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08)
- 2023(6396)
- 2022(5593)
- 2021(5556)
- 2020(4786)
- 2019(10952)
- 2018(11161)
- 2017(21082)
- 2016(11892)
- 2015(13550)
- 2014(13601)
- 2013(13077)
- 2012(12075)
- 2011(10840)
- 2010(11486)
- 2009(10490)
- 2008(10437)
- 2007(9236)
- 2006(8207)
- 2005(7252)
- 学科
- 济(47781)
- 经济(47738)
- 管理(31511)
- 业(27234)
- 方法(23287)
- 企(21208)
- 企业(21208)
- 数学(20800)
- 数学方法(20180)
- 农(14778)
- 地方(13173)
- 学(12201)
- 环境(11344)
- 中国(10976)
- 农业(9781)
- 业经(9677)
- 理论(9041)
- 财(8821)
- 划(7851)
- 和(7585)
- 制(7246)
- 生态(7063)
- 贸(6953)
- 贸易(6944)
- 易(6673)
- 资源(6643)
- 教学(6488)
- 技术(6224)
- 地方经济(6166)
- 发(5868)
- 机构
- 学院(165485)
- 大学(161707)
- 管理(61083)
- 济(58269)
- 研究(57126)
- 经济(56597)
- 理学(52482)
- 理学院(51798)
- 管理学(50134)
- 管理学院(49861)
- 中国(42505)
- 科学(40813)
- 京(35904)
- 农(34498)
- 所(30770)
- 业大(29725)
- 研究所(28284)
- 农业(27175)
- 中心(26955)
- 江(26514)
- 财(25316)
- 范(23218)
- 师范(22978)
- 省(22675)
- 北京(22349)
- 州(21695)
- 院(20834)
- 技术(20639)
- 财经(19594)
- 科学院(18212)
- 基金
- 项目(113450)
- 科学(87739)
- 基金(79280)
- 研究(78492)
- 家(71036)
- 国家(70493)
- 科学基金(59613)
- 省(50039)
- 社会(46089)
- 社会科(43565)
- 社会科学(43549)
- 基金项目(41933)
- 自然(41773)
- 自然科(40684)
- 自然科学(40671)
- 划(40201)
- 自然科学基金(39824)
- 教育(36373)
- 资助(33895)
- 编号(32294)
- 重点(26483)
- 成果(24972)
- 发(24958)
- 计划(23450)
- 课题(23398)
- 部(22840)
- 创(22787)
- 科研(21733)
- 创新(21394)
- 科技(21113)
共检索到247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世成 李金香 杨小丽
对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穗粒数、千粒重的12个气候要素,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选取λ值为0.857时,将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聚为四个类区,即豫南、豫北、豫中北、豫中南;并对各气候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布局原则,生育特点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作了概述。
关键词:
小麦,模糊聚类,气候生态区划,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国芹 孙玉刚 安淼 吕菲菲
该文根据甜樱桃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的关系,以影响甜樱桃生长发育的四个关键气象因子作为区划指标,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山东省30个代表县市的生态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初步将山东省划分为6个甜樱桃生态栽培区,并划分出甜樱桃最适栽区、适栽区和次适栽区。
关键词:
甜樱桃 生态区划 模糊聚类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千怀遂 魏东岚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带 ,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气候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南北过渡性很明显。文中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小麦产量 ;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首先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 ,分别把河南省分为4个降水量影响区、4个温度影响区、5个日照影响区 ;然后 ,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 ,分别分析了亚热带和温带3个影响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变化 ;最后 ,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小麦产量 河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坤慧 延军平 白晶 张立伟 王晓喆 李建山 田青霞
适应度是气候变化下适应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气候变化适应度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淮河南北的小麦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并非淮河干流区,而是由原位置北移约300 km处的最大支流地带,冬小麦的适应度空间变化大致围绕该分界线呈经向分布。淮河分界线以南地域适应度为62.57%,高于以北地域的56.81%,研究结果表明,欲达到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距离完全适应仍有较大空间需要人为调控,且北部相比较南部其调控压力更大。在年际变化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气候的突变,各地小麦温度适应度骤增,水分适应度骤减,之后随着气候的日趋稳定,各气候要素的适应度不断上升,但在21世纪初上升速度下降,甚至有降低趋势,表明气候变暖的环境对小麦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千怀遂 焦士兴 赵峰
运用建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三因子(降水、温度和光照)及其组合的累积距平变化反映了不同生育时段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其趋势变动。分析发现,受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拔节期温度与降水适宜度明显提高。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适宜度 生育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殷长锁
