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91)
2023(15102)
2022(12727)
2021(11696)
2020(9734)
2019(22423)
2018(21862)
2017(42482)
2016(23335)
2015(26113)
2014(26265)
2013(26378)
2012(25330)
2011(23369)
2010(23831)
2009(22085)
2008(22159)
2007(20474)
2006(18270)
2005(16771)
作者
(71778)
(60667)
(60214)
(56907)
(38056)
(29039)
(27285)
(23603)
(22770)
(21606)
(20739)
(20157)
(19394)
(19334)
(18941)
(18584)
(18193)
(17883)
(17426)
(17405)
(15344)
(15203)
(14794)
(13921)
(13663)
(13564)
(13516)
(13436)
(12381)
(12197)
学科
(110924)
经济(110815)
(68003)
管理(59254)
(49427)
(45228)
企业(45228)
方法(41546)
数学(35765)
数学方法(35426)
农业(32903)
中国(30960)
地方(30118)
业经(27331)
(23482)
(22100)
(20514)
(19813)
贸易(19800)
(19122)
(17180)
银行(17127)
(17107)
(17067)
金融(17064)
(16568)
技术(16362)
地方经济(16296)
环境(16244)
(15384)
机构
学院(350643)
大学(347985)
(148145)
经济(145130)
管理(130371)
研究(126962)
理学(111816)
理学院(110411)
管理学(108538)
管理学院(107867)
中国(95744)
科学(79856)
(78316)
(74587)
(66651)
(64637)
农业(60694)
研究所(60567)
中心(58286)
业大(57696)
(55985)
财经(50965)
(48886)
师范(48375)
北京(46848)
(46172)
经济学(45180)
(44620)
(43857)
经济学院(40900)
基金
项目(230431)
科学(181598)
研究(167708)
基金(166240)
(145855)
国家(144600)
科学基金(122425)
社会(107291)
社会科(101418)
社会科学(101386)
(92472)
基金项目(88559)
自然(77745)
(77254)
自然科(75905)
自然科学(75880)
教育(75184)
自然科学基金(74535)
编号(68341)
资助(66644)
(56201)
成果(55615)
重点(52632)
(50888)
(48023)
课题(47601)
发展(45080)
创新(45003)
国家社会(44439)
(44351)
期刊
(174462)
经济(174462)
研究(102280)
(78430)
中国(74158)
学报(59287)
科学(55066)
农业(52880)
(46882)
管理(45132)
大学(44186)
学学(41879)
教育(36508)
(35726)
金融(35726)
业经(33825)
技术(29641)
(26378)
经济研究(26013)
财经(24811)
问题(24505)
(21505)
(19056)
技术经济(18490)
世界(18169)
资源(17329)
商业(17011)
科技(16922)
(16824)
经济问题(16514)
共检索到535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基于河南农区三个不同网络类型集群129家企业的调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比三个集群中的衍生网络、情感网络、咨询网络以及合作网络的网络特性,鉴别出欠发达农区集群网络中的核心节点、重要关系及不同网络组织类型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先导企业是集群衍生的孵化器,亲属或厂属关系是区域产业繁衍的关键渠道;大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中心,供需关系和技术工人流动是区域学习的重要路径;中等企业是情谊联系的活跃点,长期合作关系能培养区域信任;中介组织与服务机构、"生产组织者"是企业间合作的"桥梁",上下游的经济联系对区域合作影响巨大。从集群的网络组织类型来看,混合性的转包网络和互补性的垂直网络比竞争性的水平网络对区域内的网络学习、信任培养、合作行动以及区域发展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家伟  乔家君  李小建  
文章试图以演化的视角和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来审视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把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跃迁(包含衰退和新的成长)四个阶段,强调了农区产业集群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地方政府在延迟甚至阻止产业集群的衰退、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新产业集群的培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赛香  谷树忠  
在国家、省域及案例地区等区域尺度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利用SPSS15.0软件测算了各主体收入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富集程度不同的区域其产业结构对主体收入的影响差异,以探寻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产业结构演进与主体收入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演进目标取向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与主体收入水平差异显著;欠发达资源富集省域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域产业结构差异显著;案例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目标取向及结构效应呈阶段性特征,且经济发展已到转型临界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文章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从随机因素、收益递增机制、路径依赖、闭锁四个环节构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以河南省长垣县卫生材料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宏观制度、特定地方环境等随机因素对区域内新经济活动的激发作用,并从收益递增机制、路径依赖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机理,最后从企业惯例等方面分析了集群演化中出现的闭锁效应及其造成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一些结论:①特定的政府政策、地方因素以及市场条件等随机因素可以激发区域专业化生产,萌芽产业集群。②由收益递增导致的路径依赖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经济技术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机理。但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因素(如政府管理、劳动力、进入市场能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地域特殊性。③由于收益递增、路径依赖以及企业惯例的惰性,集群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低效率的闭锁状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发明  垄荣华  
近几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大多忽视了经济结构效应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结构变量,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1993—2007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定量地测算了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敏  
