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8)
2023(1872)
2022(1666)
2021(1564)
2020(1484)
2019(3263)
2018(3221)
2017(6832)
2016(3729)
2015(4043)
2014(4075)
2013(4286)
2012(4220)
2011(3941)
2010(4450)
2009(4702)
2008(3301)
2007(2982)
2006(2660)
2005(2507)
作者
(9871)
(7872)
(7856)
(7830)
(5210)
(3750)
(3648)
(3104)
(3054)
(2987)
(2826)
(2755)
(2640)
(2631)
(2631)
(2458)
(2441)
(2397)
(2311)
(2143)
(2039)
(2014)
(1903)
(1870)
(1831)
(1819)
(1796)
(1726)
(1683)
(1611)
学科
(14128)
经济(14113)
管理(10593)
方法(7668)
数学(7195)
数学方法(7160)
(7094)
(6201)
企业(6201)
(5984)
(5713)
国家(5638)
(4734)
金融(4734)
财政(3763)
(3571)
银行(3570)
(3375)
(3278)
国家机关(3235)
机关(3235)
中国(3196)
(3124)
(3078)
(2760)
贸易(2757)
人事(2750)
人事管理(2750)
(2740)
工作(2663)
机构
大学(52083)
学院(49792)
(25074)
经济(24565)
管理(19207)
中国(19027)
研究(17150)
理学(15900)
理学院(15789)
管理学(15622)
管理学院(15535)
(14839)
财经(11303)
(11273)
银行(10945)
(10472)
(10377)
(10210)
(10032)
金融(9899)
中心(9646)
经济学(9159)
人民(8967)
财经大学(8720)
经济学院(8370)
(8348)
国人(8134)
中国人(8082)
中国人民(8031)
科学(7779)
基金
项目(30312)
科学(24033)
基金(23840)
研究(22439)
(20024)
国家(19908)
科学基金(17224)
社会(15615)
社会科(15009)
社会科学(15004)
基金项目(12052)
资助(10978)
教育(10297)
自然(10233)
(10047)
自然科(10042)
自然科学(10041)
自然科学基金(9873)
(8807)
编号(8230)
(7918)
成果(7549)
教育部(7291)
国家社会(6994)
人文(6701)
(6677)
重点(6622)
社科(6525)
大学(6301)
(6163)
期刊
(25613)
经济(25613)
研究(20037)
(18366)
金融(18366)
(11780)
中国(9472)
管理(6777)
学报(6483)
财经(6112)
(5939)
科学(5634)
大学(5608)
学学(5337)
(5155)
经济研究(4903)
国际(3845)
理论(3574)
问题(3322)
(3165)
实践(3147)
(3147)
世界(3018)
农业(2934)
技术(2848)
教育(2490)
农村(2487)
(2487)
统计(2361)
业经(2275)
共检索到83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范言慧  邓瑛  陈阳  张金平  
本文结合政府损失函数的汇率超调模型,解释了为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次贷危机中又恢复到"实际的"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本文认为,一方面由于危机冲击使得汇率波动的成本在政府损失函数中的权重增加,另一方面政府为应对冲击而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抵消了冲击的负面影响。本文进而认为,不同汇率制度的选择实际上源于对赋予不同目标以不同的权重的政府损失函数进行最优化的结果。本文观点同样可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人民币汇率转向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做出解释。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卢万青  
当前研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至于是何种实际因素却存在分歧。本文建立的贸易收支决定模型认为,本国供给相对上升,本国需求相对下降,本国供给相对于本国需求过剩,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模型还可知,全球经济危机虽然导致我国进出口大幅下降,但对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相对较小;人民币升值对本国相对需求影响较小,但是对本国相对供给影响较大,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我国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会丧失比较优势,我国贸易顺差因此而出现拐点。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德旭  郑联盛  
在对不同的金融危机的历史研究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具有较为普遍的演进规律与进程,一般具有危机孕育、引发、爆发和深化等阶段,逐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功能、金融稳定性和实体经济等造成巨大的冲击,并对政府政策提出挑战。政府在金融危机防范和救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金融危机的稳定器和吸收器,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决定着危机处置的有效性。政府应该坚持及时性、针对性和与市场相协调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等相关措施,并加强对政策措施的评估与反思。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岚  
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美国有关房贷公司和银行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顾高风险,对还款能力明显不足的客户,甚至是"三无"客户(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Subprime Loan)。而投行、评级机构和保险公司等中介机构也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不负责任地将这些贷款"包装"为固定收益证券CDO(Collateralised Bond Obligation),甚至将部分CDO评为AAA级,行销全世界。目前国内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尚未被充分揭示,一旦房价普遍下跌,或经济增长减缓,风险就会逐渐显露,并威胁到银行房贷资产的安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红  王伟  
本文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影响A股市场的传导机制,并选取对数化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红筹股指数、上证指数为变量,以2007年1月5日~2008年10月24日为期间,通过相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基于VECM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危机期间的美国股市、香港股市与A股市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且美国股市是香港股市和A股市场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香港股市是A股市场的格兰杰原因。本文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包括中国在内全球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在全球资本市场高度联动性的背景下,积极构建国内资本市场长效稳定机制,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伟  陶士贵  
本文基于2005年8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次贷危机发生前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次贷危机发生前中国股市与汇率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之间在长期互为因果关系;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两者之间则是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股价波动在长期内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最后本文基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国际贸易等相关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杨丹辉  黄速建  张其仔  罗仲伟  陈耀  吕铁  刘楷  