河南省冬小麦优化灌溉决策及应用河南省黄淮海开发办殷长锁一、河南省冬小麦的生产现状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省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5%~16%,产量占全国的16%~18%,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因而,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峰 千怀遂 焦士兴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适宜度模型的建立是农作物气候适宜度评估的基础。该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河南省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旬温度适宜度函数、旬光照适宜度函数和旬降水适宜度函数。考虑到不同生育期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强度的客观差异,运用相关系数法设定每个生育期内各旬的权重;运用因子分析法设计全生育期20个旬的权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光温水的共同影响,为反映其气候适宜性变化,必须模拟三因子的协同效应,因此该文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同期光温水的综合气候适宜度,对10个代表站点的气候适宜度计算结果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的相关性极为显著,说明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适宜度 生育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明霞 王家耀 陈科
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是认知和分析地理国情的有效途径,是研究认识地理国情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和地理国情空间分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的指标体系;基于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模型。选择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区划实验。通过对地理国情数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可直观地确定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数,并将此设置为初始的聚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k均值聚类,可实现河南省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通过对各聚类簇中指标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各聚类簇中心对区划各类型进行定义和解释,最后对聚类结果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河南省地理国情可划分为指标数据极值区、指标数据低值区、指标数据中值区和指标数据高值区4类,且根据空间集聚性分析,可判断分类区划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各区划类型间相互包容和渗透,集聚呈4条西南?东北的条状带。该项工作可为统筹地理国情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余华盛 南成虎 田良才
提出了由小麦气候生态区、地理生态区、栽培生态区及品种区域四级所构建的小麦生态区划体系。将中国普通小麦划分为5大气候生态区和20个地理生态区,即:Ⅰ北方温带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春麦地理生态区;Ⅱ黄淮海暖温带冬麦气候生态区,包括海河流域、黄土高原、胶东沿海、华北平原、黄河中游丘陵川地和淮北平原6个冬麦地理生态区;Ⅲ南方亚热带(热带)秋(冬)播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巴山地、南方山地、四川盆地、云南高原、川贵高原6个秋播春麦地理生态区和华南冬播春麦地理生态区;Ⅳ新疆内陆冬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北疆春冬麦和南疆冬春麦两个地理生态区;Ⅴ青藏高原春冬麦气候生态区,包括青海春...
关键词:
普通小麦,生态区划,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新明 张娟娟 刘合兵 姬兴杰 刘木森 张翀
【目的】检验小麦模型WCSODS在河南省的适用性。【方法】采用大田方法,分别设置了播期和氮肥试验,以播期试验为基础进行参数调试,以氮肥试验验证模型。【结果】(1)WCSODS对河南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全生育期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仅相差1~2d,拔节期和抽穗期模拟相差较大,分别为3~6d和0~4d,产量模拟相差42~463.5kg·ha-1;(2)WCSODS以绿叶分配系数和地上部干重为基础,对小麦LAI动态变化进行模拟,从而在方法上避免了叶面积定量计算时造成的误差,适用于不同分蘖能力的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结果显示其对LAI、茎蘖数及干物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相关系数达到...
关键词:
小麦 模拟模型 品种参数 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有乾 司胜利
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作物组成及害虫种类、分布和为害情况,将河南省农业昆虫的地理分布,划分为2个界,7个区和20个亚区。
关键词:
农业昆虫,地理区划,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莉 冯德显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划分 主导因素 河南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留科 孙淑英
科学的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进行旅游区划时 ,要考虑到 :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措施的相对一致性、自然地域与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旅游中心地与旅游活动完整性、主导因素分析 (相似性 )与综合分析 (差异性 )相结合等。根据旅游区划的目的和原则 ,依据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资源的优势 ,以根文化为主将河南省划分为 6个分区 ,即 :沿黄 (三点一线 )重点旅游区、豫北旅游区、以楚文化为主的豫西旅游区、以商文化为主的豫东旅游区、以茶文化为主的豫南旅游区、以三国文化为主的豫中旅游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
关键词:
旅游区划 根 文化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羿 佘光辉 刘安兴 张国江
依照相关区划原则,选取林业数据中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无林地和非林地等4个指标,采用模糊聚类法对研究地浙江省范围内67个县级行政单位实施区划分类,其目的是用数学方法对林业自然地理的量化因子进行数量化研究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将全省分为5个类型,其结果与研究地的自然地理状况基本相符。研究表明:基于模糊聚类的林业自然地理区划是可行的,进一步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部门的要求,加入相关的专业数据,可以得到更为综合的区划结果。以行政单位作为区划单元得到的结果,有利于各级政府的决策和对自然资源的总体把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洵瑀 王靖
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著;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