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2)
- 2023(7437)
- 2022(6368)
- 2021(5868)
- 2020(5064)
- 2019(11394)
- 2018(11327)
- 2017(21636)
- 2016(11831)
- 2015(12980)
- 2014(12682)
- 2013(12122)
- 2012(10696)
- 2011(9583)
- 2010(9539)
- 2009(8782)
- 2008(8445)
- 2007(7266)
- 2006(6097)
- 2005(5180)
- 学科
- 济(46338)
- 经济(46291)
- 管理(32754)
- 业(32230)
- 方法(26541)
- 企(26378)
- 企业(26378)
- 数学(24422)
- 数学方法(23903)
- 农(12158)
- 学(11073)
- 财(10770)
- 中国(10080)
- 贸(10027)
- 贸易(10023)
- 易(9786)
- 业经(9742)
- 农业(8136)
- 技术(7552)
- 理论(7508)
- 环境(7157)
- 制(7059)
- 务(7055)
- 财务(7025)
- 财务管理(7016)
- 企业财务(6614)
- 划(6363)
- 地方(6362)
- 银(6098)
- 银行(6058)
- 机构
- 学院(166981)
- 大学(165782)
- 管理(65114)
- 济(64305)
- 经济(63145)
- 理学(58087)
- 理学院(57451)
- 管理学(55908)
- 管理学院(55668)
- 研究(54376)
- 中国(39882)
- 科学(39266)
- 农(37840)
- 京(34122)
- 业大(33063)
- 农业(30483)
- 所(28896)
- 研究所(27183)
- 财(26364)
- 中心(24699)
- 江(23011)
- 财经(22149)
- 农业大学(20882)
- 北京(20766)
- 经(20299)
- 院(19651)
- 经济学(19391)
- 范(18860)
- 技术(18808)
- 师范(18455)
- 基金
- 项目(124154)
- 科学(96670)
- 基金(91480)
- 家(84214)
- 国家(83599)
- 研究(78946)
- 科学基金(70826)
- 自然(50874)
- 社会(50157)
- 自然科(49786)
- 自然科学(49768)
- 省(49489)
- 自然科学基金(48887)
- 基金项目(48745)
- 社会科(47733)
- 社会科学(47716)
- 划(42289)
- 资助(38189)
- 教育(36976)
- 编号(29532)
- 重点(28661)
- 计划(26797)
- 创(26188)
- 部(26052)
- 发(25358)
- 科研(25084)
- 创新(24553)
- 科技(23811)
- 业(22141)
- 大学(22061)
共检索到221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盼 应介官 彭抒昂 姜存仓
【目的】明确降水条件下生物炭对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降水的方法,将以花生壳为原料在400℃热解制备的生物炭施入红壤,在气温25—30℃、单次降水量20 mm条件下进行连续试验约20 d,分析生物炭对施肥和未施肥红壤的速效钾(SAK)、速效磷(SAP)、铵态氮(SAN)、硝态氮(SAN)、有机碳(SOC)、活性铝(SAA)以及pH值在降水前后的变化。共设8个试验处理:未施肥+未施C(CK)、未施肥+1%生物炭(C1)、未施肥+2%生物炭(C2)、未施肥+3%生物炭(C3);施肥+未施C(F)、施肥+1%生物炭(FC1)、施肥+2%生物炭(FC2)、施肥+3%生物炭(FC3)。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吉元 夏浩 李宇轩 王响玲 姜存仓
为探究施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酸性土壤改良及氮素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以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添加水稻秸秆、稻壳及木屑3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开展为期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化学肥料(F)、水稻秸秆生物炭+化学肥料(B1)、稻壳生物炭+化学肥料(B2)、木屑生物炭+化学肥料(B3)共5个处理,测定土壤基础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分析土壤性质与氮素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炭对土壤pH提高效果高于木屑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与CK和F处理相比,B1处理使土壤pH提高了0.10和0.64个单位,且B1处理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用肥料(F)和生物炭(B1、B2、B3)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且不同原料生物炭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培养50 d后,B1、B2、B3处理平均氮素矿化速率相对于F处理分别降低了81.5%、87.6%和28.1%。与F处理相比,B1、B3处理能固持土壤硝态氮,并分别使硝化速率提高了12.0%和16.0%,而B2处理使硝化速率降低了18.5%。此外,不同生物炭处理的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酸性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土壤性质的差异可对氮素转化产生影响,合理施用生物炭可固持土壤氮素,减少氮素损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建伟 邢存芳 邓晓梅 索全义 卢志宏 陈芬 余高 谭杰斌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生物炭对黄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影响的差异,并对添加不同生物炭的黄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玉米、水稻和油菜秸秆500℃炭化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贵州省地带性黄壤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未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分析比较添加量为1%,2%,4%的玉米、水稻和油菜秸秆生物炭处理黄壤体积质量、pH、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模糊数学原理计算不同生物炭处理黄壤的综合肥力水平。