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94)
2023(8090)
2022(6696)
2021(6069)
2020(4951)
2019(10931)
2018(10355)
2017(19012)
2016(10820)
2015(11693)
2014(11144)
2013(10885)
2012(9953)
2011(9079)
2010(9013)
2009(8084)
2008(8198)
2007(7101)
2006(6167)
2005(5208)
作者
(36656)
(30807)
(30785)
(28842)
(19625)
(15057)
(13633)
(12065)
(11748)
(10802)
(10748)
(10338)
(10149)
(9825)
(9768)
(9686)
(9380)
(9117)
(8953)
(8889)
(8067)
(7609)
(7582)
(7050)
(7049)
(6834)
(6767)
(6631)
(6307)
(6296)
学科
(39288)
经济(39239)
管理(28357)
(27021)
(20948)
企业(20948)
方法(18580)
数学(16460)
数学方法(16259)
(13679)
(11482)
(10095)
中国(9486)
业经(9460)
(8719)
贸易(8718)
(8483)
环境(8230)
农业(7991)
技术(6585)
(6459)
(6215)
(6167)
财务(6164)
财务管理(6156)
地方(6149)
企业财务(5909)
(5811)
银行(5748)
(5666)
机构
大学(161316)
学院(158993)
研究(60164)
(59099)
经济(58037)
管理(55370)
理学(49546)
理学院(48794)
管理学(47581)
管理学院(47333)
科学(44523)
(43560)
中国(41540)
农业(35310)
业大(34194)
(33714)
(33694)
研究所(31868)
中心(26209)
(25274)
农业大学(23739)
(23285)
(21574)
财经(21263)
(20877)
(20660)
师范(20209)
(20044)
北京(19972)
科学院(19753)
基金
项目(120793)
科学(93811)
基金(89664)
(84538)
国家(83901)
研究(74689)
科学基金(69191)
自然(49564)
自然科(48467)
自然科学(48439)
基金项目(48344)
社会(48037)
自然科学基金(47614)
(47352)
社会科(45565)
社会科学(45551)
(41690)
资助(35392)
教育(34138)
重点(28612)
计划(27452)
编号(26289)
(25691)
(25523)
(25440)
科技(24957)
科研(24770)
创新(24000)
(22752)
专项(21055)
期刊
(56391)
经济(56391)
学报(42597)
研究(38506)
(38215)
科学(34447)
大学(29836)
学学(28989)
中国(27200)
农业(26005)
(17683)
管理(17654)
(13964)
业大(13185)
教育(11590)
(11260)
农业大学(11228)
财经(10118)
经济研究(10031)
(9966)
金融(9966)
科技(9481)
技术(9462)
业经(9403)
(8668)
资源(8562)
林业(8519)
自然(7971)
问题(7834)
中国农业(7764)
共检索到215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嫒婷   葛白瑞雪   李鸿博   伍建榕   马焕成  
【目的】明确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状况及其与各生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四川、西藏地区的高山栎组的根系和土壤为研究材料,观察高山栎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的形态特征,测定ECM侵染率,探究ECM侵染率与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孢子密度、海拔、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SOC)、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和氮磷比(N:P)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内高山栎组ECM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为单轴羽状分支和单轴分支,解剖结构观察到ECM真菌在高山栎组根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ECM侵染率较高,在51.37%~58.68%范围内,侵染强度都为4级,但在树种和生活型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高山栎组AMF孢子平均密度为123.92个/g,土壤pH值、SOC、速效钾、TN、TP和N:P分别为5.32、43.22 g/kg、53.9 g/kg、1.03 g/kg、113.33 mg/kg和5.58。因子分析结果表明8个生境因子对ECM侵染率均有影响,其中ECM侵染率与土壤速效钾和TN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与其他因素均未显示显著相关关系(P> 0.05)。【结论】高山栎组ECM真菌喜弱酸性土壤,土壤中AMF孢子的扩繁不会排斥ECM的侵染,N、K元素是影响ECM侵染的主导因素,另外,不同海拔下高山带高山栎林小生态系统中各生境因素的综合变化也会影响ECM的侵染。当ECM侵染趋于“饱和”状态时会通过反馈改变土壤pH值,但对土壤C素的调节并不明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鸿博  黄耀华  康定旭  伍建榕  马焕成  陈诗  
[目的]明确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林下AMF孢子分类地位。[方法]自横断山脉亚高山带不同地段选择6个高山栎根围土壤和根系样本,对其土壤中AMF孢子利用湿筛沉淀法进行选取。利用AMF特异引物对其ITS区段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演化树并推测其亲缘关系。[结果]四川、西藏高山栎林下土壤AMF孢子与根系克隆为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云南香格里拉高山栎林下土壤AMF孢子与根系克隆为球囊霉属(Glomus)。克隆结果表明:AMF能够广泛存在于高山栎组植物根系。根系苯胺蓝染色结果可见明显类似丛枝和泡囊的结构。综合高山栎土壤AMF孢子与根际AMF鉴定结果认为,高山栎林下存在大量AMF,且目前不同采样地高山栎林下根围土和根系分别仅发现一种AMF存在,提示各高山栎同时仅能与一种AMF发生共生关系。此外,高山栎林下AMF孢子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并介于Paraglomus与Glomus的分类地位之间,且西藏、四川地区AMF与云南香格里拉地区AMF存在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自然条件下横断山脉亚高山地区高山栎林下菌塘普遍存在AMF,且云南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栎根系AM与Glomus属更接近,说明AM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随地域迁移出现分化。为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林下AMF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兴  覃建雄  史先琳  
结合地质学与地理学视角,参照"体系域"与"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级标准。基于区域地层区划、断裂构造痕迹及地貌分区等因素,将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划分为横断山中南段西缘、横断山三江2个地学景观体系域和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腾冲地热火山、怒江、他念他翁—怒山、澜沧江、芒康山—云岭、金沙江、沙鲁里山8个地学景观体系,以及21个地学景观区和165处代表性地学景观。并参照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梳理出4大类、16类、18亚类地学景观。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出横断山脉中南段23个生态旅游区,并提出高山峡谷观光、高山峡谷科考探险、高山峡谷生态体验三种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为西部山地地学景观区划与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亚慧  戴尔阜  马良  尹乐  
