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57)
- 2023(2714)
- 2022(2310)
- 2021(2148)
- 2020(1919)
- 2019(4224)
- 2018(4191)
- 2017(7296)
- 2016(4788)
- 2015(5470)
- 2014(5379)
- 2013(5310)
- 2012(5363)
- 2011(4856)
- 2010(5051)
- 2009(4458)
- 2008(4743)
- 2007(4341)
- 2006(3949)
- 2005(3537)
- 学科
- 济(13270)
- 经济(13246)
- 管理(9117)
- 业(8867)
- 学(7799)
- 企(6586)
- 企业(6586)
- 方法(5302)
- 农(4776)
- 数学(4131)
- 中国(4054)
- 数学方法(3997)
- 财(3582)
- 农业(3215)
- 业经(3085)
- 地方(3052)
- 制(3003)
- 理论(2950)
- 和(2840)
- 环境(2771)
- 贸(2716)
- 贸易(2714)
- 银(2691)
- 银行(2658)
- 易(2603)
- 融(2603)
- 金融(2601)
- 教育(2552)
- 行(2536)
- 及其(2418)
- 机构
- 大学(72697)
- 学院(70864)
- 研究(32666)
- 科学(25908)
- 中国(22623)
- 农(22217)
- 济(20845)
- 所(20270)
- 经济(20245)
- 管理(20003)
- 研究所(19073)
- 农业(17716)
- 京(17658)
- 业大(16842)
- 理学(16783)
- 理学院(16425)
- 管理学(15757)
- 管理学院(15655)
- 中心(13394)
- 江(12656)
- 院(12617)
- 省(12494)
- 室(12368)
- 实验(11488)
- 范(11488)
- 北京(11325)
- 师范(11239)
- 农业大学(11114)
- 实验室(11032)
- 重点(10508)
- 基金
- 项目(50894)
- 科学(37574)
- 基金(35237)
- 家(35060)
- 国家(34767)
- 研究(31160)
- 科学基金(26343)
- 省(20584)
- 自然(20144)
- 自然科(19613)
- 自然科学(19603)
- 自然科学基金(19269)
- 划(18804)
- 基金项目(18498)
- 社会(16082)
- 社会科(14972)
- 社会科学(14965)
- 资助(14634)
- 教育(14426)
- 计划(13008)
- 重点(12807)
- 科技(12752)
- 编号(11470)
- 发(11237)
- 科研(10874)
- 成果(10796)
- 专项(10499)
- 部(10230)
- 创(10034)
- 课题(9832)
共检索到109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少辉 张群 沈海龙
对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更新红松幼树的恢复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松幼树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透光伐调整林分结构 ,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恢复。同时 ,研究中还利用大小比数 (U)、混交度 (M)和角尺度(W)等先进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来分析不同经营阶段林下红松幼树的生长状况 ,以及红松周围相邻木的混交和分布状况 ,并将研究结果用数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红松幼树为优势木 ,周围相邻木为中度混交且呈随机分布时可表示为 :U =0或U =0 2 5 ,M =0 5 ,W =0 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海龙 张群 范少辉 赵克尊 杨文化
本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3个群落结构特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顶部透光对红松幼树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东、西北、东南及中部等方向的直射光;(2)上层树种为叶片小或枝叶稀疏的树种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3)草本和灌木的盖度会影响红松幼树的生长,且在红松幼树的不同生长阶段,其影响作用不同。当红松幼树仍处于下木层时,草本和灌木会抑制红松幼树的生长,当红松幼树离开草灌丛后,草本、灌木影响作用将逐渐减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沈海龙 杨文化 赵克尊 亓丽岩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相邻木等3个林木空间结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用开敞度表达红松幼树对光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随着林木的生长,开敞度将不断减小。(2)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20cm)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3)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别代表相邻木种类及相对于红松幼树的方位,当M=0 5(中度混交),W=0 5(随机),即同种红松伴生且周围相邻木为随机分布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张群 沈海龙
本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以及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6个环境因子均对林下红松幼树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归纳了林下更新红松幼树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营林建议,供生产实践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振 张含国 周宇 张磊 于宏影 张莉
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松科松属乔木,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东部,俄罗斯远东南部及朝鲜半岛,日本岛也有零星分布。红松是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既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又是珍贵的食用干果和油料树种[1]。红松树干圆满通直,叶5针一束,球果两年成熟,花期5—6月,种子在次年9—10月成熟。
关键词:
红松 转录组 基因注释 次生代谢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沈海龙
针对我国东北东部山区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红松混交林的恢复与发展,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红松混交林中红松幼树阶段生长环境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林分结构、光照条件、伴生树种、立地条件等几方面的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红松幼树 环境因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理乐 闫伯前 孙一荣 朱教君
该文调查了2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于3 m的植株仅占13.9%,平均高为1.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个2~3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1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这9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为3.06 mm/...
