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07)
- 2023(3161)
- 2022(2662)
- 2021(2467)
- 2020(2129)
- 2019(4985)
- 2018(4870)
- 2017(9355)
- 2016(5257)
- 2015(5747)
- 2014(5601)
- 2013(5814)
- 2012(5745)
- 2011(5105)
- 2010(5072)
- 2009(4638)
- 2008(4538)
- 2007(4165)
- 2006(3765)
- 2005(3544)
- 学科
- 济(21816)
- 经济(21792)
- 管理(12278)
- 业(11895)
- 企(9941)
- 企业(9941)
- 方法(9678)
- 数学(8611)
- 数学方法(8499)
- 学(7439)
- 财(6046)
- 中国(5893)
- 结构(5158)
- 制(5072)
- 农(4894)
- 产业(4344)
- 贸(4161)
- 贸易(4159)
- 易(4068)
- 体(4028)
- 地方(4019)
- 业经(3993)
- 融(3594)
- 金融(3593)
- 务(3503)
- 财务(3498)
- 财务管理(3487)
- 体制(3448)
- 企业财务(3386)
- 银(3314)
- 机构
- 大学(79091)
- 学院(76561)
- 研究(34018)
- 济(30726)
- 经济(30127)
- 中国(24410)
- 管理(24093)
- 科学(23785)
- 农(21187)
- 理学(20638)
- 理学院(20329)
- 管理学(19727)
- 管理学院(19617)
- 所(19491)
- 京(18207)
- 研究所(18066)
- 农业(17231)
- 业大(16060)
- 中心(13969)
- 财(13664)
- 院(12695)
- 江(12141)
- 北京(11656)
- 省(11634)
- 室(10992)
- 农业大学(10788)
- 科学院(10690)
- 财经(10642)
- 研究院(10206)
- 经济学(10041)
- 基金
- 项目(53696)
- 科学(40592)
- 基金(38968)
- 家(37651)
- 国家(37408)
- 研究(32390)
- 科学基金(29639)
- 自然(21743)
- 自然科(21220)
- 自然科学(21208)
- 自然科学基金(20875)
- 省(20682)
- 基金项目(20067)
- 社会(19557)
- 划(18800)
- 社会科(18530)
- 社会科学(18523)
- 资助(17348)
- 教育(14780)
- 重点(13311)
- 计划(12744)
- 科技(11982)
- 发(11862)
- 部(11787)
- 科研(11185)
- 编号(10851)
- 创(10676)
- 创新(10193)
- 专项(10000)
- 业(9924)
共检索到119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建军 任艳军 张立彬
野生欧李(Cerasus humilis)果实俗称"钙果",因其人体所需的活性钙(水溶性钙和磷酸钙)含量高而备受关注(曹琴等,1999;张美莉等,2007;马建军等,2007;刘会茹等,2011)。实生居群的野生欧李果实中矿质营养代谢存在遗传多样性,这与丰富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性状遗传变异类型等因素有关(王有信等,2005),经系统聚类分析,实生野生欧李按果实和叶片大小划分为2种类型:小叶小果型
关键词:
欧李 根系 枝条 导管 果实Ca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尹增芳 樊汝汶
利用常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化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黑杨导管形态的建成可划分为初生壁的延展、次生壁的构建与穿孔板的形成等3个时期。初生壁的延展是导管分化的初始阶段,导管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质及其细胞器贴壁分布。次生壁的构建是导管分化的关键阶段,次生壁物质的沉积在导管液泡膜破裂之前即已开始,此时导管分子内细胞器结构清晰,其中高尔基体及其分泌小泡最为丰富,说明高尔基体与次生壁物质的合成及运输密切相关;导管分子液泡膜裂解后,次生壁物质沉积极为迅速,伴随次生壁物质的合成,导管分子细胞质解体,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表现出程序化细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宝江 李国秀
茶藨子属植物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个类群,但该属植物形态变异幅度大,拥有两性花和单性花的两大复杂类群,属下分类难度较大。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茶藨子属7个亚属20种植物导管分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1)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分子均具孔纹导管类型,有一些种类兼具螺纹导管类型,该属导管分子均具尾部,尾部长短不一。2)导管分子长度250~440μm,直径15~30μm,该属植物导管分子属于细小类型。3)穿孔板类型为梯状穿孔板,且穿孔板上横隔数量在5.2~11.0之间,端壁倾斜角度较小,在13.33°~18.95°之间,且种属间变化不大;东北茶藨子、矮茶藨子、木里茶藨子、紫花...
