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40)
2023(13454)
2022(10742)
2021(9427)
2020(7508)
2019(16868)
2018(16714)
2017(30965)
2016(16869)
2015(18951)
2014(19031)
2013(18573)
2012(17037)
2011(15507)
2010(15715)
2009(14849)
2008(14767)
2007(13418)
2006(12318)
2005(11889)
作者
(49826)
(41641)
(41272)
(39339)
(26536)
(19725)
(18670)
(15977)
(15961)
(14950)
(14397)
(13964)
(13762)
(13464)
(13155)
(12798)
(12427)
(12023)
(11981)
(11969)
(10774)
(10292)
(10194)
(9597)
(9465)
(9405)
(9379)
(9302)
(8423)
(8253)
学科
(75315)
经济(75204)
管理(51601)
(48105)
(38146)
企业(38146)
中国(26544)
(23234)
地方(22952)
业经(21095)
方法(20889)
(19375)
(18356)
数学(17109)
数学方法(16900)
农业(15650)
(14887)
银行(14866)
(14414)
金融(14411)
(14405)
(14375)
(13594)
(13382)
环境(13159)
(12366)
贸易(12352)
技术(12024)
地方经济(12019)
(11899)
机构
学院(244839)
大学(242311)
(102179)
经济(99876)
研究(90097)
管理(88975)
理学(74520)
理学院(73601)
管理学(72394)
管理学院(71922)
中国(69586)
(53336)
科学(53088)
(50580)
(45595)
中心(40634)
研究所(40580)
(40522)
(40498)
财经(38024)
(34409)
(34251)
师范(34081)
北京(33977)
业大(33313)
(32836)
(32079)
经济学(31322)
农业(31021)
(29671)
基金
项目(157057)
科学(124579)
研究(118422)
基金(112228)
(97544)
国家(96681)
科学基金(83030)
社会(76826)
社会科(72846)
社会科学(72831)
(63160)
基金项目(58628)
教育(53643)
(52369)
自然(50526)
自然科(49319)
自然科学(49309)
自然科学基金(48409)
编号(47996)
资助(44226)
成果(40059)
(39793)
重点(36211)
课题(35333)
(33965)
(33950)
(33253)
发展(32231)
国家社会(32172)
(31681)
期刊
(128228)
经济(128228)
研究(79854)
中国(60979)
(40484)
(39152)
管理(37236)
学报(35495)
科学(34607)
教育(31021)
(28059)
金融(28059)
大学(27775)
农业(27082)
学学(25975)
技术(22195)
业经(22165)
经济研究(19722)
财经(19236)
问题(16867)
(16621)
(14007)
(12484)
科技(11889)
现代(11798)
世界(11695)
国际(11521)
技术经济(11452)
(11278)
资源(11138)
共检索到398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熊理然  王涛  朱睿倩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熊理然  王涛  朱睿倩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慧强  廉倩文  韩增林  弓志刚  李哲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方麒玮   马永强   张孙博文   陈佑成  
实现“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同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19年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103.83%~124.38%之间。“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主要以失调为主,部分城市达到勉强协调状态,协调度平均水平由0.31提高到0.47。(2)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从整体上保持倒“U”型空间特征。(3)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子分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公共设施服务等对耦合协调度水平影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将系统耦合理论纳入“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深度剖析市域尺度下福建省高质量推进“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空间关联和差异因素,结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框架,详尽阐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拓展“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依存的动态理论基础和评价维度。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需加强经济发展导向以协调城乡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导向,坚持绿色发展为引导原则,以差异化的方式推进“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周伟  柳闫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力阳  罗其友  
构建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格局,并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探讨城镇化和农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我国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化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区域之间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变化幅度没有城镇化剧烈,但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耦合协调度显著提升,区域之间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西部地区整体较低,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耦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璐歌  沈体雁  
文章构建多维度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影响不同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因子。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且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研究期内,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类或过渡发展类,处于基本耦合协调类的省份数量持续增长,同时小部分省份达到了良好耦合协调类;交通便利性因子及产业结构调整因子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快速向好以及失调衰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方向差异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冀红梅   王覃刚  
本文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研究法,探析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总体来看,研究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的耦合协调水平上升幅度较大,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由“轻度失调”逐步演变为“良好协调”。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耦合协调发展格局相对稳定,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家明  丁浩  郑皓  
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加快城镇化有利于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山东省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迟滞于城镇化率导致承载能力欠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后续动力不足,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因此,协调城镇化建设己成为山东省城镇化转型的当务之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理论方法进行梳理,结合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进行解读,将城镇化协调发展定义为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5个系统协调发展,运用相关鉴别力模型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构建各系统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经测算得出:2007-2016年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在波动中有所提升,但地市间差距并未缩小。目前,各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处协调之列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地市间在滞后类型与阻力因素上均有所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佩卿   白媛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推动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通过阐释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评价2012-2021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时序演变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2)从时序演变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其中耦合协调度呈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演变,由衰退失调型转向过渡磨合型,整体未达到协调发展;从空间特征看,耦合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不同驱动因子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据此,提出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