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63)
2023(12521)
2022(10316)
2021(9396)
2020(7567)
2019(16863)
2018(16741)
2017(30265)
2016(16732)
2015(18392)
2014(18456)
2013(17928)
2012(17185)
2011(15776)
2010(16156)
2009(14676)
2008(14521)
2007(13466)
2006(12147)
2005(11103)
作者
(51182)
(42794)
(42382)
(39767)
(27177)
(20330)
(19117)
(16536)
(16310)
(15375)
(14673)
(14409)
(14098)
(13705)
(13523)
(13126)
(12611)
(12488)
(12478)
(12115)
(10954)
(10802)
(10353)
(9905)
(9634)
(9595)
(9590)
(9367)
(8911)
(8788)
学科
(68878)
经济(68803)
管理(48362)
(46141)
(37100)
企业(37100)
中国(24464)
地方(24136)
(20729)
技术(19164)
方法(19025)
业经(18079)
(16942)
数学(15056)
数学方法(14843)
(14496)
农业(14256)
(14018)
金融(14009)
(13937)
银行(13898)
地方经济(13647)
(13622)
(13447)
技术管理(13119)
环境(12333)
理论(12331)
(12208)
(11215)
(10877)
机构
学院(238926)
大学(235137)
(91568)
研究(91354)
经济(89397)
管理(85018)
理学(71450)
理学院(70422)
管理学(69076)
管理学院(68610)
中国(68146)
科学(58840)
(52160)
(48069)
(45606)
研究所(43722)
(42768)
中心(40611)
(40388)
业大(36182)
(35947)
农业(35587)
师范(35498)
(33850)
北京(33086)
财经(32326)
(32251)
(30398)
技术(30191)
(29055)
基金
项目(158212)
科学(124696)
研究(117609)
基金(110148)
(97841)
国家(96939)
科学基金(81622)
社会(72529)
社会科(68563)
社会科学(68547)
(66867)
基金项目(58303)
(55804)
教育(53752)
自然(51357)
自然科(50178)
自然科学(50157)
自然科学基金(49248)
编号(47881)
资助(42303)
(40986)
成果(40293)
(38387)
重点(37060)
课题(36336)
创新(35021)
(32788)
发展(32605)
(32051)
计划(29931)
期刊
(115122)
经济(115122)
研究(74174)
中国(61238)
(43699)
学报(40915)
科学(38252)
教育(36964)
管理(35311)
(31213)
大学(29953)
农业(29738)
学学(27968)
(24617)
金融(24617)
技术(22973)
业经(21054)
经济研究(17607)
(15876)
财经(15419)
科技(14937)
问题(14268)
(13458)
(12759)
论坛(12759)
图书(12666)
(12101)
技术经济(11897)
资源(11314)
商业(11277)
共检索到384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艳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向西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这表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强劲程度成正相关。显然,这里的“创新”指的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新,而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晓年,廖光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陆大道  
我国新区新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不断上新台阶的支柱。新区新城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要加强各类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组织各种功能空间、相应的决策和运作的人员群体空间,建设相应的各种类型平台,成为彼此互动与交流的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成为多层次、多领域、多范畴的彼此相互链接的创新"空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欠发达省份的城镇新区已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地重要的产业聚集区、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因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使之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瑞晶  李媛媛  金浩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我国次发达地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主体结构、合作过程和体系演化的复杂性,并分别针对上述三方面问题探索科技金融对接途径。设计多主体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主体间合作的收益分配、信息共享和风险管理机制,并提出有助于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演化的政策建议,以实现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推进次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华峰  朱兴丰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发展和延伸,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源和知识库,是从事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与传播的主体。为此,地方高校应该在以知识为主要创新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理顺自身内部科研管理机制等途径,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曹邦英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组织,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子网络,它能通过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使区域内部形成高效率的协同效应,推动区域系统向高效率的创新网络演进,从而吸引区域外的经济资源在本区域内聚集、发展,形成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的全面发展。作者认为,通过推进产业集群来构建西部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西部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选择,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1)加强产业集群主体建设,借助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或者遵循共同的技术模范来形成区域创新网络;(2)完善产业集群内部的联系与运行机制,促进主体内部、主体之间以及中介机构之间信息高效流动,合理配置资源;(3)加强集群软硬环境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雯斐  王晓鸿  
区域创新能够带动某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从对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因素的分析着手,结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现状,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凡萍  贾永飞  
本文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从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研究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四种创新模式,从核心主体、支撑体系、关键保障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等四个层面构建支撑全产业链的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关于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荒  聂锐  
本文论述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根据相关原则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构筑了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框架模型,即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两个层次、六个子系统。最后提出了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省贵  顾新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研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包括了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建设、要素流转建设和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光州  赵立龙  熊磊  
文章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是以知识为对象,以利于创新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管理就是要加速体系内知识流转、应用,实现区域内行为各主体的知识共享,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并总结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知识管理的几点具体策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建寨  杨海成  李斐  孔繁涛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实践和经验,针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包括明确主体分工与定位、注重制度保障、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培育等,为提升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润仓  何云  陈秀权  张锋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构建和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越来越迫切。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建立一个较为明晰、操作性较强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使评估工作定量化,以消除评定过程的模糊性和主观性,保证评定结果的科学有效。同时,结合评价实例和各项信用指标的相对权重,为今后信用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