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5)
- 2023(12366)
- 2022(10570)
- 2021(9750)
- 2020(7777)
- 2019(17960)
- 2018(17721)
- 2017(33963)
- 2016(18381)
- 2015(20574)
- 2014(20594)
- 2013(20662)
- 2012(19842)
- 2011(18182)
- 2010(18847)
- 2009(17357)
- 2008(17030)
- 2007(15442)
- 2006(14407)
- 2005(13603)
- 学科
- 济(98591)
- 经济(98499)
- 管理(48526)
- 业(46277)
- 企(35177)
- 企业(35177)
- 地方(31613)
- 中国(30202)
- 方法(27204)
- 农(25153)
- 数学(23155)
- 数学方法(22872)
- 业经(20959)
- 学(19188)
- 财(17672)
- 地方经济(17659)
- 农业(17496)
- 制(17261)
- 融(14766)
- 金融(14763)
- 银(14654)
- 银行(14632)
- 发(14538)
- 贸(14391)
- 贸易(14375)
- 环境(14266)
- 行(14194)
- 易(13689)
- 体(12243)
- 产业(12201)
- 机构
- 学院(269137)
- 大学(266343)
- 济(118410)
- 经济(115719)
- 研究(103893)
- 管理(94653)
- 中国(79488)
- 理学(78574)
- 理学院(77421)
- 管理学(76148)
- 管理学院(75603)
- 科学(62288)
- 京(59050)
- 所(53907)
- 财(53376)
- 研究所(48124)
- 中心(45860)
- 农(44007)
- 江(43673)
- 财经(40601)
- 范(39843)
- 师范(39471)
- 北京(38612)
- 院(37514)
- 经济学(36680)
- 经(36315)
- 州(35748)
- 业大(35662)
- 农业(33658)
- 省(32724)
- 基金
- 项目(165973)
- 科学(130402)
- 研究(123728)
- 基金(117703)
- 家(102152)
- 国家(101249)
- 科学基金(85782)
- 社会(78640)
- 社会科(74442)
- 社会科学(74424)
- 省(66105)
- 基金项目(62066)
- 划(55513)
- 教育(55270)
- 自然(53199)
- 自然科(51853)
- 自然科学(51846)
- 自然科学基金(50873)
- 编号(49961)
- 资助(47588)
- 发(42939)
- 成果(41859)
- 重点(38271)
- 课题(37166)
- 部(35407)
- 发展(35027)
- 展(34485)
- 创(33600)
- 国家社会(32056)
- 创新(31530)
- 期刊
- 济(153341)
- 经济(153341)
- 研究(92265)
- 中国(61387)
- 农(42376)
- 财(40296)
- 管理(38429)
- 学报(38264)
- 科学(38251)
- 教育(30981)
- 融(29800)
- 金融(29800)
- 大学(28735)
- 农业(28151)
- 学学(26774)
- 技术(24385)
- 业经(24353)
- 经济研究(24348)
- 问题(21137)
- 财经(20861)
- 经(18327)
- 贸(15558)
- 业(14684)
- 技术经济(14327)
- 资源(14127)
- 发(14083)
- 世界(13990)
- 国际(13821)
- 现代(13610)
- 图书(12869)
共检索到444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郑云
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结构状况。河南中心城市(市区)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显著,且经济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大型骨干企业发展薄弱,缺乏后劲、第三产业构成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比重低。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是强化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明确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强产业集聚力、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河南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重要手段。
[期刊] 改革
[作者]
隋广军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化中高级阶段,城市建设、工业技术、产业配套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经到达重化工业的后期阶段,正在向发达经济转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烨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别是中心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本文首先剖析了中国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意义,然后以贵阳市为例,在总结了贵阳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深入剖析了贵阳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观念、体制、资金、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等瓶颈问题,进而参照发达地区经验并结合贵阳市实际,提出了突破这些瓶颈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奕
省会城市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部分省会城市服务业占比出现持续走低现象。究其原因,低利率政策导致服务业投资被挤出、城市扩张带来人口密度下降、服务业层次和效率偏低、空间依赖的城镇化无法为服务业发展形成有效的腹地支撑、片面追求高端服务业发展方式缺乏就业包容性,使区域中心城市内源性的服务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依托城镇化实现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外源式增长,需发挥中心城市在服务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城市群(城市连绵带)实现空间梯度发展;提高服务业用地效率,防止城市低效扩张;实施有差别的房地产政策,提高规划的包容性;消除投资配置扭曲,引导资金投向服务领域。
关键词:
城镇化 区域中心城市 服务业 外源式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鸿彬 王兢 陈娟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既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中心城市市区的集聚力,又要迅速增强对中心城市市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辐射力,即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实力。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带动能力 评价指标 发展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录仓 严树娟 王静
论文以甘肃省为例,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中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不平衡,各城市经济地位相差很大;多数城市核心度佰较小,处于边缘区的分布范围;城市联系网络及处在相对单一、低层次的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多地培育核心或者次一级核心城市,多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多中心经济网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快满 石培基
文章以兰州经济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进行研究。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市吸引辐射、区内紧密分工协作和兼顾行政区界完整作为组织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的主要原则。通过对比分析已有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所采用的方法,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在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界定兰州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等因素后,最终确定了兰州经济区范围。
关键词:
城市经济区范围 划分 兰州经济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彬彬
吉林省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间、产业间和不同类型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还要加强等。未来一段时期吉林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积极推进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突出创新驱动。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 吉林省 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蒋团标
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是区域经济布局网络的连接点与核心,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出现,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有必要转向区域的资源发现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的培育,树立“中心城市经济就是融合经济”的科学布局观。通过以滇、桂为例,研究中心城市经济布局问题,积极探索开放经济下的中心城市经济融合途径,积极寻找中心城市经济融和的一般规律是本文的宗旨。
关键词:
中心城市 经济布局 融合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玲玲 周华东
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心城市及组织和领导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及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并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为例,对各城市的贡献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地反映各中心城市的贡献,并对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 主成分分析 评价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玮 肖惠之 王彦杉 陆珊
文章选取2012—2021年湘南地区城市年度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测算衡阳与湘南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城际经济隶属度,探究衡阳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影响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上分析,衡阳在被认定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前后,其对区域内经济正向影响作用有明显提升,湘南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中心城市建设连带的政策红利。从空间层面上看,衡阳对周边城市的引领效应仍受地理位置远近影响,距离较近的城市被影响程度更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武志伟
本文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研究的结论是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供充足的资本积累、推动社会需求、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等几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心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 ,是实现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功能与作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中心城市 经济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桂萍 胡庆为
本文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提出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中心城市 新型工业化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霞 吴殿廷 周宁
笔者以山东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近20年山东省省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经济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北—西南"递减的梯度,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由"济南—青岛"双核结构转变为"一高多极",最后演变为"北高南低"与"东高西低"。区域政策、人才因素、基础设施等是影响山东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中心城市 省域 时空演化 山东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