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1)
- 2023(10478)
- 2022(8709)
- 2021(7710)
- 2020(6281)
- 2019(13733)
- 2018(13588)
- 2017(24477)
- 2016(13872)
- 2015(15538)
- 2014(15821)
- 2013(15335)
- 2012(14691)
- 2011(13621)
- 2010(13966)
- 2009(12537)
- 2008(12131)
- 2007(11063)
- 2006(10023)
- 2005(9300)
- 学科
- 济(59049)
- 经济(58989)
- 管理(34412)
- 业(32411)
- 企(23064)
- 企业(23064)
- 中国(20974)
- 地方(20220)
- 农(19425)
- 方法(17044)
- 学(15370)
- 数学(14414)
- 业经(14403)
- 数学方法(14253)
- 农业(13184)
- 环境(12344)
- 制(11937)
- 银(11674)
- 融(11637)
- 金融(11629)
- 银行(11614)
- 发(11522)
- 行(11394)
- 地方经济(11181)
- 财(10634)
- 贸(9858)
- 贸易(9848)
- 技术(9559)
- 易(9401)
- 体(9166)
- 机构
- 学院(200223)
- 大学(196254)
- 研究(80219)
- 济(77000)
- 经济(75164)
- 管理(67817)
- 中国(59639)
- 理学(56665)
- 理学院(55791)
- 管理学(54603)
- 管理学院(54222)
- 科学(52609)
- 农(45314)
- 京(44557)
- 所(43603)
- 研究所(39741)
- 农业(35751)
- 中心(35408)
- 财(34571)
- 业大(34389)
- 江(34042)
- 范(29797)
- 师范(29357)
- 院(29240)
- 北京(28502)
- 省(27964)
- 州(26586)
- 技术(26325)
- 财经(26020)
- 科学院(24654)
- 基金
- 项目(132115)
- 科学(101953)
- 研究(95030)
- 基金(90961)
- 家(82038)
- 国家(81278)
- 科学基金(66875)
- 社会(57433)
- 省(55437)
- 社会科(54269)
- 社会科学(54256)
- 基金项目(47730)
- 划(46789)
- 教育(43328)
- 自然(43102)
- 自然科(42039)
- 自然科学(42027)
- 自然科学基金(41237)
- 编号(38902)
- 资助(36676)
- 发(35486)
- 成果(31924)
- 重点(31278)
- 课题(29669)
- 发展(27877)
- 创(27568)
- 展(27414)
- 部(27263)
- 计划(26276)
- 创新(25818)
共检索到324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韦敏侠 宋红梅 祁宝伦 刘超 罗建仁 胡隐昌
采用生物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等对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ünther 1864)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1)℃,pH 8.3条件下,仔鱼期: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2 dph(day post hatching,dph)黑色素增加,眼窝变黑,未有视觉功能;3dph卵黄囊尚未吸收完毕,黑色素细胞分支,形态多样;4 dph仔鱼有视觉功能,能自行游动;5 dph仔鱼开口,卵黄囊明显变小;7 dph仔鱼出现虹彩细胞;10 dph仔鱼体表出现黄色素细胞;12 dph各鳍被成鱼鳍膜所取代,黑色素细胞、黄色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贤辉 宋红梅 周康奇 汪学杰 刘奕 牟希东 余梵冬 杨叶欣 刘超 郑曙明 胡隐昌
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俊丽 陈四清 常青 刘长琳 胡建成 王志军
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C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道德 刘洪军 关健 王其翔 官曙光 周健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
关键词:
黑棘鲷 黑色素 黄色素 彩虹色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方展强 陈国柱 马广智
根据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发育过程特征,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孵出期、胸鳍形成期、鳔一室期、卵黄消失期、尾鳍分化期、背鳍分化期、鳔二室期、背鳍形成期、臀鳍形成期、腹鳍形成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在水温23.0~29.0℃条件下,初孵仔鱼体全长为(2.760±0.002)mm。孵出后3天,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开口摄食;5天仔鱼卵黄耗尽,完全依赖外源营养;9天尾鳍开始分化,12天尾脊索上弯;15~18天,背鳍褶突起明显,鳍条原基出现;18天第二鳔室出现,肌节开始向“W”过渡;臀鳍与背鳍分化;33天,20%的仔鱼可观察到腹鳍条;45天,57.1%仔鱼身体长出鳞片;50~55天,...
关键词:
唐鱼 胚后发育 保护生物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玲 沈海龙
利用花楸树人工控制授粉后的未成熟合子胚进行体细胞胚的诱导培养,通过石蜡切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合子胚和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组织、细胞观察。结果表明:1)体细胞胚发生进程与合子胚相似,均经历了球形期、心形期、鱼雷形期,最终发育成成熟胚;2)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在愈伤组织表面的体细胞胚均为单细胞起源,间接发生在愈伤组织内部的体细胞胚存在单细胞起源,同时还存在可能的多细胞起源;3)子叶和愈伤组织表面发生的体细胞胚在发育早期均具明显的胚柄,鱼雷形胚期胚柄退化;4)愈伤组织内部发生的体细胞胚没有胚柄;5)与合子不同,胚性细胞的第1次分裂为均等分裂;6)多细胞原胚周围降解的细胞具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玉琴 刘英 刘佳利 崔胜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研究了鸡胚发育过程中垂体促乳素 (PRL)细胞的发生。结果表明 ,在鸡胚发育的第 14 5天可观察到有少量PRL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腺垂体前叶。随着胚龄的增加 ,垂体PRL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 ,细胞直径从第 14 5天的 6 83μm增加到第 2 0 5天的 11 2 4 μm ,胞核直径从 4 2 7μm增加到 5 99μm。PRL细胞占腺垂体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在胚胎发育的第 14 5天为 0 86 % ,第 2 0 5天增加到 18 85 % ,并且分布于整个腺垂体前叶 ,细胞多呈索状排列或团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鸡胚垂体催乳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和...