【结果】与对照相比,生物炭降低了0~10 cm土层土壤的体积质量,其中0~5 cm土层降幅较大(1.54%~8.46%)。添加生物炭使土壤pH明显增大,其中以添加4%油菜秸秆生物炭处理的pH最大,为7.33。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对生物炭类型及添加量的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不同生物炭处理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46.80%~445.63%;添加4%油菜秸秆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碱解N含量,较对照升高了31.23%;有效P、速效K和全N、全P、全K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幅分别为28.04%~134.58%,19.76%~162.48%,13.85%~112.31%,6.25%~43.75%和10.53%~31.58%。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由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可知,不同生物炭处理土壤的IFI值为46.09~59.55,均高于对照(IFI 40.11),且IFI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大而升高,油菜秸秆生物炭处理的土壤肥力水平优于玉米和水稻秸秆生物炭处理。【结论】生物炭对酸性黄壤的体积质量、pH、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具有明显影响,且生物炭类型及其添加量对以上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生物炭能明显提高黄壤肥力水平,其中添加4%油菜秸秆生物炭是提高酸性黄壤肥力水平的最优处理。
关键词:
黄壤土 作物秸秆 生物炭 综合肥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宇娟 谢迎新 董成 贺德先 马冬云 王晨阳 郭天财
为了探讨生物炭施用对华北潮土农田土壤改良及小麦增产的效果,自2011年开始,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典型潮土农田通过设置0(BC0),2.25(BC2.25),6.75(BC6.75),11.25 t/hm2(BC11.25)4个秸秆生物炭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对小麦籽粒产量、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施用生物炭对小麦籽粒产量、生物量、土壤硝态氮、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连续施用生物炭9季后,与BCO相比,BC2.25、BC6.75、BC11.25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24.5%,8.8%,9.1%(P<0.05),小麦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8.8%,8.1%和6.1%。而且,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总孔隙度逐渐增加,容重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BC6.75和BC11.25处理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14.1%和26.0%(P<0.05),含水量增加34.4%和42.2%,容重降低10.7%和19.6%。此外,生物炭长期施用BC6.75和BC11.25处理土壤硝态氮、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第9季BC6.75处理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128.7%,BC6.75和BC11.25处理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27.9%和179.6%(P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潮土 小麦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思文 陈晓辉 蔡远扬 纪宗君 陈圆 朱齐超 余文慧 张福锁 吴良泉
为探究酸性土壤甜玉米种植所需的适宜石灰用量。选取福建省平和县小溪镇典型的强酸性红壤(pH=3.91),以甜5号甜玉米先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石灰用量0g/kg(L0)、1.2g/kg(L1.2)、2.4g/kg(L2.4)、3.6g/kg(L3.6)和4.8g/kg(L4.8),研究不同石灰用量对甜玉米幼苗生物量、根系生长、养分累积、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石灰用量的增加,玉米幼苗株高、生物量(地上部+根系)、总根长、根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和养分(氮、磷、钾、钙和镁)累积量(地上部+根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L2.4处理最佳;2)与L0相比,L2.4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和根系中氮、磷、钾、钙和镁累积量平均显著增加121.9%和186.7%;3)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H、交换性钙含量、脲酶、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降低,无机氮、速效钾、有效磷、交换性镁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玉米幼苗养分累积的差异受石灰施用、土壤pH、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根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因素影响系数大小依次为:土壤pH(0.82)>根系(0.65)>石灰施用(0.61)>土壤养分(0.33)>土壤酶活性(0.28)。综上,合理施用石灰可以有效改善酸性红壤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植株养分累积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光明 孟军 曹婷 刘遵齐 陈温福
