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25)
- 2023(13910)
- 2022(11886)
- 2021(11025)
- 2020(9637)
- 2019(22515)
- 2018(22579)
- 2017(43049)
- 2016(23291)
- 2015(26698)
- 2014(26879)
- 2013(26545)
- 2012(24580)
- 2011(22183)
- 2010(22413)
- 2009(20872)
- 2008(20532)
- 2007(18066)
- 2006(15650)
- 2005(13914)
- 学科
- 济(115563)
- 经济(115453)
- 管理(64327)
- 业(60035)
- 方法(50562)
- 企(49316)
- 企业(49316)
- 数学(45292)
- 数学方法(44572)
- 中国(25042)
- 农(25014)
- 地方(24844)
- 财(23593)
- 学(22114)
- 业经(21205)
- 贸(18617)
- 贸易(18608)
- 易(18012)
- 制(16725)
- 农业(16695)
- 理论(16199)
- 和(15573)
- 地方经济(15178)
- 环境(14761)
- 融(14755)
- 金融(14751)
- 务(14575)
- 财务(14512)
- 财务管理(14475)
- 银(14025)
- 机构
- 大学(340693)
- 学院(339865)
- 济(147184)
- 经济(144300)
- 管理(130785)
- 研究(115012)
- 理学(113141)
- 理学院(111889)
- 管理学(109625)
- 管理学院(108989)
- 中国(85164)
- 京(70988)
- 科学(69863)
- 财(63542)
- 所(58359)
- 农(54153)
- 研究所(53134)
- 中心(52745)
- 财经(51478)
- 江(50210)
- 业大(49790)
- 经(46593)
- 经济学(46084)
- 北京(44783)
- 范(44073)
- 师范(43617)
- 农业(42636)
- 经济学院(41352)
- 院(41129)
- 州(39545)
- 基金
- 项目(226654)
- 科学(178309)
- 基金(164574)
- 研究(163345)
- 家(143617)
- 国家(142498)
- 科学基金(122182)
- 社会(103391)
- 社会科(98102)
- 社会科学(98075)
- 省(88285)
- 基金项目(86270)
- 自然(79812)
- 自然科(77962)
- 自然科学(77943)
- 教育(76795)
- 自然科学基金(76511)
- 划(74798)
- 资助(69429)
- 编号(66345)
- 成果(53555)
- 重点(51334)
- 部(50408)
- 发(49138)
- 创(46825)
- 课题(45598)
- 创新(43847)
- 科研(43812)
- 教育部(43385)
- 大学(42878)
- 期刊
- 济(159736)
- 经济(159736)
- 研究(97812)
- 中国(62475)
- 学报(51074)
- 财(49636)
- 管理(47922)
- 农(47802)
- 科学(47173)
- 大学(39087)
- 学学(36821)
- 教育(34924)
- 技术(32644)
- 农业(32482)
- 融(28509)
- 金融(28509)
- 经济研究(26825)
- 财经(25637)
- 业经(23875)
- 经(22095)
- 问题(20903)
- 统计(20131)
- 技术经济(18584)
- 业(18157)
- 策(17804)
- 贸(16784)
- 决策(16357)
- 世界(15777)
- 商业(15515)
- 理论(15254)
共检索到497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邓翔 祝梓翔
欧元区和美国同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但经济波动却存在差异。1970—1994年欧元区经济波动率小于美国,特别是投资的波动率只有美国的1/2;1995—2013年它们之间的经济波动差异缩小,同时协动性增强。本文构建的包含趋势性和暂时性冲击的开放RBC模型表明,趋势性冲击对于欧元区经济波动的重要性更大,暂时性冲击则主导了美国的经济波动,尽管欧元区的两类冲击的随机扰动都小于美国。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趋势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所分别对应的持久性和暂时性收入改变,是这两大经济体的净出口呈现逆周期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银忠 易小丽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特征事实,文章构建了包含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小国开放经济RBC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中国实际经济的波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构建的RBC模型能够解释85%以上中国实际经济波动,准确地预测各宏观经济变量与产出的相关性。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也验证了所构建的RBC模型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
投资专有技术 RBC模型 小国开放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云松
文章建立了一个含有消费习惯形成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来解释中国1978~2008年之间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其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解释GDP和消费的波动性、投资与GDP的高度相关性以及投资的一阶序列自相关性,模型也能解释大部分的投资的波动性。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习惯形成 扰动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天为
经济波动一直是经济学家致力研究而难以统一意见的领域,西方盛行的RBC理论近年来受到多方质疑,并被不断改进,"金融加速器"理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拓展。本文认为在经济中除了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外,更存在一个"信息变速器"效应:信息将会通过影响微观主体的预期而改变他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一个微小的波动被"变速器"放大、改向后可能造成经济较大的波动。通过建立RBC模型论证了经济中的"信息变速器"效应,并认为信息的传达在短期内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但是长期的信息释放将会平滑经济波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市场有效性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基于此,提出减少信息控制、实现市场有效性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
信息变速器 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四灿
中国市场化改革由增量改革时期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同时,经济波动由"高位波动"向"波幅收窄"的平稳化趋势转变。本文建立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和市场化因素的RBC模型,数值模拟显示市场化水平越低下,金融加速器机制放大和传播外生冲击的效果越明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减轻了政府对企业干预和金融加速器的放大效果,能够较好解释经济波动的阶段性变化。其政策含义为市场化有助于增强经济稳定性,抑制经济波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海云
中国和美国是构成全球经济的两个重要国家,研究其经济波动问题的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利用贝叶斯法重点实证研究了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美两国经济波动影响的比较效应。研究发现,技术冲击均是解释中美两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且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投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小于技术冲击,而投资冲击对美国资本存量和实际投资波动的解释力度大于技术冲击;中美两国各经济变量受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的波动幅度各有不同,尤其消费和劳动波动的特征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美国的劳动波动性较大,而中国的消费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