关键词:
鸡胚 腺垂体 催乳素细胞 免疫荧光标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相福生 徐革锋 谷伟 黄天晴 刘晨斌 王炳谦
Cyp19a1b、Cyp11a1、Cyp11b2、Cyp17a1、Hsd3b1等细胞色素相关基因能够调节硬骨鱼类性类固醇的合成,对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全雌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研究对象,正常雌性二倍体虹鳟为对照,选取31~68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时间段的虹鳟仔鱼脑组织,采用q RT-PCR和酶联免疫的方法研究以上几种基因的表达状况和脑芳香化酶的活性变化,以期探明导致三倍体雌性虹鳟性腺发育异常的关键原因。q RTPCR结果显示,二倍体中Cyp19a1b在30~50 dpf时表达量上调并且维持在较稳定水平,但50~56 dpf时表达量逐渐下调,之后56~68 dpf表达量持续上调;三倍体中Cyp19a1b表达量在30~35 dpf开始上调,35~47 dpf逐渐下调,47~55 dpf开始第二次上调,之后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直至68 dpf,但三倍体Cyp19a1b的表达量显著(P
关键词:
虹鳟 性腺发育 脑芳香化酶 细胞色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杰 张秀梅 高天翔 柳广东 杨原文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 1~ 6 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 ,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 14~ 17℃水温时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 0d。 1~ 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 ;14~ 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 ,2 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 ;40~ 6 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 ,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 ,色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 ,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 ,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 ,体色变深 ;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 ,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 ,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叶琴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秀丽白虾(Exopalaemonmodestus)卵巢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线粒体的变化及其与卵黄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线粒体经历了数目以及结构上的系列变化。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急剧增多,形态各异,有椭圆形、圆球形等,线粒体嵴稀少;随后,细胞质中出现较多近椭圆形的线粒体群,嵴丰富,外膜光滑。连续切片观察表明,该时期线粒体尚未明显参与卵黄颗粒的形成。卵黄发生中期,卵母细胞内的线粒体的结构出现两大类群:一类线粒体呈长杆状或椭圆形,体积小,嵴丰富,内部基质暗,外膜光滑,主要功能是为卵母细胞发育提供能量;另一类线粒体体积大,呈圆球型,嵴逐渐退化,内...
关键词:
秀丽白虾 卵母细胞 线粒体 卵黄发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云超 羊玉梅 刘春胜 杨毅 王爱民 顾志峰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后性腺饱满,发育成熟;采用“晾干+流水+高温”刺激获得了橘色海菊蛤优质精卵,并成功完成了受精;受精卵通过不均等卵裂,依次发育为多细胞卵裂期、囊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和稚贝,累计耗时25~27 d。受精卵在温度为28℃和32℃时均可发育至稚贝,且在水温为32℃时,胚胎各个阶段发育速度均快于28℃。室内不同水层采苗结果显示,底层采苗器附着密度要显著高于上层(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冯晓宇 谢楠 冯建彬 许宝青 赵金良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与同属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梢鲌(Culter dabryi dabryi)单独聚为一支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翘嘴鲌与青梢鲌均为姐妹种。NJ、MP树显示鲌亚科鱼类属间关系的支持率都较低,鲂属(Megalobrama)与鳊属...
关键词:
鲌亚科鱼类 细胞色素b序列 系统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顾玉红 程朋军 高述民 胡青 李凤兰
用电镜细胞化学定位的方法,对文冠果种胚诱导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及球形胚、鱼雷胚发育期间Ca2+的分布动态进行超微结构水平上的定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非胚性细胞Ca2+的含量最少,集中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Ca2+的含量明显增加,集中分布在液泡膜、质膜和细胞质中;球形胚时,质膜上Ca2+积累的颗粒较大,但量相对较少;鱼雷胚期Ca2+的含量明显增多,集中分布在胚芽端和胚根端,胚根最外层细胞的外侧的细胞壁明显增厚,其细胞壁的外侧Ca2+分布多。推测Ca2+与文冠果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细胞的发育时期密切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学军 李顺雨 张文娥 刘崇怀
以种子败育型葡萄火星无核、康能无核为试材,系统研究其胚发育及败育的细胞学进程,分析胚乳败育与胚败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与有核葡萄的胚均能发育到球形胚阶段,但不同品种发育到该阶段的时间不同,火星无核在花后28~37 d处于球形胚阶段,康能无核在花后31~40 d,有核葡萄白香蕉的球形胚阶段是花后28~40 d,随后无核葡萄的胚逐渐败育,而有核葡萄的胚历经心形胚和鱼雷形胚阶段,最后发育成熟。种子败育型葡萄胚乳败育均早于胚败育,可能是胚败育的直接原因。火星无核、康能无核胚挽救适宜取材时期分别在花后34 d和花后40 d。
关键词:
种子败育型葡萄 胚败育 胚乳败育 细胞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耿荣庆 王兰萍 冀德君 常洪 李永红 常春芳
【目的】探讨中国牛亚科家畜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牛亚科家畜的系统演化历史提供分子证据。【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法,获得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沼泽型亚洲水牛和河流型亚洲水牛共6个物种的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全长序列,运用分子进化软件分析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6个牛种的Cyt b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 140 bp,没有观察到插入/缺失突变,共检测到220个变异位点,包含213个简约信息位点;Cyt b基因序列变异中转换数明显高于颠换数,转换数和颠换数的比值为5.2,突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由遗传距离可知,普通牛与瘤牛的亲缘关系最近,而它们与大额牛、牦牛、沼泽型亚洲水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