本文根据目前各种统计数据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工业的反应。外部需求萎缩致使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减少。工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工业增长的区域结构调整加快,出口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增大。在世界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的情况下,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同时也为中国工业发展路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政府尚须出台更有效的后续政策应对日趋加深的危机影响。从长远来看,中国工业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建立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仍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长期任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文胜  张屹山  
传统的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过短期约束或者长期约束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的,由于这种识别方法往往会引起"价格之谜"悖论,为保证实证分析的稳健性,本文同时采用短期约束和符号约束(Uhlig,2005)方法识别货币政策冲击,并对中国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给出货币政策冲击对汇率影响的证据。结果表明,中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及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短期利率,均会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久性升值,前者对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更强,但解释比例不超过50%,并且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产生超调现象。由于货币政策等外部冲击以及市场的不完全性,会导致汇率异常波动,我们认为央行适度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建国  陈漓高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及冲击分解 ,研究了中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得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 ,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 ,而长期则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因此 ,短期控制国内需求 ,长期增加国内供给是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最根本的手段。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申琳  马丹  
本文分别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测算了1980-2004年期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通过对这一时期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测算,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及导致其变动的冲击来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怡德  
我国开放资本市场已提上议事日程,从利率、国内投资环境、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预期等角度分析,开放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现实因素,我国开放资本市场的时机尚不成熟。建议我国在开放资本市场前要为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存款找到出路,以住房市场为经济增长点,着重发展国内经济,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提高我国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以保证资本市场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平稳过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汪勇  李雪松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贸易与非贸易品生产企业的小型开放经济DSGE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与"金融摩擦"机制,考察了世界利率冲击对我国不同贸易性质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世界利率下行冲击增大我国货币升值压力,并通过贸易条件与要素成本变化引起国内贸易品生产企业杠杆率的上升和非贸易品生产企业杠杆率的下降;第二,本国提高经济对外开放度会扩大世界利率下行冲击对国内不同贸易性质企业杠杆率的影响,而加大外汇汇率管制却会减弱这种影响;第三,以传统意义上的产出与通胀波动为目标,完全浮动汇率制更优,但在增加本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目标之后,管理浮动汇率制在维护国内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稳定上更有优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梅鹏军  程实  
基于中美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两国货币政策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收益进行的比较,以及就美国次贷危机对两国货币政策博弈均衡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美货币政策进行协调的合作博弈均衡优于非合作博弈均衡,协调收益长期存在;中美货币政策非合作博弈在特定条件下存在向合作均衡改进的趋势,但这种状态是偶然的和不稳定的;次贷危机冲击使得中美货币非合作博弈的前景堪忧,中美货币政策协调不仅必要,而且现实紧迫。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马永强  孟子平  
为什么金融危机冲击会给不同企业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甚至是不同的命运?本文基于"外部冲击→企业缓冲能力→经济后果"的视角构建了企业风险缓冲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可以概括为业绩下降(对应于产品市场恶化)和现金流短缺(对应于融资市场恶化)两个方面;微观层面上,金融危机下,影响企业风险缓冲能力的因素包括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成本结构、高管背景与政治关联、政府干预程度等因素,企业应通过调整和优化上述因素应对外部冲击;宏观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考虑通过合理选择政府投资领域、企业打包贷款、设立中小企业基金、改变税收减免方式、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等方式缓解企业的外部冲...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谷宇  安辉  
本文依据汇率决定理论,构建包含人民币汇率、中美两国GDP、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基于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方法,识别了包含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方程及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方程,进一步应用方差分解判断了中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应对源自美国的非对称冲击的缓冲机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的根本动因是中国产出及通胀水平相对美国的提高,而汇率传递效应则是不完全的。在1至2年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主要受源自美国的需求冲击(实际冲击)影响,而在3至5年内则主要受美国货币政策扰动(名义冲击)影响。因此,央行重启人民币"汇改"将增强人民币汇率应对外部冲击的缓冲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