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3)
- 2023(15315)
- 2022(13381)
- 2021(12511)
- 2020(10701)
- 2019(24473)
- 2018(24237)
- 2017(47225)
- 2016(25639)
- 2015(29071)
- 2014(28205)
- 2013(27756)
- 2012(25438)
- 2011(22899)
- 2010(23063)
- 2009(21169)
- 2008(20523)
- 2007(18054)
- 2006(15798)
- 2005(13795)
- 学科
- 济(102150)
- 经济(102031)
- 管理(76763)
- 业(74512)
- 企(63805)
- 企业(63805)
- 方法(51930)
- 数学(45484)
- 数学方法(44753)
- 财(26291)
- 中国(26102)
- 农(25552)
- 业经(22557)
- 学(22419)
- 技术(20982)
- 地方(19380)
- 理论(18856)
- 贸(17855)
- 贸易(17845)
- 制(17621)
- 农业(17395)
- 易(17239)
- 务(16454)
- 财务(16373)
- 财务管理(16340)
- 和(16031)
- 企业财务(15536)
- 银(14858)
- 银行(14798)
- 环境(14666)
- 机构
- 大学(360773)
- 学院(358427)
- 管理(144275)
- 济(140048)
- 经济(137024)
- 理学(126015)
- 理学院(124655)
- 管理学(122126)
- 管理学院(121513)
- 研究(117103)
- 中国(86307)
- 京(76653)
- 科学(74510)
- 财(65023)
- 所(58741)
- 农(58446)
- 业大(55308)
- 研究所(53670)
- 中心(52677)
- 财经(52362)
- 江(52186)
- 北京(48330)
- 经(47682)
- 范(46107)
- 农业(46022)
- 师范(45581)
- 院(42958)
- 州(42354)
- 经济学(41951)
- 财经大学(39112)
- 基金
- 项目(249795)
- 科学(196787)
- 基金(181489)
- 研究(179458)
- 家(159197)
- 国家(157891)
- 科学基金(136189)
- 社会(112247)
- 社会科(106408)
- 社会科学(106379)
- 省(98477)
- 基金项目(95607)
- 自然(90875)
- 自然科(88854)
- 自然科学(88829)
- 自然科学基金(87283)
- 教育(83826)
- 划(82959)
- 资助(76377)
- 编号(72222)
- 成果(58113)
- 重点(55926)
- 创(55096)
- 部(54713)
- 发(52067)
- 创新(50809)
- 课题(50340)
- 科研(48136)
- 教育部(47013)
- 大学(46774)
- 期刊
- 济(147151)
- 经济(147151)
- 研究(104491)
- 中国(68574)
- 学报(59453)
- 管理(54255)
- 科学(53783)
- 农(51423)
- 财(48076)
- 大学(44871)
- 教育(42964)
- 学学(42236)
- 农业(35721)
- 技术(32689)
- 融(28542)
- 金融(28542)
- 财经(25257)
- 经济研究(24488)
- 业经(24137)
- 经(21489)
- 业(19364)
- 科技(18974)
- 问题(18446)
- 图书(18417)
- 技术经济(18389)
- 统计(17344)
- 理论(16747)
- 策(16490)
- 版(16304)
- 商业(15836)
共检索到516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志红 范黎波
文章通过建立一个概念框架,考察了企业模仿对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模仿对企业的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模仿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中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模仿能够推动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但缺乏吸收能力的企业仍不具备创新能力。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具有战略眼光以及对机会具有极端敏感性的企业家对于企业从模仿阶段过渡到创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模仿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国顺 杨昆
以企业知识理论为基础,从吸收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剖析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依据经典文献,对外部社会互动、基于认知的信任、共同语言、内部社会互动、基于情感的信任和共同愿景与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并对知识应用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阐述;构建概念模型,并采用469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认知的信任、共同语言促进知识识别,外部社会互动、共同语言促进知识获取,内部社会互动抑制知识共享,基于情感的信任、共同愿景促进知识共享,基于情感的信任促进知识应用,知识识别促进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应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春培
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对实证研究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间关系的14篇文献进行分类综述,从研究的时间、对象、数据、变量、方法、结论等方面分析和讨论其共同点、差异以及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网络特征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邹艳 张雪花
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智力资本及吸收能力都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并且吸收能力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智力资本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实证研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裕 胡韩莉
利用1997~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强;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因此,应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贾曙光 禹献云
联盟企业通过有效构建关系资本,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在以往关系资本与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引入了知识吸收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信任、承诺和有效冲突管理)阐述了其对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益霞 周飞 沙振权
知识是组织创新的核心资产,而跨界搜寻是跨越组织边界、获取异质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的重要前置阶段。基于创新搜寻理论和知识超模理论,本文基于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差异,从吸收能力的视角研究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倒U型影响;(2)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的交互效应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正向影响;(3)吸收能力分别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完全中介了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知识跨界搜寻的交互效应对商业模式创新之间...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瑞超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是制约FDI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算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从外资异质的角度分析研究吸收能力对我国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进入我国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吸收。港台外资虽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外资则反之;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仅难以吸收,而且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相比,外商独资企业非但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外资异质 系统GMM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永健 谢卫红 王田绘 成明慧
弱关系和强关系都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资本,弱关系对突破式创新的意义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而强关系对突破式创新的意义仍存在争议。利用广东省130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样本数据,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强/弱关系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关系和弱关系均对突破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弱关系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大于强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均对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强关系和突破式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弱关系和突破式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强关系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间不存在调节效应,在弱关系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间存在正向调节效应。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文光
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对于吸收能力与流程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本研究基于来自228个样本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对流程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与开发能力)与流程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被知识产权风险所调节。这一结论既深化了关于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又为企业提升流程创新绩效、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流程创新绩效 知识产权风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王晓云
随着用户帝国和用户赋权时代的来临,吸收用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选择。将用户参与划分为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维度和用户参与的合作伙伴维度,深入阐述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内涵,探讨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以及用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理,揭示了企业吸收能力对用户参与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提出了管理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韦影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问题展开分析,从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引入吸收能力的视角,提出了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吸收能力作用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等三个维度的水平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特征维度的水平通过提高吸收能力进而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其中,认知维度在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发挥效应中承担中介变量的作用。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建议以知识的获取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