关键词:
茶藨子属 导管分子 穿孔板 纹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海昕 李姗 张硕新 熊晓艳 蔡靖
以杨属84K、I-101及其杂交子代02-8-21、02-9-22为研究对象,采用Cochardcavitron离心机法测定木质部栓塞脆弱性(P50),利用染色法、硅胶注射法等测定每个无性系木质部导管的直径、长度、导管壁上纹孔膜面积,探究木质部导管结构与栓塞脆弱性的关系,以期建立杨树无性系的木质部结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4个无性系枝条的栓塞脆弱性为02-8-21>I-101>02-9-22>84K,子代02-9-22比02-8-21抗栓塞。4个无性系的导管直径为02-8-21>02-9-22>84K>I-101,导管长度为02-9-22>02-8-21>I-101>84K,纹孔膜面积为02-8...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鹏 林益明 林建辉
对紫金牛科 (Myrsinaceae)的桐花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和海桑科 (Sonneratiaceae)的海桑 (Son neratiacaseolaris)的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讨论了桐花树和海桑的木材结构与环境关系 ;它们的导管直径小、导管数量多、导管分布频率高 ,是对海滨盐渍环境的适应 ,保证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安全性。桐花树和海桑的纤维壁厚度 (W )与纤维腔宽度 (L)的比值 (2W /L)分别为 0 6 7和 0 4 5 ,均小于 1 ,从木纤维 2W /L
关键词:
桐花树 海桑 次生木质部 生态解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永成 刘青华 周志春 丰忠平
【目的】研究不同产脂量马尾松无性系嫩枝、未创伤与创伤树干木质部树脂道结构的差异,为高产脂量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不同产脂量马尾松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和比较其嫩茎、树干木质部树脂道结构和创伤后树脂道结构的差异性,并分析嫩茎、创伤与未创伤树脂道结构的相关性。【结果】在当年生嫩茎中,高、低产脂量马尾松无性系之间单位面积内树脂道总面积、单个树脂道平均面积差异显著,高产脂量无性系单位面积内轴向树脂道总面积和单个轴向树脂道平均面积分别为63 433μm~2·mm~(-2)和4832μm~2,为低产脂量的2.69和3.03倍,同时高产脂量无性系单位面积内径向树脂道总面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兰 曹弘瑜 李俊清
通过对珙桐与喜树茎次生木质部的比较解剖学观察,发现两种植物次生木质部结构中导管的穿孔类型虽然都属于梯状穿孔板,但穿孔的长短和穿孔上的横隔数却存在明显的差别.珙桐的导管梯状穿孔板上的横隔有77条,而喜树只有26条.表明两者在系统发育上可能不是处在一个水平上.
关键词:
珙桐,茎,次生木质部,解剖构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国旗 张纪林 安树青 李瑾 王云静
对生长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不同土壤盐度下的主栽树种杨树 (欧美杨无性系 6 9杨 )进行了解剖 ,描述了杨树次生木质部结构的特征 ,测量了次生木质部的 16个数量特征 :年轮宽度 (ARW)、导管长度 (VL)、早材和晚材的导管分子面积 (VA)、导管周长 (VP)、导管直径 (VD)、导管单孔率 (PSV)、导管频率 (VF)、纤维长度(FL)、纤维宽度 (FW)、射线高度 (RH)和射线频率 (RF)。实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土壤盐度胁迫下 :(1)杨树次生木质部形态特征的差别不明显 ,但是组成分子趋向于小型化。 (2 )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的变化比较明显 ,即当土壤含盐量从 0 0 36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永常 李金花 卢孟柱 张绮纹
A fragment of PAL (phenylalanine ammonia_lyase) gene was amplified by RT_PCR from poplar (Populus×euramericana cv. “74/76”) developing second xylem mRNA. It was cloned into pGEM-T Easy vector and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PCR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The sequence of the amplified DNA f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东霞 符海泉 杨伟波 徐中亮 冯美利
【目的】研究不同钙处理下不同花生品种和海南本地花生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钙含量的差异性,为今后培育适宜海南种植的耐低钙花生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土壤盆栽培养研究施钙和不施钙处理对4个花生品种和6份花生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和钙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施钙处理相比,不施钙处理下,供试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出仁率和每盆干果重都降低,而无效果针数和侧枝长都增加。2个钙处理下出仁率均与根部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WC9和WC1具有耐低钙能力的潜质,而WN2和WC10相对来说对缺钙环境更加敏感;单株饱果数、每盆干果重、
关键词:
花生 钙 农艺性状 钙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瑞文 朱斌 张新忠 王忆 吴婷 韩振海
为探究叶面喷施Ca、B后苹果果实糖含量和叶片中P、K增加的原因,分别以20年生富士/八楞和一年生的富士/SH6嫁接苗为试材,前者在座果期(盛花期后10d)叶面喷施10.00g/L的CaCL_2、果实迅速生长期(盛花后85d)叶面喷施1.05g/L的Na_2B_4O_7,之后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叶片与果实的矿质元素及相关糖含量、叶片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S6PdH)活性;后者在嫁接苗长到6月时叶面分别涂抹10.00g/L的CaCL_2和1.05g/L的Na_2B_4O_7,之后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矿质元素。结果显示:1)喷施Ca、B后,从盛花后85d开始,叶片S6PdH活性增强、山梨醇含量增加,果...