产业集群战略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但也不可忽视产业、企业竞争力弱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惟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才能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晓军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新路。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成长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扮演十分重要角色,尤其是随着产业集群对提高区域竞争力内在机制认识的提高,地方政府在创立产业聚集平台,合理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定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塑造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海杰  吴颖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观点主张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进而通过价值链攀升实现产业升级。但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控制,往往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来突破被"俘获"的状态,但对于相对优势不足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传统产业上承接了全国的过剩产能,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上又仅是资源与初级产品的输出地,处于双重受控的低端地位。因此,本文将价值链和产业升级问题与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相结合,并且在价值链构建和产业升级两个维度中融入并突出时间维度,将区域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依次作为产业升级不同阶段的载体形态,通过构建区域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静  李小建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向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规模;②农区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正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负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③环境因素中,经济水平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地形、通达性和土地类型等三个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负向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麻昌港  张林  袁竹连  
文章从集群效应的涵义出发,分析集群效应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影响集群效应的四大因素,最后构建了集群效应的指标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树辉  
利用More值模型进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定量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建立产业、行业、产品和生态环境的序参量指标,对广东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协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结构次序,在时间上呈现逐步升级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西两翼快于山区,但空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在空间协同效应上虽然存在着空间分异,但粤东西北地区之间总体上处于高度协同和中度协同,且与珠江三角洲保持高度协同。这种较高程度的空间协同与粤东西北地区三产就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环境结构密切关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小燕  赵兴国  崔文芳  丁生  
以云南省为例,综合运用生态足迹、V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等模型与方法,在研究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与生态足迹变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变动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近20年来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下,云南省总量生态足迹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耕地、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对总量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大,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相反,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对总量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小,但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三次产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对生态足迹及其要素变动的影响显著。②短期内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且三次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为正向相关性,但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区域生态足迹。因此,为推进云南省区域低耗、低碳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工业园区群,加速推进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向国家申请给予生态补偿和产业补偿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振天  李蔚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经济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地区。改变和提高其经济实力和地位,成为安徽省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实力的提高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然后对其产业结构的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产业结构偏离度过高,产业结构效益较低,由此造成总体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不高。针对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安徽产业结构竞争力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澈元  徐晓伟  
基于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关系在不同类型区域的体现与运用的认识,在预设观点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分别以昆山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案例,从经验解释和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两类区域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呈现。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上,市场演化形成产业集聚的情形在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而外部嵌入式产业集聚则是中国区域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产业集聚模式。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一般先于产业集聚而存在。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应是欠发达区域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捷  陈威  
借助府际科技协议数据,研究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微观特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合作具有正外部性,激励创新合作意愿是推动创新战略的起点,更多的创新合作协议才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合作成果;(2)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合作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定位政府作用,搭建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的交流平台,激发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之一;(3)中间中心度对科技协议的签订具有积极作用,说明中介点能够利用中心优势;(4)结构洞限制度的作用为负以及中介中心度作用不明显,均表明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