运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开展横断山区1990-2015年产水的量化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横断山区产水量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垂直方向上,产水能力随着海拔的增加呈减小趋势。(2)1990-2015年产水深度表现为先小幅增大后明显减小再小幅增大的波动变化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产水能力差异较大。其中以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强,约为550~920 mm;林地、草地居中,分别为438~650 mm和412~580 mm;未利用地和水域产水能力最弱,分别为273~457 mm和56~237 mm。(4)产水量空间分布与海拔及草地比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及林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时间变化上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其结果可为横断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兴  覃建雄  李晓琴  史先琳  
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地处民族地区,景观多样性明显,但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性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在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实证研究,基于对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其发展山地旅游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及开发对策,并以此对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围绕生态保护、旅游体验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以"产品—品牌"为载体、"安全—环保"为保障、"文化保护—社区发展"为目标的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静  罗培宇  杨劲峰  李冬冬  黄月玥  韩晓日  
目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有改善根际土壤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大豆轮作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对玉米根系侵染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38年)耕层(0—20 cm)土壤为材料,于2016年6月选取其中6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处理(CK);(2)单施化学氮肥(N);(3)施用化学氮磷肥(NP);(4)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5)单施有机肥(M);(6)有机肥和化学氮磷肥配施(MNP),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及台盼蓝染色法,分析土壤和玉米根系定殖的AM真菌群落结构及侵染率,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冗余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的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且趋势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而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通过PCR-DGGE及割胶测序,从土壤中得到AM真菌条带22条,根系AM真菌条带仅9条,共分离出13个OTU,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的AM真菌种群主要为球囊霉菌和巨孢囊霉属,而侵染玉米根系的AM真菌只有球囊霉菌。聚类分析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将棕壤中AM真菌分为了三大类群,分别为单施氮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和其他处理;根系AM真菌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NPK处理、第二类群为M处理和NP处理、第三类群为其他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AM真菌的孢子密度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趋势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各施肥处理AM真菌侵染率趋势为:NPK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其他施肥处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棕壤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无相关性,而孢子密度与土壤AHN、NH_4~+-N、AP、AK、DOC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侵染率与土壤NO_3~--N呈显著正相关;侵染率与孢子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的多样性与孢子密度和侵染率之间没有相关性。典型对应分析表明AHN、AK、DOC、NH_4~+-N对AM真菌的群落组成影响显著。【结论】长期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对棕壤AM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对AM真菌的侵染产生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飞  刘兴良  马钦彦  史作民  陈俊华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smanthus yunnanensis community distributing in Donglashan region of Hengduanshan Mountain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yunnanensis community had remarkable change over seasons.Phanerophyta was the most dominant,though cryptophyta and hemicryptophy...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海波  梁月明  冯书珍  赵紫薇  苏以荣  何寻阳  
为合理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促进喀斯特退化土地植被恢复,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和宿主植物种类(紫弹树(celtis biondii PAMP)、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共分离鉴定了2属14种AM真菌,其中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是石灰土和黄壤共有的优势种,石灰土特有的AM真菌包括地球囊霉(G.GeosPoruM)、白色球囊霉(G.AlbiduM)、双型球囊霉(G.AMbisPoru...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秀兵  陈娟  赵华富  李珍  郭灿  周富裕  王振轩  涂逸洋  周玉锋  
