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9)
- 2023(10384)
- 2022(8765)
- 2021(8147)
- 2020(6985)
- 2019(15969)
- 2018(15644)
- 2017(29357)
- 2016(16289)
- 2015(18243)
- 2014(17839)
- 2013(17449)
- 2012(15865)
- 2011(14309)
- 2010(14489)
- 2009(13404)
- 2008(13034)
- 2007(11578)
- 2006(10097)
- 2005(9034)
- 学科
- 济(62651)
- 经济(62540)
- 管理(45738)
- 业(43062)
- 企(35367)
- 企业(35367)
- 方法(31907)
- 数学(28645)
- 数学方法(28055)
- 农(17258)
- 财(16203)
- 中国(15801)
- 学(15655)
- 业经(13554)
- 制(13319)
- 贸(12729)
- 贸易(12723)
- 易(12412)
- 农业(11331)
- 理论(10332)
- 银(9815)
- 地方(9756)
- 银行(9755)
- 技术(9630)
- 务(9553)
- 财务(9516)
- 财务管理(9490)
- 融(9311)
- 金融(9311)
- 行(9241)
- 机构
- 大学(233654)
- 学院(231733)
- 济(89668)
- 经济(87825)
- 管理(86835)
- 研究(81644)
- 理学(75708)
- 理学院(74787)
- 管理学(72929)
- 管理学院(72569)
- 中国(60790)
- 科学(55966)
- 农(52667)
- 京(49967)
- 业大(43847)
- 所(43762)
- 农业(42268)
- 财(40504)
- 研究所(40320)
- 中心(36875)
- 江(34569)
- 财经(32094)
- 北京(31082)
- 院(29671)
- 经(29230)
- 范(28204)
- 农业大学(28176)
- 师范(27652)
- 省(27375)
- 经济学(27107)
- 基金
- 项目(164369)
- 科学(127832)
- 基金(120497)
- 家(110756)
- 国家(109926)
- 研究(107392)
- 科学基金(92252)
- 社会(67246)
- 自然(65258)
- 省(64464)
- 自然科(63778)
- 自然科学(63755)
- 社会科(63731)
- 社会科学(63710)
- 基金项目(63423)
- 自然科学基金(62644)
- 划(56000)
- 资助(50251)
- 教育(50055)
- 编号(40705)
- 重点(37825)
- 部(35312)
- 计划(34856)
- 创(34173)
- 发(33706)
- 科研(32962)
- 创新(32095)
- 成果(31275)
- 科技(30386)
- 大学(29395)
- 期刊
- 济(93589)
- 经济(93589)
- 研究(61413)
- 学报(49729)
- 中国(48151)
- 农(46725)
- 科学(42448)
- 大学(35964)
- 学学(34559)
- 管理(31786)
- 财(31394)
- 农业(31283)
- 教育(21534)
- 技术(19286)
- 融(19003)
- 金融(19003)
- 业(17570)
- 经济研究(16087)
- 财经(15863)
- 业经(15482)
- 业大(14301)
- 经(13563)
- 版(13407)
- 统计(12572)
- 科技(12305)
- 问题(12241)
- 农业大学(11962)
- 策(11628)
- 技术经济(11077)
- 林业(10413)
共检索到335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心蓝 赵龙山 吴佳 吴发启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降雨强度下地表高程和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前后二者的变化,以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和降雨强度对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影响。[方法]人工降雨条件下,模拟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3种耕作措施和对照组直型坡,测量、计算并分析了各坡面高程信息和地表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前后二者的变化。[结果]降雨前坡面的高程空间分布在不同耕作措施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直型坡高程的统计方差最小,高程分布最集中;与直型坡相比,等高耕作坡面高程的统计方差最大,高程分布最离散;其次是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坡面。雨前地表糙度大小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型坡。降雨能显著改变地表糙度值的大小,并呈现同...
