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72)
- 2023(3217)
- 2022(2753)
- 2021(2581)
- 2020(2301)
- 2019(5032)
- 2018(4850)
- 2017(8307)
- 2016(5113)
- 2015(5794)
- 2014(5367)
- 2013(5390)
- 2012(5250)
- 2011(4760)
- 2010(4601)
- 2009(4426)
- 2008(4223)
- 2007(3983)
- 2006(3559)
- 2005(3205)
- 学科
- 济(13208)
- 经济(13185)
- 学(10984)
- 业(9205)
- 管理(8818)
- 企(7381)
- 企业(7381)
- 方法(5706)
- 数学(4867)
- 数学方法(4745)
- 农(4001)
- 森(3965)
- 森林(3965)
- 林(3937)
- 中国(3900)
- 壤(3874)
- 土壤(3861)
- 财(3286)
- 水产(3120)
- 生态(3075)
- 及其(3073)
- 业经(2991)
- 动物(2822)
- 农业(2726)
- 制(2688)
- 环境(2672)
- 理论(2644)
- 和(2544)
- 贸(2461)
- 贸易(2459)
- 机构
- 大学(74559)
- 学院(72597)
- 研究(37388)
- 科学(31567)
- 农(29437)
- 中国(25972)
- 所(23712)
- 农业(23451)
- 研究所(22509)
- 业大(22258)
- 济(21229)
- 经济(20669)
- 京(19122)
- 管理(18527)
- 室(16733)
- 省(16248)
- 实验(15984)
- 理学(15465)
- 实验室(15242)
- 院(15228)
- 理学院(15155)
- 中心(14977)
- 农业大学(14812)
- 重点(14458)
- 管理学(14414)
- 管理学院(14324)
- 业(13232)
- 林业(13075)
- 江(12970)
- 研究院(12729)
- 基金
- 项目(57138)
- 家(42007)
- 国家(41770)
- 科学(40744)
- 基金(39507)
- 科学基金(30703)
- 研究(29566)
- 自然(25473)
- 自然科(24755)
- 自然科学(24736)
- 自然科学基金(24311)
- 省(23092)
- 划(21444)
- 基金项目(20276)
- 资助(17702)
- 科技(17465)
- 计划(16820)
- 重点(15083)
- 社会(14290)
- 社会科(13299)
- 社会科学(13291)
- 专项(13273)
- 科研(12855)
- 发(12660)
- 教育(12616)
- 农(11644)
- 创(11077)
- 业(11021)
- 创新(10613)
- 部(10513)
共检索到113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湘淋 沈燕 黄怡 罗彩琳 闫文德 刘洪娜 何功秀 何含杰
【目的】樟树和马尾松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用材林和生态林,通过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阐明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对干季和湿季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1)与干季相比,湿季提高了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降低pH值和全磷含量,同时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水平;2)在干季和湿季时,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为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土壤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且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湿季>干季,真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干季>湿季;3)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和含水率是调控该地区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水率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疣微菌纲和纤线杆菌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酵母纲、银耳纲和粪壳菌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细菌功能在干季和湿季具有相似性,但土壤真菌的功能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湿季提高了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湘淋 沈燕 黄怡 罗彩琳 闫文德 刘洪娜 何功秀 何含杰
【目的】樟树和马尾松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用材林和生态林,通过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阐明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对干季和湿季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1)与干季相比,湿季提高了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降低pH值和全磷含量,同时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水平;2)在干季和湿季时,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为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土壤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且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湿季>干季,真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干季>湿季;3)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和含水率是调控该地区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水率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疣微菌纲和纤线杆菌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酵母纲、银耳纲和粪壳菌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细菌功能在干季和湿季具有相似性,但土壤真菌的功能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湿季提高了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贺同鑫 孙建飞 李艳鹏 俞有志 胡宝清 王清奎
【目的】以期揭示环割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在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中分别布置6个6 m×6 m样方,每个样方至少包含5棵树。杉木和马尾松平均树高分别为16.3和15.3 m,平均胸径分别为18.5和17.2 cm。每种林分随机选择3个样方进行环割,即在树木胸径处去除10 cm宽的树皮和韧皮部,以阻断光合产物的地下碳分配,剩余3个为对照。环割1个月后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环割1个月和1年后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杉木林环割1个月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尚坤 肖文发 曾立雄 雷蕾 黄志霖 王松
【目的】揭示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干扰的响应特征,初步探究响应机制,评估不同干扰方式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对马尾松人工林样地分别采取除灌、轻度干扰(清除少量非马尾松乔木)、重度干扰(清除较大胸径马尾松),以未经处理的样地为对照。对每个样地多点混合采集0~10 cm表层土壤,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取并分析了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响应特征,并结合相似性和系统发育指数初步探究微生物响应机制。【结果】1)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中细菌的优势菌群主要是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真菌的优势菌群是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在门水平上对细菌群落相对丰度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拟杆菌门、β-变形菌门、δ-变形菌门和γ-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干扰方式分别与对照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比较:轻度干扰样地的变形菌门、β-变形菌门、δ-变形菌门和γ-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重度干扰样地的拟杆菌门、δ-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除灌样地在门和纲水平上都无显著变化。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能够明显分开,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整体差异显著(P<0.05);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只有除灌样地土壤的细菌群落无显著差异,而轻度干扰和重度干扰样地有显著差异(P<0.05);除灌、轻度干扰和重度干扰样地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相比,细菌的相似性在轻度干扰和重度干扰时显著降低(P<0.05),真菌的相似性在除灌、轻度干扰和重度干扰均产生显著差异(P<0.05)。4)基于零模型的差异分析表明,只有轻度干扰样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谱系多度和谱系多样性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的干扰措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降低了土壤养分有效性;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下降;改变了土壤微生物谱系多样性,即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含量和生态位多样性,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轻度干扰和重度干扰都显著降低了土壤质量,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因此,不宜进行轻度和重度干扰。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高尚坤
