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00)
2023(10229)
2022(8453)
2021(8155)
2020(6526)
2019(14966)
2018(15175)
2017(25875)
2016(15461)
2015(17065)
2014(17056)
2013(16035)
2012(15060)
2011(13919)
2010(14468)
2009(13161)
2008(12688)
2007(11506)
2006(10814)
2005(9759)
作者
(41810)
(34916)
(34558)
(33244)
(22011)
(16941)
(15896)
(13765)
(13152)
(12759)
(12120)
(11889)
(11494)
(11067)
(11003)
(10959)
(10470)
(10297)
(10129)
(10047)
(8980)
(8686)
(8450)
(8371)
(8093)
(7974)
(7848)
(7819)
(7184)
(7085)
学科
(49301)
经济(49216)
(30137)
管理(29564)
(28300)
中国(21844)
教育(21404)
(19603)
企业(19603)
农业(18933)
地方(15814)
(15557)
业经(15153)
(14463)
方法(13444)
(12905)
数学(11409)
理论(11350)
数学方法(11137)
(10855)
(10307)
教学(9661)
发展(9346)
(9325)
银行(9297)
(9222)
(9027)
(9010)
金融(9008)
农业经济(8131)
机构
大学(198492)
学院(196335)
研究(78886)
(67659)
经济(65516)
管理(61758)
中国(55883)
理学(50992)
理学院(50156)
管理学(48961)
科学(48562)
管理学院(48559)
(46174)
(40937)
(40487)
(39175)
师范(38825)
研究所(36490)
(35885)
中心(35622)
教育(35086)
(34833)
师范大学(31576)
农业(30864)
业大(30319)
北京(30103)
(28846)
(27871)
(27065)
技术(25881)
基金
项目(124172)
研究(98337)
科学(96627)
基金(83213)
(73253)
国家(72351)
科学基金(59313)
社会(57935)
社会科(53931)
社会科学(53918)
教育(51745)
(51460)
(45007)
编号(43723)
基金项目(43032)
成果(39073)
自然(36454)
自然科(35484)
自然科学(35471)
自然科学基金(34809)
课题(34666)
资助(33032)
重点(29842)
(29483)
(29141)
(27684)
(25902)
规划(25521)
(25496)
项目编号(24318)
期刊
(91770)
经济(91770)
研究(73564)
中国(60487)
教育(58495)
(43265)
学报(33331)
科学(30167)
农业(28236)
(26717)
大学(26503)
学学(22992)
管理(22592)
(21725)
金融(21725)
技术(19603)
业经(17747)
职业(14848)
(12923)
经济研究(12485)
财经(11937)
图书(11737)
问题(11631)
(11453)
(11307)
(10527)
(10461)
论坛(10461)
农村(10406)
(10406)
共检索到337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沉沦的切身感受,对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现状的独特体验,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教育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场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有王朝没落前的种种自救举措,更有千百万士子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胜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传统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废止科举取士制度,颁布实施近代学制,创办大量新式学堂,震撼着千百万旧教育体制下穷年累月孜孜以求的士人心灵。作为一名深受科举制度之惠的传统士人,面对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革,恽毓鼎的认知和行动,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个人成长、文化传承所给予的深刻影响,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崩溃感到痛心、无奈和愤懑;另一方面,家族和个人切身利益,又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跻身于这场变革之中。他的言论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和悖论,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复杂面相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剧变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对的一种文化困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启良  
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不仅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及其增长,而且在核算方法上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从生产、分配、使用3个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郭三娟  陈浩  
晚清山西士子刘大鹏的日记记录了书院改制前后一个下层士子的观察和体验。书院改制之前,刘大鹏经历了由书院求学者向书院管理者的身份转化,他在认可书院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晚清书院滋生的诸多问题,如治学风气的败坏、膏奖制度的流弊、师生关系的畸变等。书院改制初期,刘氏的主要反应是:对裁减膏奖的强烈抗议,对引进西学的矛盾心态,对人才理念更新的漠视。书院制度转向学堂制度之时,刘氏又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与不满:担忧书院改制后的“士子失业”,批判书院改制的“名实不副”,指责书院改制中的“与民争利”,指出书院改制可能带来的伦理危机与统治危机。这些历史意见并不完全出自个人利益的考量,同时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下层士子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英  
清末赴日考察官商对推进实业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受教化传统影响的官吏们倾向于从人才任用、知识功用、中西比照等方面形成实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主张,而经营社会实业的绅商们能够从发展实业之根本探寻实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两种思路演绎了两种课程发展逻辑,在不同领域对课程实践产生影响。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英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从阅读的定义、现状、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以及阅读今后的走势几方面对调查的初步结果进行了解读,指出传统阅读率下降是阅读多元化现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琴  张骁  