关键词:
坡面高程 地表糙度 耕作措施 降雨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玉芳 蔡立群 张仁陟
应用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旱农综合试验站的2001—2008年长期定位实验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4个处理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均方根误差在6.41%~12.96%之间,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证明DNDC在模拟预测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上是可行的。对定位试验的4个处理的长期(100 a)模拟表明,免耕覆盖秸秆(NTS)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初始值增加了74.76%和71.13%,免耕(NT)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9.18%,趋势较为平缓。而传统耕作不覆盖(T)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较初始值减少了35.54...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耕作方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西宁 王万忠 吴发启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入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入渗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耕作管理措施可明显增加坡面土壤的水分入渗,在相同入渗时间情况下,土壤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线坡,在中小坡度和中小雨强条件下,这种特征表现更为显著。
关键词:
坡耕地 降雨入渗 耕作管理措施 数值模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子成 吴发启 何淑勤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接触式测针糙度仪量测法,分析了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mm/min雨强下,随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地表糙度变化呈增大的趋势;随土壤容重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且当土壤容重相同时,直线坡面和耙耱地坡面地表的糙度变化均高于人工锄耕和等高耕作坡面;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总体上也呈减小的趋势,且在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直线坡面地表的糙度变化较其他处理高。并在此基础上,就上述因子相互作用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与地表的糙度变化呈负相关,而土壤孔隙度与地表糙度变化呈正相...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永峰 赵沛义 李彬 妥德宝 贾有余 安昊
针对阴山北麓旱作区雨水蓄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讨本地区主要种植方式对降水的蓄积效应及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模拟降水试验方法,对降水后农田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4mm降水下,粘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2mm降水下,沙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降雨量粘壤土和沙壤土贮水量增量表现一致,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平作半膜>平作(CK)。以8mm降水为例,粘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处理下土壤贮水增量为6.5mm,是对照的1.76倍,沙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种植方式贮水增量是对照的3.2倍。2)垄作全膜能够将12mm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超文 陈一兵 黄晶晶 涂仕华 庞良玉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横坡垄作有增加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新艳 李恒鹏 杨桂山 张欢
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从偏重粮食生产转向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用地作物增多而养地作物减少,作物品种经历了改进与优化过程,作物熟制经历了从"双三制"恢复到两熟制。施肥种类从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完全施用化肥,氮磷钾肥投入比例从长期严重失调发展到逐渐趋于协调。在总结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耕作制度 土壤 施肥 水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春芝 李升东
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以济麦22、烟农19、济南17和烟农21四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旗叶SPAD值、旗叶光合速率(Pn)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LAI、SPAD值、Pn和NDVI与该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呈非线性的关系,经济产量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的LAI、SPAD值、Pn和NDVI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济麦22和烟农21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有限水资源,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可以作为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
关键词:
小麦 保护性耕作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喜 陈惠婷 马守臣 张令令 王敬婼 邵云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
关键词:
深耕 秸秆还田 麦田土壤碳储量 水氮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张玉亭 潘晓莹 丁晋利 张洁梅 何方 王越
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
关键词:
耕作 保墒 生育阶段 干物质量 水分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霞 杜昊辉 王旭东 李军
以渭北旱塬9 a(2007—2016年)的不同耕作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连年单一耕作即翻耕(CC)、免耕(NN)、深松(SS)和3种轮耕措施即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对农田土壤固碳速率(CSE)、碳库管理指数(CPMI)、小麦产量和秸秆还田后表观腐殖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翻耕(CC)作为参照土样,免耕提高了0~10 cm表层土壤的固碳速率、有机碳(SOC)及其易氧化组分(EOC)的含量,并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在>10 cm土层SOC、EOC含量虽有所减少,但提高了有机碳的稳定系数(KOS);深松则提高了表层和35~50 cm土层的SOC、EOC含量、CSE及CPMI,并增加了0~10 cm、35~50 cm土层的EOC/SOC值和10~20 cm土层的KOS;轮耕处理各土层的CSE、SOC和EOC含量均有所增加,且增加了0~10 cm、35~50 cm土层的EOC/SOC值,其中NS和CN轮耕处理各层CPMI都有所增加。深松、免耕和轮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和小麦秸秆量,其中NS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4.3%(籽粒)和12.9%(秸秆);进行9 a小麦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轮耕措施提高了还田秸秆的表观腐殖化系数,其中NS处理的表观腐殖化系数显著高于翻耕处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鲍艳杰 郝明德 杨小敏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
关键词:
春玉米 收获时期 干物质运移 增产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光麒 尹勇 李昆 张辉 刘红兵 代天飞
大田条件下与盆栽试验相比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本文选择几种已经报道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镉污染钝化修复技术,在四川省典型区域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土壤镉轻度污染的LZ地区,稻米镉含量也较低,且均低于GB2762-2012标准限值,各处理与常规处理间稻米镉含量未表现出较明显差异。在土壤镉含量中、重度污染的GH和XC地区,施用调理剂处理和石灰处理,稻米镉含量下降20%~60%,2种处理方式效果相当;相对常规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的稻米镉含量有增有减,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大田条件 土壤钝化措施 稻米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少良 张兴义 于同艳 刘晓冰 隋跃宇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免耕、少耕和旋松三种耕作措施下耕层黑土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热通量、净辐射的变化,进而阐明了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处理0cm和5cm处土壤温度变化与净辐射通量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5cm处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各处理均表现为"S"型波动曲线,日变化相对较大,10cm处相对较小。免耕秸秆覆盖日净辐射平均值为0.58MJ/m2,比少耕和旋松小0.04MJ/m2,受净辐射、容积热容量和5cm处热通量影响,0cm和5cm处土壤温度日变化较大,且有波动现象;受深层较低地温、容积热容量和10cm处热通量影响,10cm和15cm处土壤温度变化较小,且较平稳。所...
关键词:
地温 容积热容量 净辐射通量 土壤热通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廖植樨 邓健 张进 古润生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小麦地的传统、免耕和深松3种耕作措施和0,25%,50%和75%4种覆盖度以及拖拉机轮胎压实与非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耕作措施、覆盖度和压实3种因素中,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最大,可以使具有25%~75%残茬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的平均径流强度增大3倍之多。传统耕作加覆盖的保水效果好于免耕加覆盖和深松加覆盖。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水分保护 模拟降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