森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群落结构具有强烈交互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健康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敏感指标。而不科学的森林经营会导致森林生产力的降低、养分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本研究选取北亚热带典型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9月份于湖北省秭归县九岭头的典型马尾松人工林场进行典型采伐,设置3种营林措施和对照,每种营林方式设置6个10m×10m的固定样地,共24块固定样地,样地间距50-300 m。3种营林方式具体如下:除灌措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胜男 闫德仁 黄海广 胡小龙 高海燕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进化速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加快,其中,42~56 a林龄最快,其次是8~36 a林龄,流动沙丘的真菌进化速度最慢。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的有益真菌数量也逐渐增多,但形成菌根的真菌逐渐减少。8 a林龄土壤中的独有OTU数目最多,比其他林龄提高1.46~2.54倍。36~49 a林龄土壤中独有OTU数目在67~71之间,而在56 a林龄中为41。【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但是,56 a林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56 a林龄可能成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时间拐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海迪 尹云锋 张鹏 万晓华 马红亮 高人 杨玉盛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输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排放(CO_2)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亚热带人工林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凋落物条件(未添加凋落物和添加凋落物),分别输入3种不同温度(350,550和75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25℃条件下培养364天。利用碱吸收法研究杉木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特征,用磷脂脂肪酸方法(PLFA)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未添加凋落物条件下,输入3种生物质炭后土壤CO_2排放速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而添加凋落物条件下,输入3种生物质炭后土壤CO_2排放速率先上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佘宇晨 陈彩虹 丁思一 汪思龙 常双双
为研究间伐和修枝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间伐和修枝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全碳和(C)和全氮(N)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间伐和修枝使人工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减小(P<0.05);间伐使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C)和全氮(N)含量降低,而修枝则增加土壤全碳(C)和全氮(N)含量,且间伐对土壤全碳(C)和全氮(N)含量的影响较大;间伐对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数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的影响显著(P<0.05),修枝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显著(P<0.0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蔡琼 丁贵杰
由于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人类经营措施的不合理,致使世界范围内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主要造林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落叶松(Larix spp.)、桉树(Eucalyptus spp.)等存在地力衰退现象[1-4],其中田大伦[5]、杨玉盛[6]、叶绍明[7]等分别对杉木、桉树连栽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得出连栽林地土壤理化性质、
关键词:
马尾松 微生物 生化活性 酶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葵仙 叶永昌 莫罗坚 黄倩琳 沈德才 刘颂颂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因子的重要影响。【方法】以东莞大岭山林场4种种间伐强度(CK:0%,M1:30%,M2:70%,M3:100%)的12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7年后林分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冬季和夏季的变化。【结果】(1)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冬季,间伐提高了土壤电导率、铵态氮、速效K、交换性Mg和交换性Na含量,M1显著减低土壤硝态氮,M1和M3林分显著减低土壤交换性Ca;夏季,间伐提高土壤全N、铵态氮、硝态氮和全P,降低土壤交换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英 蒋仲龙 彭健健 王晓晓 仇智灵 张勇 王增
【目的】掌握马尾松林转变为杨梅人工林并经不同经营年限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可为林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浙江省仙居县经营历史为3、9、14、21 a的杨梅人工林和马尾松林人工林(CK)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含量、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图测定土壤碳化学组分、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微生物量碳(MBC)、水浸提法测定水溶性有机碳(WSOC)、Biolog Eco检测法测定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比较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马尾松林改造为杨梅纯林并分别经人工经营3、9、14、21 a,土壤TOC、MBC、WSOC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稳定的变化趋势。与CK相比,经营3 a的杨梅林土壤TOC、MBC、WSOC、MBC/TOC和WSOC/TOC显著提高了26.9%、115.5%、103.6%、66.7%和59.7%(P <0.05)。【结论】马尾松林转变为杨梅人工林初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升高,土壤碳库稳定性显著下降,而后随着杨梅人工林经营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质量趋于稳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华燕 王艳萍 林舜贤 何海斌 李家玉
采用稻/稗共培抑草圈土壤盆栽法研究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与稗草共培下水稻化感潜力、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化感水稻PI312777显著抑制12 cm处稗草的生长,PI312777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高于Lemont,稗草根际土壤的蔗糖酶、脲酶活性降低;PI312777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糖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Lemont,稗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多聚物类、酚酸类、羧酸类的利用率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对稗草的抑制率与水稻根际土壤的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负相关,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多聚物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相关,与稗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相关.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与供体和受体植株根际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密切相关,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微生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雪 谷洁 车升国 高华 秦清军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大田定位试验,于2009年7月15至2009年9月30采用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BIOLOG微平板分析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涉及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和N3(180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低氮(N1)、中氮(N2)和高氮(N3)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零氮(N0)处理,其中N2处理最高。主成分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21、30、40和5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0~2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培养168h时,落叶松人工林地上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的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1.40和0.20~0.69,且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即52a>40a>30a>21a,且上层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高于下层。上层和下层土壤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郁培义 朱凡 王志勇 闫文德 宿少锋 李天平
为探讨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 AN、FF、GenIII和YT 4种微生物平板测定了氮添加不同水平樟树林红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高浓度施氮对樟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厌氧菌的代谢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低浓度施氮抑制其活性。(2)氮添加不同水平处理均促进土壤微生物革兰氏好氧菌的活性,且施氮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3)氮添加不同水平处理均抑制土壤微生物真菌和酵母菌活性。多样性的研究结果也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相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