关键词:
Ca B 苹果 光合作用 总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淑敏 江泽慧 任海青 古川郁夫
从生态学角度对沙棘和沙枣的木材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两树种具有的共同特点为:生长轮明显,半环孔材,具单穿孔,导管间纹孔交互排列,无分隔木纤维,导管较窄,环管管胞和纤维状管胞具螺纹加厚,轴向薄壁组织缺失或很少。所选树种明显区别是射线类型、宽度和叠生排列方式:沙棘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细胞和导管分子具有明显的叠生排列方式,但沙枣的叠生排列不规则;沙棘射线为异型,1~2列,沙枣射线为同型,2~5列;并且二者之间数量化指标有差异,沙棘导管频率较大,导管分子较短及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和M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两树种导管分子长和纤维长的水平变动不规律,并且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最后对该树种的解...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小春 揭红东 许妍 许岳军 揭雨成
为研究喷施植物激素赤霉素(Gibberellin A3, GA3)对不同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种质农艺性状和不同器官绿原酸、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筛选在激素调控下,木质素含量降低、纤用品质提高及功能成分含量増加的纤用苎麻种质资源。本试验以10个苎麻种质为试验材料,以同期喷施蒸馏水为对照组,在成熟期喷施50 mg·L-1 GA3为处理组。结果表明:1.喷施50 mg·L-1 GA3后孙新品种、中苎一号和周博不育系鲜重总产量分别提高12.19%、26.85%、10.42%,干重总产量分别提高40.00%、6.31%、31.56%。2.喷施50 mg·L-1 GA3的苎麻种质厚皮种一号的麻叶、苎麻种质B的麻骨的绿原酸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79%和44.82%,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2.56%和32.23%。10个供试苎麻种质中的9个苎麻种质的麻骨的绿原酸含量均较对照提高,提高幅度在5.90%~74.36%。供试苎麻种质B、厚皮种一号、中苎一号的麻骨木质素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0.55%、2.54%和1.67%,供试苎麻种质红皮小麻、昆池一号、湘饲纤兼用苎麻一号、周博不育系的麻叶木质素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4.04%、1.87%、4.25%和1.01%。不同的苎麻种质对GA3调控的响应并不相同,在选用苎麻种质时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控方法。50 mg·L-1 GA3处理比较适合孙新品种、中苎一号和周博不育系增产,有助于苎麻种质B累积次生代谢物。
关键词:
苎麻 GA3 绿原酸 黄酮 木质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航 杨志刚 张龙 成永旭
本研究测定了蜕壳周期内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鳃和外壳中的钙含量,并结合石蜡切片及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不同蜕壳时期鳃和外壳的组织结构。钙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鳃和外壳中的钙含量均在蜕壳期最低。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蜕壳期,鳃叶末端的内外角质层分离,边缘管的空腔还未完全恢复,到蜕壳后期,边缘管空腔恢复正常形态;超微观察结果显示,在蜕壳期,鳃腔中的内容物较少,染色较浅,线粒体和微绒毛数量较多。蜕壳后期的鳃腔中的内容物增加,染色加深,线粒体和微绒毛数量多;外壳在蜕壳期时最薄,且只有上表皮和外表皮两层结构,到蜕壳后期,内表皮才逐渐形成。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的钙含量和组织结构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