关键词:
径向生长 红松 郁闭度 光 透光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田博宇 牟长城 李佳欣 叶林
【目的】揭示顶极种红松幼年期光合对林隙大小与林隙内位置的适应规律,对我国东北次生林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尤为重要。【方法】采用CIRAS-2光合仪,测定小兴安岭白桦次生林大(201~211 m~2)、中(169~174 m~2)、小(100~102 m~2)林隙内中心区、过渡区与边缘区及林内红松幼树(35 a)生长季的光合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及其微环境因子(光照强度、叶片温度等),揭示次生林内红松幼树光合对林隙大小和林隙内位置的适应规律及机制。【结果】1)白桦次生林中红松幼树生长季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2.4~8.4μmol·m~(-2)·s~(-1))在各大小林隙内各位置(小林隙边缘区除外)显著高于林内54.2%~250.0%,且在林隙内各位置均呈现出大林隙(20.0%~96.4%)>中林隙(35.4%~57.1%)>小林隙的递增规律性;2)其生长季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大、中林隙内呈中心区(18.2%~52.7%)>过渡区(20.0%~25.0%)>边缘区的递增规律性,而在小林隙内呈中心区(29.7%~71.4%)>过渡区=边缘区的递增趋势;3)红松针叶的光饱和点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林隙内高于林内(28.7%~250.0%),在大林隙内均高于小林隙(8.7%~75.9%),但其光补偿点、比叶面积(大林隙中心区)及叶绿素含量却林隙内低于林内(15.6%~81.9%),大林隙低于小林隙(14.4%~47.5%),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和形态适应性;4)在大、中林隙内各位置之间同样表现出明显的生理与形态适应性,其光饱和点呈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8.8%~40.1%)的递增规律性,光补偿点却呈中心区<过渡区过渡区=边缘区(20.0%~96.9%),但其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却为中心区显著低于边缘区(12.7%~31.6%)。【结论】温带小兴安岭白桦次生林内红松幼树光合能力随着林隙增大而增大及自林隙内边缘区至中心区而递增,故建议在东北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好较大林隙中心区的资源优势,方可加速顶极植被的恢复进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健敏 刘娟 陈晓鸣 杨子祥 梁军生
Soil properties of healthy,sub-healthy and unhealthy Pinus yunnanensis secondary forest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health conditions of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the soil water content,bulk density,porosity,sand content,cosmid content,CEC and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惠 林文树 刘曦 吴金卓
【目的】以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5和2020年群落幼树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和群落幼树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旨在了解群落的演替趋势、不同尺度下幼树分布特征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如何变化,为森林群落动态长期监测研究、维持群落结构、恢复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研究区阔叶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的长期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生长情况较好的200 m×200 m的典型阔叶红松林进行研究,计算2010、2015和2020年样地内不同生长阶段乔木物种及数量变化,群落幼树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并且运用O-ring函数分析幼树空间分布和幼树与小树、大树空间关联性。【结果】在3次调查中,乔木物种数保持不变,但个体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15和2020年小树新增个体数均高于转移个体数,但是2020年较高的枯死率逆转了小树的增长趋势,阔叶树的物种数和株数都远远大于针叶树,幼树优势物种组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尺度的增加,幼树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都先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缓,Pielou均匀度指数先明显下降后趋于平缓;另外,在200 m×200 m的空间尺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持续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小树和大树的平均胸径均有增加,2020年幼树的平均胸径显著减少。3次调查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在小尺度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不断增大,种群的空间格局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在3次调查中,幼树和小树的空间关联性类似,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性,随着尺度的增加,相关性减弱,两者变为无相关性,但是在中等尺度上和大尺度上存在部分负相关性;幼树和大树在大多数尺度上呈无相关性或正相关性,但是在小尺度和中等尺度上仍然存在负相关性。【结论】阔叶树在此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改变,幼树物种组成基本保持不变,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主要是由偶见种引起的,偶见种对维持群落生物多样性机制具有重要影响,群落处于稳定变化中。幼树和小树在小尺度竞争较小,相互依赖,而在中等尺度上和大尺度范围内上层林木具有较强的竞争资源能力;幼树和大树整体上竞争较小,在部分尺度上由于形体差异很大,较大的个体可能对较小的个体产生排斥。该群落在10 a间进行的是正向演替,群落空间格局更加稳定和理想,为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惠 林文树 刘曦 吴金卓