技术冲击 投资冲击 经济波动 中国 美国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趋势冲击是指对于技术增长率的冲击,即技术增长率服从一个随机过程。趋势冲击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周期波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经济波动特征更为接近新兴市场,因此趋势冲击可能是驱动中国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趋势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的开放经济RBC模型,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中国的大部分经济波动特征;包含政府消费和趋势性冲击的开放经济模型则出现了过度拟合,拟合结果较差。这可能是因为两种冲击存在"叠加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庄子罐 舒鹏 傅志明
金融中介活动旨在提高实体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背景,本文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比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出现会增加我国信贷市场的不稳定性,并会引起经济中产出与投资波动幅度的扩大。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影子银行管理者调整对借款企业风险偏好的不正当激励,是影子银行能够在短期内扩大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影子银行 DSGE模型 经济波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春吉
基于一个包含投资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的RBC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分析了投资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是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而投资冲击对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小。分析认为稳步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继翠 肖继五 周潮
利用我国1994~2014年季度统计数据,根据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建模思想,将居民消费习惯形成和资本调整成本引入到RBC模型,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闲暇习惯形成要强于消费习惯形成,但闲暇习惯形成难以持久且容易消失,而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虽相对较弱但更加持久;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有助于平滑消费,从而平抑宏观经济波动;资本调整成本的存在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居民的闲暇习惯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资本调整成本变动对劳动投入的影响,从而能够起到平滑经济波动的作用。因而,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居民适时调整消费和闲暇,形成稳定的消费...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习惯形成 调整成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方
中国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现金先行约束。在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中通过现金先行约束引入货币冲击符合中国经济运行特征。笔者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内分析了外生货币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货币发行冲击主要影响消费、投资和通胀率的波动,而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产出、就业等)的波幅基本不变。
关键词: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现金现行约束 货币冲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俊 于津平
如何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福利评价标准,实证模拟了资本账户不同开放路径所引发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过度开放、对外证券投资严厉管制的策略有其时代局限性,甚至可能掉入经济"低增长、高波动"的极端陷阱。本文主张管理直接投资的效率和结构、逐步放松中国对外证券投资管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赵绍阳
传统趋势周期分解方法存在理论基础不符合实际、缺少数据生成过程等问题,相较而言,UC模型具有一定优势。本文采用贝叶斯方法和中国宏观季度数据,估计了多个UC模型以分解产出的趋势和周期。研究发现:①断点期在2008Q1的无约束UC模型为最优模型;②趋势新息波动大于周期新息波动,两者高度负相关;③趋势增长率发生了结构性下降;④经济下行源于趋势下行而非周期下行。本文的基本结论在双变量模型、其他数据、其他经典单变量方法下依然成立,为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趋势 周期 不可观测成分模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立甫 姚坚 高铁梅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贝叶斯方法进行估计,识别和分析了偏好冲击、技术冲击、价格加成冲击和利率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产生了正向影响而且存在技术扩散机制的情况下产出水平可以到达新的稳态水平;而对通货膨胀波动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影响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冲击(利率冲击)对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均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影响较大。价格加成冲击对产出波动产生正向影响,对通货膨胀波动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需要各项制度和措施的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经济波动:一个马克思主义RBC模型
中国地区经济波动福利损失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经济波动减缓经济增速的拓展模型
基于分形理论下的欧元汇率波动分析
基于货币经济宏观模型的有效需求与经济波动分析
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工资粘性、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模拟——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平滑经济波动的能力——基于传统IS-LM模型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
能源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金融去杠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经济波动——基于PVAR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