利用元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69个独立样本分析了促进焦点对创新的影响,基于66个独立样本分析了防御焦点对创新的影响,并分别检验了文化情境和研究设计严谨性对这些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促进焦点对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个体层面的促进焦点对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大,防御焦点对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但个体层面和非个体层面的研究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并且,东方文化情境下,促进焦点对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大。同源方差问题越严重,促进焦点与创新的关系强度越大。进一步地,本文运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MASEM)检验了个体促进焦点影响创新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促进焦点个体往往会选择性忽视创新风险,实现创新的信念和自信度更强,对创新的参与和投入度更高,从而促进创新。创新自我效能感在个体促进焦点影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隽  
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绪的分析、将胡适视为为国族寻求出路的精英与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竺可桢作为一代大学领袖高尚品格与精神向度的展现,都显明作者把握住了作为社会分层和个体学养形成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后设视角来看,在处理日记这类特殊史料时,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意识,参证各类材料,才能呈现新问题;而对个案的考察也应摒弃过于主观的思维旧习,还原个体存在的历史语境,客观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对清民之际知识精英们的省思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还原层面,还需继续追问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其思想的职守及特殊的历史情境对于这一思想完形的造就作用。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力东  
清末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既有明显的变化也有显著的连续性。虽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影响在不断增强,然而乡村社会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乡村精英在这一变迁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乡村精英的"脱嵌"或"变通",国家加强对乡村社会直接控制的努力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迟迟无法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支持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精英重新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乡村振兴的前景值得期待。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谢欢  
顾颉刚与王重民是20世纪两位非常重要的学者,关于二人的交往目前学界研究很少。文章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同时结合有关史料,钩沉出顾颉刚与王重民两位先生围绕《中国大辞典》编纂、《尚书》研究以及先秦诸子研究展开的交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明智  
明季以后,修身日记成为儒者较为普遍的修身方式。修身日记的发展,不仅受到以《功过格》为代表的善书运动的影响,还与明代学术由“尊德性”向“道问学”的转向有关。在晚明,阳明后学的“现成良知”说和袁了凡的《功过格》造成了“狂者自医”、道德功利主义等不良后果。对此进行回应的刘宗周、陆世仪等人提倡“迁善改过”之法,这反映出儒者修身方式面临困境,儒学内部工夫论呈现礼仪化趋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莲霞  
作为清末新政主要内容之一的《北洋官报》,不仅在官报的创办上具有样板的功能,其发行方式也被晚清其他百种官报模仿,不仅传统官报发行之大清邮局、民信局、驿递等邮递途径被广泛运用于官报发行中,而且形成了"派销"与"代销"为主,辅之以函购等发行方式。本文从《北洋官报》之派购对象、派销份数、添购及报费之欠解等角度,考察《北洋官报》的派销发行,以期分析清末官报的停刊与其主要发行方式——派销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忠鑫  
作为地域性的小型商帮,古田商帮主要经营粮食、红粬、茶叶等乡土产品,在福州甚至国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古田商帮兴修福州古田会馆,历时十余年,至今保存完整。古田会馆留存的三通碑刻,是研究近代闽江流域商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根据历年经费支出细目,我们可以归纳出会馆建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又由于会馆的募资主要采取抽厘的方式,则可以从年度捐输金额大致推测出古田商帮各行业在清末民初的经营态势,从中可以窥见古田商帮与福州城市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但是,捐输额度的多寡,也会受到会馆建设进程的影响,不可简单地将其作为商业经营态势的反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慧梅  
1934年,在科学大众化和大众语运动的推动下,《太白》半月刊首设"科学小品"专栏,聚拢并形成了以周建人、顾均正、贾祖璋、刘熏宇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科普作者群体。周建人的科学小品主要关注"花鸟虫鱼"自然领域,在文章中融入细致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用文艺、生动有趣的细腻笔触搭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教育知识图景。周建人的科学教育书写方式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及工作经验密切相关,并得益于同时期《太白》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朋辈效应,展现了一批浙籍知识分子科学想象的变化和集体追求,他们共同促进了科学小品的大热,成为科学教育大众化的鲜明典范。在以周建人为代表的第一代科普作者群的努力下,日常化、趣味化、通俗化的科学教育书写方式逐渐被世人认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