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50)
- 2023(3058)
- 2022(2663)
- 2021(2438)
- 2020(2123)
- 2019(4827)
- 2018(4503)
- 2017(8043)
- 2016(4739)
- 2015(5415)
- 2014(5251)
- 2013(5462)
- 2012(5297)
- 2011(4844)
- 2010(5015)
- 2009(4525)
- 2008(4515)
- 2007(4142)
- 2006(3645)
- 2005(3477)
- 学科
- 济(14134)
- 经济(14109)
- 管理(9675)
- 业(9543)
- 学(7796)
- 企(7735)
- 企业(7735)
- 方法(6201)
- 教育(5809)
- 数学(5207)
- 数学方法(5091)
- 制(4806)
- 中国(4723)
- 研究(4417)
- 农(4369)
- 生(4164)
- 财(3873)
- 研究生(3540)
- 理论(3315)
- 度(3264)
- 制度(3257)
- 业经(2977)
- 农业(2902)
- 服务(2650)
- 融(2570)
- 水产(2569)
- 金融(2569)
- 贸(2538)
- 及其(2536)
- 贸易(2536)
- 机构
- 大学(73451)
- 学院(68629)
- 研究(34556)
- 科学(24555)
- 中国(22918)
- 农(22917)
- 济(22292)
- 经济(21474)
- 所(20184)
- 管理(19464)
- 研究所(18708)
- 农业(18576)
- 京(18001)
- 业大(16561)
- 理学(16106)
- 理学院(15790)
- 管理学(15128)
- 管理学院(15022)
- 中心(13870)
- 省(13363)
- 院(13282)
- 江(12624)
- 室(12512)
- 农业大学(11780)
- 北京(11757)
- 实验(10875)
- 业(10480)
- 实验室(10388)
- 财(10358)
- 技术(10278)
- 基金
- 项目(49146)
- 科学(35823)
- 基金(34019)
- 家(34010)
- 国家(33752)
- 研究(29190)
- 科学基金(25830)
- 自然(19854)
- 省(19517)
- 自然科(19389)
- 自然科学(19375)
- 自然科学基金(19045)
- 划(17856)
- 基金项目(17057)
- 资助(15461)
- 社会(15387)
- 社会科(14368)
- 社会科学(14361)
- 教育(14337)
- 计划(12511)
- 重点(12308)
- 科技(12291)
- 发(10468)
- 科研(10370)
- 编号(10200)
- 部(10186)
- 专项(9895)
- 创(9802)
- 农(9469)
- 业(9314)
共检索到115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谷小红 蔡普默 杨燕川 王聪 杨晴阳 季清娥 陈家骅
应用扫描电镜对橘小实蝇的4种寄生蜂(阿里山潜蝇茧蜂、切割潜蝇茧蜂、长尾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器和腹部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共发现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蒲姆氏鬃、钟形感器、浅凹状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和分泌毛孔;同时发现阿里山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尖细,而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呈倒钩状.
关键词:
寄生蜂 橘小实蝇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利 秦道正 任红楼 夏明聪 李慧龙 卢兆成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了小贯小绿叶蝉与凯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雌雄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鳞状突起,鞭节细长,分为多个亚节,分布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2种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宇 王志英 赵红盈 刘欣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 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弓淑芬 戴华国 许月华 符文俊
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 (T .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 (T .den 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 ,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 ,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 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 ;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 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关键词:
松六齿小蠹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诸葛飘飘 罗森林 王满囷 张国安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
关键词:
云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红盈 王志英 高宇
【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 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Ⅰ、Ⅱ)、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Ⅲ)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 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
关键词:
密点曲姬蜂 扫描电镜 触角 感觉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丽华 李永红 张金桐 骆有庆 宗世祥 杨美红
对脐腹小蠹雌、雄成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脐腹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及感器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头部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8.4%。触角上的感受器类型可以分为4种:锯齿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分别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57.7%,28.6%,12.6%和1.1%。锯齿形感受器在触角各部均有分布,其中,锤头部的约占全部锯齿状感受器总数量的99.2%,柄节和鞭节数量只占0.8%;芽形感受器被埋于触角锤头部锯齿形感受器下面或者分散于锤头部端部;锥形感受器散生在锤头部端部边缘,与芽形感受器混生;刺形感受器分布于柄节和鞭节的连接处。
关键词:
脐腹小蠹 触角 扫描 感受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戴仁怀 倪林 张伟
为进一步探索黑尾叶蝉的行为,以利用其行为调节防治黑尾叶蝉,采用扫描电镜对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复眼、单眼和前足跗节外部感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共2种感器,复眼、单眼和前足跗节上存在毛形感器,雌雄成虫各部位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同时,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并对其主要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黑尾叶蝉 感觉器 功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晓蕊 祈金玉 吕双双 许哲 王月 孙守慧 郑雅楠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其中毛状感器是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器。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触角 感觉器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燕 杨茂发 杨再华 张恒 黄吉勇 余金勇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关键词:
云南木蠹象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关键词:
枯叶蛱蝶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关键词:
迟眼蕈蚊 扫描电镜 触角 感器超微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顺 舒金平 董双林 王浩杰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笋秀夜蛾触角的外部形态。雌蛾触角具8种感器,雄蛾触角具9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除毛形感器外,其他感器的数量和着生部位较为恒定。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等为雌雄触角所共有,无缘腔锥感器、双缘腔锥形感器、腔乳头感器仅雄蛾触角具有;栓锥形感器Ⅱ型仅生于雌蛾触角。触角雌雄性二型现象明显,除了感器种类、形态和表面细微结构的差异外,雌蛾触角的鞭节存在融合征状,雄蛾触角却无此现象。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笋秀夜蛾 触角感器 性二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宇彤 杨云朝 陈汝婷 罗雨昕 迟德富
【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