为探讨生物炭对设施蔬菜根际微生物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设置C0(0kg.hm-2)、C1(12500kg.hm-2)和C2(25000kg.hm-2)3个生物炭浓度梯度,研究设施菠菜土壤添加生物炭处理后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及氨化细菌、好氧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等功能性细菌的数量、微生物量C、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矿质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1处理菠菜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氨化细菌、好氧自生固氮菌及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别是C0处理的1.06倍、2.18倍、1.17倍、1.47倍、2.94倍和0.38倍,C2处理菠菜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氨化细菌、好氧自生固氮菌及反硝化细菌的数...
关键词:
生物炭 菠菜 微生物 理化性质 根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伟 张琪 李朝霞 张利超 蔡崇法
泥沙是土壤侵蚀过程的产物,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侵蚀特征。本文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南方几种典型母质发育红壤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特征、不同粒级中胶结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径流优先选择携带0.002~0.02 mm颗粒,该级别颗粒占泥沙总量的26.68%~60.33%。粘粒含量高的第四纪粘土红壤,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且多为较稳定的团聚体;沙粒和粉粒含量较高的页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侵蚀泥沙中单粒含量较高,且泥沙分散后粉粒和粘粒的含量高于原土壤。花岗岩红壤侵蚀泥沙中Fe_d,Al_d,Al_o和Si_o含量随泥沙粒径的增大而降低,而泥质页岩红壤和第四纪粘土红壤中,Fe_d,Al_d,Al_o含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孙达 张妙仙 韩瑾 黄芳
采用人工模拟降水的方法,以5种不同的降水强度研究浙江省临安市青山湖流域内荒坡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强度越大,产流时间越短,其径流量、产沙率和产沙量都越大,降水强度为1.66 mm·min-1时,产流时间仅为47 s,降水约30 min后,小区径流总量可达到0.898 m3,次侵蚀模数达到了30 t·km-2。降水强度与产流时间呈较好的负相关对数关系,与径流系数以及次侵蚀模数呈指数相关,与径流总量呈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65 5,0.921 8,0.963 5和0.873 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阿凤 邵慧芸 成功 杜红宇 张育林 王旭东 张艳玲
【目的】探讨生物质炭对烤烟前期生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烤烟K326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用量(0%(对照),0.1%,0.5%,1%,2%,3%)小麦生物质炭施入后对烤烟前期农艺性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用量的生物质炭对还苗期烟草叶片数、株高、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是总体上增加了最大叶面积,其中生物质炭用量为3%的处理使烤烟的最大叶面积较对照显著增加了155.3%。不同用量生物质炭总体上增加了团颗期烟草的叶片数、最大叶面积和叶绿素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丽渊 刘国顺 王林虹 张康旭 刘红恩 丁松爽 贾方方
为初步探讨生物质炭对烤烟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添加不同量(70,140,210 g/盆)生物质炭对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提高了烤烟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且添加140 g/盆生物质炭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烤烟移栽后80 d内,生物质炭抑制根际土壤转化酶活性,但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减小,至移栽后80 d,添加70 g/盆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超过了同时期不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施加生物质炭可以提高烤烟生育后期过氧化氢酶活性,移栽80 d后,土壤过氧化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晓日 葛银凤 李娜 彭靖 樊耀 高天一
为探讨连续施用生物炭及生物炭不同用量对土壤肥力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棕壤新型肥料试验基地(始建于2013年)布置生物炭用量定位试验,设置4个生物炭用量梯度0,1.5,3,6 t·hm-2,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棕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不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表现出其保水性能;添加生物炭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不同用量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容重较NPK处理平均降低了6.04%,且容重随施炭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鑫虎 马静 李仲峰 初金鹏 徐海成 贾殿勇 代兴龙 贺明荣
