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7)
2023(6097)
2022(5119)
2021(4595)
2020(3804)
2019(8422)
2018(8018)
2017(14731)
2016(8339)
2015(8790)
2014(8384)
2013(8196)
2012(7527)
2011(6794)
2010(6478)
2009(6005)
2008(5869)
2007(5105)
2006(4306)
2005(3533)
作者
(28621)
(24121)
(23848)
(22453)
(14960)
(11848)
(10408)
(9654)
(9144)
(8418)
(8282)
(7847)
(7813)
(7748)
(7594)
(7525)
(7164)
(7157)
(7000)
(6826)
(6408)
(5879)
(5717)
(5484)
(5393)
(5318)
(5222)
(5127)
(5050)
(4889)
学科
(29415)
经济(29384)
(22503)
管理(21861)
(17521)
企业(17521)
方法(14422)
数学(12843)
数学方法(12737)
(9624)
(9147)
(8072)
贸易(8068)
(7893)
(7854)
中国(7229)
业经(7023)
农业(6415)
环境(5553)
技术(5453)
地方(5172)
(5064)
(4855)
财务(4854)
财务管理(4849)
企业财务(4628)
(4623)
产业(4347)
(4255)
(4105)
机构
大学(119727)
学院(119471)
(45854)
研究(45193)
经济(45087)
管理(43707)
理学(39010)
理学院(38529)
管理学(37664)
管理学院(37490)
(35800)
科学(33980)
中国(31473)
业大(29436)
农业(28619)
(25830)
(25570)
研究所(24282)
农业大学(19490)
中心(19254)
(17952)
(17008)
(16946)
(16866)
(16030)
北京(15988)
科学院(15516)
实验(15268)
财经(15136)
(14899)
基金
项目(93393)
科学(71290)
基金(68349)
(66082)
国家(65596)
研究(55722)
科学基金(53184)
自然(38927)
自然科(38027)
自然科学(38010)
自然科学基金(37356)
(37076)
基金项目(37004)
社会(35519)
社会科(33741)
社会科学(33731)
(32297)
资助(27093)
教育(24227)
重点(22058)
计划(22033)
科技(20959)
(19750)
(19442)
科研(19441)
(18952)
编号(18901)
创新(18274)
(18157)
专项(16870)
期刊
(43617)
经济(43617)
学报(34523)
(30656)
科学(27412)
研究(26992)
大学(24314)
学学(23893)
农业(20594)
中国(19714)
管理(13832)
(12755)
(11941)
林业(11564)
业大(11041)
业经(8964)
农业大学(8587)
科技(8423)
(8323)
经济研究(7696)
(7206)
金融(7206)
财经(7075)
技术(6946)
问题(6775)
资源(6408)
自然(6298)
中国农业(6169)
(6054)
商业(5824)
共检索到160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绍栓  陈淑容  马祥庆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three regeneration patterns, i.e. natural regeneration(N.R.), artificial measures promoting regeneration(A.M.P.R.) and artificial regeneration(A.R.) on stand structure, species composition, under~growth biomass and soil fertility of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s were st...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林开敏  林国清  张沈龙  俞立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应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采用与阔叶树进行混交或轮栽,以便防止杉木多代连栽所造成的地力衰退。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爱玲  游水生  林德喜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地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 ,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 ,容重增大 ,土壤结构性变差 ,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 ,土壤蓄水能力下降 ,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 ,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 ,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 ,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 ,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 ,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显。表 2参 1 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吕玉龙  周秀峰  何莹  
旨在探讨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白茶Camellia sinensis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评价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在浙江省安吉县分别采集并分析了10年生和40年生的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并与40年生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而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根据林地和园地土壤肥力的分级标准,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属于缺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该文通过实验室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后0~20cm土层土壤在25℃、自然含水量和添加不同枯落物条件下,培养15、30、45、60、75、90d土壤供氮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枯落物时,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总无机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硝化速率、氮净矿化速率,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添加其枯落物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无机氮含量以及氨化速率、硝化速率、氮净矿化速率均高于不添加枯落物土壤,而且在檫木林、柳杉林土壤中添加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比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微生物量氮含量与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无机氮含量以及硝化速率、氮净矿化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管惠文  董希斌  曲杭峰  陈蕾  张期奇  
