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4)
2023(6017)
2022(5032)
2021(4759)
2020(3863)
2019(8936)
2018(8774)
2017(17583)
2016(9718)
2015(10822)
2014(11065)
2013(11049)
2012(10597)
2011(9893)
2010(10591)
2009(10262)
2008(9385)
2007(8396)
2006(7634)
2005(7047)
作者
(28474)
(23738)
(23702)
(22648)
(15441)
(11137)
(10677)
(9163)
(8884)
(8863)
(8220)
(7966)
(7828)
(7750)
(7644)
(7449)
(7084)
(7040)
(7040)
(6759)
(6196)
(5901)
(5879)
(5564)
(5483)
(5434)
(5380)
(5245)
(4824)
(4800)
学科
(37038)
经济(36998)
管理(27133)
(25875)
(21060)
企业(21060)
方法(15471)
数学(13367)
数学方法(13130)
(11779)
(10232)
中国(10161)
(9661)
贸易(9657)
(9453)
(8960)
(8287)
金融(8286)
业经(8120)
(8066)
(8027)
(7798)
银行(7785)
(7465)
农业(7416)
理论(6786)
地方(6735)
及其(6540)
(5788)
财务(5774)
机构
大学(143088)
学院(142694)
(60675)
经济(59286)
管理(53728)
研究(52047)
理学(45284)
理学院(44771)
管理学(43978)
管理学院(43715)
中国(43577)
(30987)
(30298)
科学(29945)
(26745)
(24337)
中心(24328)
研究所(24011)
财经(23761)
(23293)
(21565)
(19528)
师范(19370)
业大(19288)
北京(19256)
农业(18976)
经济学(18714)
(18520)
(18187)
财经大学(17626)
基金
项目(89148)
科学(70861)
研究(66844)
基金(65548)
(56763)
国家(56274)
科学基金(47791)
社会(41846)
社会科(39700)
社会科学(39691)
(33478)
基金项目(33336)
教育(31127)
自然(30637)
自然科(29916)
自然科学(29905)
自然科学基金(29384)
(29301)
资助(28007)
编号(27564)
成果(24395)
(20663)
重点(20378)
课题(19668)
(19199)
(18277)
教育部(17800)
(17795)
创新(17086)
国家社会(17070)
期刊
(69250)
经济(69250)
研究(47860)
中国(28410)
(26057)
金融(26057)
(22523)
(22441)
学报(20423)
科学(19867)
管理(19829)
教育(16651)
大学(15910)
学学(14917)
农业(14510)
财经(11655)
技术(11474)
经济研究(11074)
业经(10485)
(9943)
问题(8844)
(8808)
国际(8696)
理论(7873)
实践(7113)
(7113)
世界(7057)
(6779)
(6691)
现代(6668)
共检索到227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培新  
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潜在特性,以及由信贷结构产品和发起-分销模式,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这是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其在风险承担的积累时期和金融失衡的释放时期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涵义,认为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减缓金融失衡的释放而导致的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但难以约束以承担更高风险方式所导致的金融失衡,因而,必须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做出改进。最后阐述了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启示。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吴培新  
在次贷危机的应对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激进、灵活,与正常时期的渐进主义策略大相径庭。文章在对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机理,发现在危机时期,美联储始终坚持其担负的目标,货币政策体现为及时的、决定性的和灵活的。最后,文章探讨了美联储的危机时期政策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黄瑞芬  赵艺  孙然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国内经济萎靡。为此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联邦基金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协整关系。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且对我国产出有一个负向的影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魏哲平  刘攀  
一、货币政策目标设置不合理美国《联邦储备法》中规定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有效促进实现就业最大化,稳定物价和保持适度的长期利率。"其中,物价的稳定主要包括商品、服务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稳定。但是,在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段鹏  
本文基于DSGE模型对次贷危机前后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后危机时期,货币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时滞明显缩短,其对实际产出的调控效应在减弱、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在增强;与此同时,利率调整对我国实际产出的影响程度明显提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国峰  
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周期的成本收益分析格局变化,货币政策目标中需要加入金融周期。二是中央银行使用更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克服金融市场摩擦,特别是调控长期利率。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视风险承担渠道。四是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有利于最大化本国福利。五是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三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实现宏观总体平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雪春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和传导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危机管理中起了主导作用,并在利率水平、最后贷款人职能。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和国际协作等操作有所突破。但是,如何优化危机管理措施,避免未来的通货膨胀将更具挑战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宇  李季  
核心通货膨胀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测度核心通货膨胀是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框架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自回归和均值回归方法构造的持续性加权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具有低波动性特征,与总体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高度相关,无论对判断总体通货膨胀趋势还是对确定货币政策取向,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还发现,CPI成分中服务类成分相对于食品的持续性高、权重偏低,短期内可能会增加CPI波动性,长期将造成CPI低估,为此应在降低食品在CPI权重的同时,逐步提高服务类的权重以充分反映我国不同部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长期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延群  
基于包含实际总产出、货币供给M2和C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将CPI分解为长期变动趋势和短期波动项。将长期趋势部分定义为核心通货膨胀率。运用1994~2009年中国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核心通胀率与CPI有长期均衡关系,主导CPI的长期变动趋势,是CPI的前导变量,能够为预测CPI提供有用信息,对为中央银行判断总体通货膨胀走势、制定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有所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培新  
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利用各种手段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危机,支持了经济企稳复苏。危机时期美联储的一系列激进和创造性的政策措施大多体现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上。通过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国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趋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冯明  何德旭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系统梳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四次主要变革,发现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化大体上遵循"危机反应模式"。2008年全球经济"大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后的两次变革从政策工具层面向思想理念层面深化,传统意义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边界正在经历打破和重塑。量化宽松、现代货币理论等政策实践和理论主张对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的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分离、倡导中央银行独立性、注重财政稳健等原则形成了挑战,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问题的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金鹏辉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美国1998年和2008年两次次贷危机的差异,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角度,以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和主动风险承担的内在机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被动)和风险承担意愿(主动)的影响,认为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要高度警惕金融体系的过度顺周期性,并建议中央银行要充分考虑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畅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央行实行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对市场预期及实体经济进行调控。然而,本文通过借鉴西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而且,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呈现出由"总需求管理"的"相机抉择"向"总需求与总供给双侧"调控的特点。得出结论为,央行不仅应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应配合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实体经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彦洋  
本文利用相关系数法探讨了次贷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对我国流动性影响的存在性,从资本流动渠道和贸易渠道两个角度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并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这种影响的程度。研究结论表明,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和贸易渠道对我国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通过资本流动渠道的影响更为显著,贸易渠道影响存在但不显著。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