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49)
- 2023(20429)
- 2022(17782)
- 2021(16444)
- 2020(14153)
- 2019(32234)
- 2018(32025)
- 2017(61347)
- 2016(33831)
- 2015(38089)
- 2014(37874)
- 2013(37157)
- 2012(34132)
- 2011(30760)
- 2010(31039)
- 2009(29041)
- 2008(28006)
- 2007(24730)
- 2006(21175)
- 2005(18229)
- 学科
- 济(130014)
- 经济(129871)
- 管理(94798)
- 业(90296)
- 企(75477)
- 企业(75477)
- 方法(64478)
- 数学(56103)
- 数学方法(55228)
- 农(34978)
- 财(34542)
- 中国(32378)
- 学(30194)
- 贸(29966)
- 贸易(29954)
- 易(29074)
- 业经(28566)
- 地方(25203)
- 理论(23409)
- 农业(23208)
- 务(22737)
- 财务(22641)
- 制(22632)
- 财务管理(22593)
- 企业财务(21319)
- 和(20254)
- 技术(20142)
- 环境(19815)
- 银(19364)
- 银行(19272)
- 机构
- 学院(481733)
- 大学(480343)
- 济(185608)
- 管理(184104)
- 经济(181547)
- 理学(160542)
- 研究(159529)
- 理学院(158704)
- 管理学(155236)
- 管理学院(154405)
- 中国(116393)
- 科学(104459)
- 京(100984)
- 农(87885)
- 财(83311)
- 所(82311)
- 业大(78964)
- 研究所(75666)
- 中心(72522)
- 农业(70046)
- 江(69513)
- 财经(67745)
- 北京(62794)
- 范(62692)
- 师范(61916)
- 经(61525)
- 院(57829)
- 州(56355)
- 经济学(55539)
- 技术(53890)
- 基金
- 项目(333688)
- 科学(258865)
- 基金(239351)
- 研究(234719)
- 家(212129)
- 国家(210415)
- 科学基金(178462)
- 社会(144656)
- 社会科(137006)
- 社会科学(136967)
- 省(132620)
- 基金项目(126589)
- 自然(120314)
- 自然科(117526)
- 自然科学(117490)
- 自然科学基金(115347)
- 划(111992)
- 教育(110125)
- 资助(100366)
- 编号(95777)
- 成果(76792)
- 重点(75657)
- 部(72013)
- 发(70467)
- 创(68955)
- 课题(66549)
- 科研(65092)
- 创新(64414)
- 计划(63615)
- 大学(61723)
- 期刊
- 济(193229)
- 经济(193229)
- 研究(130146)
- 学报(86718)
- 中国(84982)
- 农(78739)
- 科学(74553)
- 财(64410)
- 管理(64230)
- 大学(64010)
- 学学(60764)
- 农业(54207)
- 教育(52234)
- 技术(42076)
- 融(37234)
- 金融(37234)
- 业经(32979)
- 经济研究(32003)
- 财经(31954)
- 业(28649)
- 经(27379)
- 问题(25858)
- 版(25008)
- 科技(23545)
- 贸(23527)
- 图书(23233)
- 统计(23220)
- 业大(22870)
- 技术经济(22734)
- 商业(21951)
共检索到680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蒋国洲 余升国 张雪佳
文章探讨了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构建了中欧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对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盟人均GDP的增加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人均GDP提高对进口影响显著,对出口影响并不显著;是否加入WTO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均产生负向冲击,对进口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欧债危机下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引力模型 中欧贸易 贸易流量 贸易不平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万阳
本文建立引入供给因素的我国对欧出口模型和进口模型,研究欧债危机下我国对欧元区15个成员国出口、进口、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表明:欧债危机通过需求、供给、汇率三条渠道对我国对欧贸易造成负面影响,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因此,应避免对欧债危机反应过度,不应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和频繁地降息;应密切关注欧债危机的传染效应并制定相应预案,不能坐等欧债危机升级时仓促推出有深远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到未雨绸缪;制定针对困难外贸企业的应对欧债危机政策措施;有效利用欧债危机的国别差异调整我国对欧贸易结构,将欧债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向阳 徐翔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不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民 刘一鸣
以前中国与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贸易都主要以海运方式进行,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中国与欧洲可进行陆上贸易。中欧班列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贸易大通道,自开行以来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趋势。分析2018年上半年中国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数据发现,中国与欧洲各国贸易额分布比较平均。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对比中国同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数据发现,2018上半年中欧贸易额增速超过了中国同北美地区的贸易增速。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中欧贸易吸引力正在上升。最后得出结论为: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快速增加,中欧贸易额加速增长,表明中国同欧洲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中欧贸易将迎来一个加速增长期,中欧班列在中欧贸易中的作用也将日益重要。
关键词:
中欧班列 贸易伙伴 引力模型 中欧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大庆
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对中欧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欧债危机前后中欧贸易总量与结构的变化,得出了改变中欧贸易关系与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研究结论。
关键词:
中欧贸易 实证检验 主权债务危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彬 杨勇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中欧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欧洲内部大市场的建成和完善不仅会影响成员国的生产与贸易,也将影响中欧贸易。本文从欧盟成员国的生产和贸易结构调整入手,在引力模型框架下使用面板协整技术,就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贸易效应、生产效应、经济规模及汇率因素对均衡的中欧贸易流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在生产效应和贸易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欧贸易顺差有扩大趋势。
关键词:
中欧贸易 生产效应 贸易效应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盛科荣 高越
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本文就解释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观点:贸易政策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论、产业转移论和人民币汇率论的解释能力做了定量分析。结论表明:美国在华FDI并不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因素,相反,美国在华FDI倾向于减少中美贸易顺差,这与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相吻合;此外,贸易政策论、产业转移论和人民币汇率论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关键词:
中美贸易 贸易逆差 引力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罗传健
随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整个欧元区乃至全球又一次地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由于欧元体制等问题,使得希腊的债务危机逐渐演变成为欧元区债务危机,其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主要经济体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欧债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分析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主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欧债危机 中欧贸易 影响 对策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尹静
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对欧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措施层出不穷,贸易摩擦不断,反倾销、反补贴泛滥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各个行业,各种技术性、专利性贸易壁垒也不断出现,这对中欧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欧盟成员国的视角,逆向分析了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与欧盟成员国在贸易、关税、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谢世清 胡翠
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1597亿美元。然而,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规模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都明显偏低。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396亿美元,但仅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8。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郝洁
一、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摩擦的新动向(一)欧债危机后的欧洲对华贸易救济案件2010年以来欧盟共对我国发起2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2010年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8起反倾销调查,2起反补贴调查,1起保障措施调查。2011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8起反倾销调查。2012年上半年欧盟已对我国产品发起6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4起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强 谢申祥 王孝松 唐磊
本文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框架下研究中美两国的实际产出、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结构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决定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中美贸易不平衡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过度膨胀的需求,其对两国不平衡的影响程度最大并且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也是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但它的影响却十分有限。本文最后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殷越男
随着美中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加剧,两国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争论也不断升级。构成近年来如此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该文立足于以客观、现实的态度,对于在美中贸易不平衡中的中国因素加以分析,以便找出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促进美中贸易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美中贸易 不平衡 中国因素 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庞军 张浚哲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树理 魏晨曦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数,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引入制度距离变量,构建了阐释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效率及潜力的新引力模型。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的效率及潜力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对此,中国应拓展深耕越南、缅甸和韩国三大目标潜力市场,重视影响双边数字贸易的国内生产总值、RCEP国家人口规模、共同边界和语言文化等正相关因素,同时正确处理中国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等负相关因素。除此之外,关税水平、物流绩效、货币自由度、金融自由度及自由贸易协定等对贸易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此才能高水平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发展,高质量地打造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共同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