为改善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生态环境,观测间伐后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探讨最有利于林地土壤改良的间伐强度。在大兴安岭设置间伐强度分别为9.43%、16.75%、29.00%、40.01%、53.09%、67.25%的实验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样地分别栽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兴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促进林分更新。选取能够反映土壤肥力的化学性质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共13项,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各间伐样地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0.222)、有机质(0.145)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偏高,灰色关联度(间伐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0.73(40.01%)> 0.70(29%)> 0.65(16.75%)> 0.64(9.43%)> 0.63(53.09%)> 0.60(0)> 0.55(67.25%)。说明土壤有效磷、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间伐强度40.01%的改造样地土壤肥力最佳,间伐强度9.43%~53.09%的落叶松次生林土壤肥力优于对照样地。适当的间伐强度能够改善林地内的土壤肥力,为大兴安岭落叶松次生林的改造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顺安  常庆瑞  
选择黄土高原地区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理化特性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龄油松和刺槐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超过其幼龄林;成龄油松林和刺槐林土壤几乎无石灰反应;在树龄相同的条件下刺槐林对土壤培肥效应优于油松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学齐  
【目的】探讨马尾松公益林林相改造后土壤肥力的变化,以便为马尾松公益林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马尾松公益林中采用间伐后套种细柄阿丁枫、木荷、闽楠的林相改造试验,把马尾松纯林改造培育为异龄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并在改造当年、改造后5年、改造后10年、改造后20年对4种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4种林分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孔隙、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时间的进展而加大,增加的量表现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前3种林分相差较小,但前3种林分与马尾松纯林间的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20年(2016年)与套种当年(1996年)相比,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0~20 cm层土壤,干土>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增加了5.21%、4.67%、3.78%、1.24%,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82%、3.78%、3.01%、0.49%,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9.67、8.39、7.26、2.84 g/kg,土壤全N含量分别增加了0.22、0.13、0.14、0.05 g/kg,土壤全P分别增加了0.10、0.06、0.05、0.04 g/kg。【结论】马尾松公益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形成的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土壤功能,有利于公益林的地力维持和持续经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家胜  曾燕如  黎章矩  
为探明油茶丰产原因,并为低产林改造提供依据,对以往调查研究认为典型的17块油茶丰产林的土壤肥力、林分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丰产林产茶油180~540kg/hm2,是一般油茶林的4~10倍,其中0.67hm2以下的小面积丰产林平均产油量高达420kg/hm2以上。丰产林的土层厚度、土壤全氮和速效磷、钾肥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土壤有效钙含量和盐基饱和度与油茶产量密切相关。丰产林的郁闭度为0.81~0.94,叶面积指数为2.36~5.37,叶效指数为7.15~16.57g/m2;坡地油茶林及树高、冠幅变异大的油茶林透光性好,受光面积大,叶效指数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瑞恒  刘勇  于海群  李国雷  刘辉  王玉江  
为探讨山地森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北京延庆山区6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层次土壤的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林分类型之间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均表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均表现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所测5种酶活性在6种林分类型A层表现出聚集分布,以脲酶最具代表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与所测5种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显著相关,而有效磷与各种所测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启越  谭红岩  迟明峰  吴丹妮  张晓文  贾茜  张龙玉  贾忠奎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10 cm、10~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伐后5年>伐后10年>伐后24年>近熟林>撂荒地>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were determin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itter on soils in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assafras tzumu plantation and Cryptomeria fortunei plantation. Soils were collected in the 0~20 cm laye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冠玉  温国泉  吕世凡  吕成群  耿森  
研究不同人工接种根瘤菌处理对马占相思幼林树高、胸径、平均立木单株材积及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根瘤菌的马占相思林木,其树高、胸径和平均立木单株材积均高于对照,其中平均树高、胸径处理间差异显著,平均立木单株材积差异不显著,以接种HM8对幼林促生效果最佳;不同根瘤菌接种处理对马占相思幼林土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速效P>有机质>速效N>速效K,6种根瘤菌总体表现效果为HM8>ZG4>HM4>ZG3>HJ7>HJ6。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昌顺  李昆  马姜明  郑志新  
以3年生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一个不施肥对照,运用当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土壤养分和生物指标讨论了施肥对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印楝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差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单施氮肥(处理1、处理2、处理3)和混合施肥(处理7、处理8、处理9)的当年胸径生长量均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而当年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2)合理施肥不仅可改善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酶活性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还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治印楝人工林地力衰退;(3)不同施肥处理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国荣  李菊梅  徐明岗  高菊生  谷思玉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