部分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 ,由此计算获得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单明珠  周余庆  李发民  刘萌娟  
研究了6个新选甜玉米自交系及其15个F1组合在授粉后不同时间籽粒含糖量的遗传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授粉后不同时间籽粒含糖量有极显著差异,以授粉后20 d籽粒含糖量较高;要获得含糖量较高的甜玉米组合,需要选择双亲含糖量均表现优良的亲本材料进行组配,亲子遗传在不同组合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含糖量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作用,非加性基因的作用相对很小,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控制含糖量遗传的增效基因为隐性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囡囡  冯云敢  韦桂旺  蒙云飞  韦爱娟  卢生乔  黄爱花  
【目的】研究授粉后不同收获时间对超甜玉米种子质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为农业生产中提前收获超甜玉米种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授粉后不同时间收获的超甜玉米自交系T026、GTL271、YC26、HJZ33和超甜玉米组合YC26/T026、YC26/HJZ33、GTL271/YC26为试验材料,研究广西和海南两地不同收获时间对种子百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结果】广西秋季收获的种子百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基本低于海南冬季收获的种子,4个自交系种子授粉后34~42 d的百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在不同生态环境下表现较好,授粉后第26天表现较差;3个组合种子授粉后34~38 d的百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在不同生态环境下表现较好,授粉后第26天表现较差。【结论】超甜玉米的适宜收获时间是授粉后34~38 d。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雅楠  曾孟潜  叶松青  
以我国自己转育成的甜玉米新种质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的生化成分、优势率和遗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新种质各种生化成分与原始基因型接近,营养价值高,食味品质好;(2)甜玉米品质性状优势率以负(向)优势为主,明显不同于生长势性状的优势率;(3)普甜、甜脆、超甜玉米籽粒外观性状和糖分含量均受其各自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彬荣  任镜羽  赵光武  
为促进甜玉米Zea mays var.saccharata种子萌发,以6个甜玉米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浸种时间(0,4,8,16,24 h),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并分析种子相关活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浸种8 h能最有效提高6个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加快发芽速度,降低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种子脱氢酶活力显著提高。建议甜玉米播种前,进行浸种处理8 h,以提高其活力水平和发芽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龙  南楠  王薪淇  李向永  景桂昕  邢政  赵仁贵  
【目的】探索单倍体诱导系在甜玉米单倍体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及适宜的甜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为加快我国甜玉米育种进程、提高甜玉米育种效率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个诱导系和4个甜玉米杂交种,设计4种秋水仙素化学加倍甜玉米单倍体的方法,对提高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甜玉米单倍体诱导试验表明,3个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有极显著差异,其中以TY1的诱导率最高,为7.99%;4个甜玉米杂交种诱导率差异极显著,以"绿色先锋"的诱导率最高,为7.57%。秋水仙素加倍甜玉米单倍体试验表明,浸芽法和针刺生长点法对植株伤害较严重,存活率低于50%;浸种法(0.5 mg/mL秋水仙素)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鸿源  周凤珏  周歧伟  杨美纯  吴耀发  
幼苗试验与田间试验均证明 ,使用主要由脲类细胞分裂素尿囊素配制而成的广增素 75 0mg·L- 1进行叶面喷施 ,可使甜玉米根数、根长、根重、株高、茎径、叶面积、叶比重都显著增加 ,叶绿素总量和伤流量也明显提高。GZS在加强甜玉米壮苗培育的基础上 ,进而促进生殖生长 ,提早开花、结实和成熟 ,并使产量增加 2 0 %以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姿丽  蒋锋  刘鹏飞  陈青春  张媛  王晓明  
【目的】研究鲜食甜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为加快高蛋白质含量甜玉米的育种进程及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自交系T8和T48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245个SSR标记位点、全长1 527.76cM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23c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籽粒蛋白含量相关QTL。【结果】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共检测到10个鲜食甜玉米籽粒蛋白含量QTL,分别位于第2、4、5、6和9号染色体上,其中F2群体、F2:3家系分别定位到4和6个籽粒蛋白含量QTL,单个QT...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鹏飞  周富亮  梁思维  蒋锋  
[目的]研究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的遗传模型,为甜玉米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茎秆强度差异较大的自交系T49(抗倒伏)和T56(易倒伏)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茎秆穿刺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07%,45.30%,57.78%;茎秆抗压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15%,40.83%,62.97%;茎秆弯折性能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79%,40.89%,89.46%,3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结论]在育种实践中,对早期世代可进行玉米抗倒伏性遗传改良和选择,同时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以提高育种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陈趣  陈青春  张姿丽  孙伟  王晓明  刘鹏飞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 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