为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地方种茶树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染色镜检的方法,对贵州4个典型地方种茶树(湄潭苔茶、石阡苔茶、贵定鸟王和都匀毛尖)根系AMF的定殖和共生状况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均有AMF定殖和侵染,能形成典型的根外菌丝、根内菌丝、菌丝圈、泡囊和疆南星型丛枝等AMF侵染结构;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分别为7.3%~86.7%和0.8%~32.73%,均值为36.6%和7.01%;不同茶树品种间AMF的侵染状况差异较大,同一品种不同样地AMF的侵染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根系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与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AMF的定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玥  庄海峰  贾淑霞  谷加存  王政权  
以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施氮肥处理,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根系取样,研究施用氮肥对根尖内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形态与土壤N有效性、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N肥处理导致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的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降低11%,季节和土壤深度对1级根的侵染率影响显著,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土壤表层高于亚表层;2)施N肥导致1级根长度显著降低,季节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1级根的直径和根长,季节、土层和处理3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根长和比根长;3)与未侵染菌根真菌的1级根形态相比,菌根真菌侵染导致1级根平均直径未发生变化,长度略有降低,而比根长则显著减小。这种根系形态变化规律在不同处理、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仲崇禄  弓明钦  康丽华  
通过对华南地区沿海15种有代表性的木麻黄林土壤调查,收集土样49个,对土样测定了全Co、Cu、Zn、Mn和Fe含量,速效N、P和K含量,有效Ca、Mg和B含量及pH值等12个指标,结果表明:树木年均高生长量与土壤有效Ca和全Z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Mn呈显著负相关;树木平均胸径生长量与土壤pH值和全Co呈显著正相关,与全Mn呈显著负相关;苗高与所有土壤因子无显著相关;苗木地径与P、Mg、Mn有显著正相关,与K和Fe呈负相关;苗木侵染率与P和Fe有显著正相关,与B和Cu呈负相关。但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N与林木生长及苗木侵染率间无显著相关。同时还探讨了有利于VA菌根菌侵染的某些土壤因子的变化范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克新  潘少明  曹立国  王允  吴孟孟  赵一飞  
基于横断山区27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实测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空间插值、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若干气候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5.87 mm/10 a;且在整个时段内,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均呈盈余状态。该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空间差异也较为明显,水分盈亏量从南到北逐渐降低,但其增加趋势却从南到北逐渐增大。季风期水分盈亏量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即水分盈亏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水分盈亏量较高;反之,水分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项清  于欢  阚瑷珂  黄弘  何杰  
岷江上游河流水系的结构特征与复杂地貌环境构建了山区独特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基础,从而塑造了流域聚落特殊的分布规律。研究分别通过河流邻近距离、河道剖面的海拔变化、集水流域等级以及河流水系发育的复杂程度,展开对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平面形态、垂直变化、类型分布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岷江上游水文环境耦合地貌特征影响山区聚落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聚落具有附主干河流呈“线状”分布的特征;总体上聚落随岷江支流河道海拔升高数量降低,但在不同支流上具有一定差异。岷江干流沿线聚落随河道剖面海拔升高呈现“U型”分布特征,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873-1588m和1877-3369m的河道两侧;不同民族类型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水区等级指向性,如1级集水区仅藏族聚落分布,而汉族聚落几乎全部分布于10级集水区;聚落密度总体随流域水系分维数升高而增大,且在不同支流流域上具有不同空间分异规律。(2)地理探测器表明河流水系密度、水系分维数、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交互增强效应。(3)通过阶地发育、孕灾风险、气候环境和地貌景观特征的讨论,揭示了岷江上游水文特征与地貌环境耦合形成的生产生活环境被流域居民适应性选择和利用,从而形成河流水系影响聚落分布的内部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涛  李宝林  何元庆  杜建括  牛贺文  辛惠娟  
鉴于高时空变异地区降水观测的需求,论文提出了基于ISODATA动态聚类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区逐月回归的TRMM数据订正方法,并以横断山区为例,利用地基台站降水数据对1998—2012年的TRMM 3B43 V7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去15 a横断山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RMM 3B43 V7数据在横断山区的总体精度较高,单站精度较低。订正后的TRMM 3B43数据,与实测值偏差大为减少,降水相对偏差大于10%的站点由原始数据的16个(42.1%)减少为7个(18.4%),有81.6%的站点年降水量相对偏差小于10%,且相对偏差大于等于20%的站点仅3个,能够基本满足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文荣  吕喜玺  
利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内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气温等观测资料,依托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公式,计算了干旱河谷区陆面蒸发、可利用降水等水资源分量,并分析了各分量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干旱河谷区年均降水量723.7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479.5mm,降水量中有超过84.89%因蒸发而损耗;大气水资源分量P、E及PE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夏季各分量最大,多年平均值达404.9mm、239.9mm和164.8mm,各占全年的55.94%、50.04%和67.51%,而冬季各分量最小,占全年的比例也相应最小,仅为2.96%、4.06%和0.79%;大气水资源各分量年代际差异很大,20世纪60年代可利用水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