【目的】基于2009—2010小麦生长季开始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氮素营养指数、麦田氮素供需平衡状况、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共设置当地农户模式(T1)、农户基础上的改良模式(T2)、不计生产成本的高产更高产模式(T3)和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T4)4个栽培模式。【结果】历经13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后,T1、T2、T3、T4模式小麦播前容重分别降低6.21%、9.80%、12.25%和13.56%,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1.88%、26.80%、32.05%和36.39%,全氮含量分别提高34.16%、12.38%、39.60%和20.79%,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47.85%、48.87%、74.49%和62.21%,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2.73%、36.56%、297.93%和68.68%,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4.36%、40.00%、221.20%和59.60%。0—100 cm土层无机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3.96%、10.32%、52.77%和19.49%。pH分别从最初的7.50下降至6.28、6.68、5.35和6.64。2020—2022生长季4个栽培模式间籽粒产量和氮素的吸收利用差异显著。与T1模式相比,T2、T3、T4模式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4.14%、27.65%、22.52%,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54.80%、19.97%、49.15%,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2.95%、37.54%、48.15%,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49.76%、11.62%、44.14%,氮素表观损失率分别降低24.63%、11.62%、26.68%。T4模式开花期的整株和成熟期的穗子处于氮素供需平衡。【结论】历经13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后,4个栽培模式0—20 cm土层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表层土壤容重降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升高,0—100 cm土层无机氮积累量相应升高。与其他3种模式相比,T4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土壤理化性状、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协同改善,但其氮肥利用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在现有基础上仅通过降低施氮量无法实现其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进一步协同优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元萍 舒艺周 董文汉 黄莉 孙文丽 宋玲凤 梁泉
以已进行3年的甘蔗磷石膏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3年里红壤上施用磷石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仅施用氮磷钾)比较,施用磷石膏后土壤p H值、土壤总孔隙度明显下降,容重提高;土壤速效磷、有效硫、有效硅、Ca~(2+)、al~(3+)含量显著增加;有效氮、钾有所提高;施用pG后,土壤盐基饱和度不同程度降低,降幅为1.17%~2.98%,平均降幅2.41%;而交换性钙、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阳离子交换量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对照比较,交换性钙、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45.57%和39.92%,交换性总酸和交换性铝分别增加1.74和2.84倍;土壤残留砷、镉、铬、汞、铅低于国家...
关键词:
红壤 磷石膏 甘蔗 理化性质 重金属含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蓓蓓 姜艳丽 邵明安 温明霞
论文基于田间坡地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料浆石覆盖及嵌入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对比了其入渗速率及拟合参数的变化趋势。其结果表明,随料浆石覆盖度及料浆石嵌入含量的增加,入渗补给系数逐渐减小,且后者对其影响显著;料浆石嵌入小区的平均入渗速率及稳定入渗速率随料浆石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减小。Kostiakov入渗经验公式和Ph ilip方程均可以对降雨入渗过程进行描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滔 朱凡 陈婷 洪湘琦 高吉权 胡丰姣 黄鑫浩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理化性质影响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效率。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人工添加栾树细根,设置3个处理:1加根处理:加根、加菲;2无根处理:不加根、加菲;3对照:不加根、不加菲,研究细根添加下菲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菲污染土壤p H略有上升,细根添加对污染土壤p H影响不明显;(2)菲污染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细根添加进一步增加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3)菲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P含量,细根添加增加了污染土壤N、P含量,但仍低于对照。
关键词:
细根 土壤 理化性质 PAHs 栾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