【目的】以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5和2020年群落幼树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和群落幼树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旨在了解群落的演替趋势、不同尺度下幼树分布特征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如何变化,为森林群落动态长期监测研究、维持群落结构、恢复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研究区阔叶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的长期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生长情况较好的200 m×200 m的典型阔叶红松林进行研究,计算2010、2015和2020年样地内不同生长阶段乔木物种及数量变化,群落幼树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并且运用O-ring函数分析幼树空间分布和幼树与小树、大树空间关联性。【结果】在3次调查中,乔木物种数保持不变,但个体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15和2020年小树新增个体数均高于转移个体数,但是2020年较高的枯死率逆转了小树的增长趋势,阔叶树的物种数和株数都远远大于针叶树,幼树优势物种组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尺度的增加,幼树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都先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缓,Pielou均匀度指数先明显下降后趋于平缓;另外,在200 m×200 m的空间尺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持续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小树和大树的平均胸径均有增加,2020年幼树的平均胸径显著减少。3次调查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在小尺度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不断增大,种群的空间格局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在3次调查中,幼树和小树的空间关联性类似,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性,随着尺度的增加,相关性减弱,两者变为无相关性,但是在中等尺度上和大尺度上存在部分负相关性;幼树和大树在大多数尺度上呈无相关性或正相关性,但是在小尺度和中等尺度上仍然存在负相关性。【结论】阔叶树在此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改变,幼树物种组成基本保持不变,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主要是由偶见种引起的,偶见种对维持群落生物多样性机制具有重要影响,群落处于稳定变化中。幼树和小树在小尺度竞争较小,相互依赖,而在中等尺度上和大尺度范围内上层林木具有较强的竞争资源能力;幼树和大树整体上竞争较小,在部分尺度上由于形体差异很大,较大的个体可能对较小的个体产生排斥。该群落在10 a间进行的是正向演替,群落空间格局更加稳定和理想,为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志春 徐高福 金国庆 何建平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邱子阳 何海梅 黄朗 朱光玉
【目的】林分空间结构是影响幼树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规律,可为提高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进行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湖南省宁乡县青羊湖林场、郴州市五盖山林场、平江县芦头林场、益阳市龙虎山林场以及桑植县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并调查了49块20 m×30 m的栎类天然次生林典型样地。以混交度、树冠指数、开敞度和聚集指数来描述林分空间结构,以Margalef指数、Auclair&Goff指数和Pielou指数来描述幼树物种多样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典型相关分析3种方法探索乔木层空间结构对林下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混交度对丰富度指数Margalef影响极其显著(P <0.01);对于多样性指数Auclair&Goff指标,树冠指数对其影响显著(P <0.01),说明林分空间结构与幼树物种多样性在整体相关程度极显著,典型载荷分析结果指出,混交度和树冠指数是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4)由上述3种统计方法的分析结果可知,混交度和树冠指数是影响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混交度和树冠指数是影响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物种多样性关键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树种混交程度和冠层结构改变林分结构的混交度和树冠指数,从而促进其天然更新,达到保护和丰富其幼树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进鑫 张晓鹏 高保山 王健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以有机肥、无机肥(mN∶mP2O5∶mK2O=1∶0.7∶1)和补充灌水量为主要因子,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叶分析,对无病毒矮化红富士苹果树体的N,K营养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渭北旱塬南缘,红富士苹果幼园不施肥或施肥不足,均会造成树体N,K营养缺乏,成为影响幼树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中以N素缺乏尤为严重;在中量施肥条件下,N,K营养均为非限制性因素,但补充灌水能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对树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渭北旱塬南缘矮化红富士幼树的最适施肥量、灌水量分别为:有机肥20000~24536kg/hm2,无机肥N,K2O均为376.90~50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敬梅 张韫 崔晓阳 彭红梅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于次生林,其他时段高于次生林;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始终占优势,5、6、7月次生林土壤NO-3-N占优势,其他时段NH+4-N占优势。以红松、白桦分别作为顶级群落优势树种与退化演替群落先锋树种的代表植物,根据各器官氮含量动态与生长动态,对2个树种氮素获取行为模式进行连续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氮吸收动态与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次生林 矿质氮 吸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