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87)
2023(3377)
2022(2885)
2021(2573)
2020(2216)
2019(4817)
2018(4733)
2017(8343)
2016(4910)
2015(5560)
2014(5184)
2013(5251)
2012(5075)
2011(4570)
2010(4537)
2009(4072)
2008(4070)
2007(3663)
2006(3342)
2005(3045)
作者
(18778)
(15656)
(15554)
(14639)
(9934)
(7754)
(6889)
(6167)
(6152)
(5545)
(5531)
(5412)
(5349)
(5335)
(5167)
(4944)
(4806)
(4724)
(4700)
(4696)
(4169)
(4118)
(4064)
(3698)
(3622)
(3601)
(3387)
(3352)
(3341)
(3321)
学科
(14628)
经济(14600)
管理(9436)
(8808)
(8558)
(6991)
企业(6991)
方法(6138)
数学(5277)
数学方法(5154)
中国(4657)
(4104)
(3824)
(3312)
(3238)
税收(3070)
(3035)
业经(2981)
农业(2713)
水产(2677)
地方(2651)
(2651)
贸易(2649)
及其(2573)
(2558)
理论(2558)
(2553)
动物(2366)
(2347)
(2325)
机构
大学(71977)
学院(69011)
研究(33920)
科学(26618)
中国(24271)
(22133)
(21892)
经济(21530)
(20517)
管理(19454)
研究所(19253)
(17709)
农业(17593)
业大(17082)
理学(16338)
理学院(16036)
管理学(15374)
管理学院(15289)
中心(14387)
(13707)
(13442)
(13368)
实验(12641)
(12164)
实验室(12049)
北京(11503)
重点(11479)
研究院(11452)
农业大学(11027)
科学院(10368)
基金
项目(52408)
科学(38825)
(38064)
国家(37783)
基金(37380)
研究(29498)
科学基金(28932)
自然(22706)
自然科(22156)
自然科学(22144)
自然科学基金(21763)
(20230)
基金项目(19376)
(18999)
资助(16196)
社会(16054)
社会科(15000)
社会科学(14994)
计划(13797)
科技(13499)
重点(13491)
教育(13319)
科研(11435)
(11343)
专项(11074)
(10514)
(10094)
编号(9875)
创新(9606)
(9350)
期刊
(24270)
经济(24270)
学报(23490)
研究(20174)
科学(19507)
(18546)
大学(16366)
中国(16284)
学学(15819)
农业(12284)
林业(8964)
管理(7896)
教育(7435)
(7365)
业大(7323)
(7131)
农业大学(5167)
(5103)
(4977)
金融(4977)
科技(4763)
技术(4475)
自然(4271)
经济研究(4216)
资源(3987)
财经(3925)
中国农业(3768)
(3645)
科技大(3551)
科技大学(3551)
共检索到109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星  彭俊懿  石江涛  夏重阳  何锐  
【目的】为了探究针叶树幼龄材中应压区、过渡区和对应区木材的性质差异。【方法】取樟子松应力木的幼龄阶段试材(3~9年轮),通过解剖技术和化学分析比较研究了应力木中的管胞特征和微纤丝角,间接量化了木质素相对含量,并总结了幼龄材阶段这些特征在不同年轮及早晚材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年轮的增长,应压区管胞的双壁厚差异较大,而对应区与过渡区较为相似。应压区的管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壁增厚现象,早晚材双壁厚平均分别为6.16和7.54μm;过渡区分别为3.85和6.12μm;对应区为3.69和5.12μm。3个区域早材双壁厚数据均比晚材更离散。随年轮数增加,应压区和过渡区晚材微纤丝角快速减小,对应区晚材微纤丝角先减小后增大。应压区早材和晚材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34.77°和28.88°,微纤丝角平均值均大于过渡区和对应区。光谱分析表明,应压区木质素含量高于其他区域。应压区早晚材木质素结构存在差异较大,早材低于晚材。对应区和过渡区均早材高于晚材。对应区木质素含量随年轮增大相对稳定。【结论】樟子松幼龄材应力木中,应压区与过渡区、对应区的构造特征及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与成熟材的规律相似。另外,在幼龄阶段,应力木在不同生长年份,早晚材也存在差异,说明应力木性质形成与环境因素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秦特夫  黄洛华  周勤  
采用有机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波谱对从杉木幼龄材和成熟材中提取的磨木木质素的化学官能团和化学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幼龄材和成熟材木质素的经验式分别为C9H8 73O2 57(OCH3) 0 84 和C9H9 0 1 O2 2 4 (OCH3) 0 90 ;杉木幼龄材木质素的芳香环结构主要由愈疮木基组成 ,而在成熟材中除愈疮木基外还有紫丁香基基团存在 ;杉木成熟材的木质素中具有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 ;杉木木质素结构中的主要键型为 β -O - 4键、β- 5键、β- β键和 β- 1键 ,且成熟材木质素中各种键型的数量均高于幼龄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程昊天  孔涛  吕刚  王东丽  张莉莉  
[目的]探究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为该地区的樟子松林培育、经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辽西北章古台地区选取6个林龄(10、20、30、40、50和60 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龄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贫瘠,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系对养分的富集与平衡维持作用明显。林龄、根际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主要受到土壤全氮的影响,土壤C:P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土壤N:P受土壤全氮的影响大于全磷。各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氮限制,其中60a过熟林氮限制更为强烈。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氮、磷限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性。[结论]各林龄樟子松生长均受到氮限制,相较于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氮更为缺乏。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差异性,建议对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施用氮肥、引入固氮植物以解除氮限制,并注意根系磷肥的补充。图1表5参2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灵波  刘兆刚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模拟。通过对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模拟模型,并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OpenGL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拟系统,整个系统由形态模型模块、树冠结构模块、生长模型模块、可视化模块、场景控制模块、数据库和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机制与形态特征可视化表达的有机融合,展示了树冠结构模型、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有机融合的思路;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模拟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特征,还能较逼真地实现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明普  梁任重  马履一  尹伟伦  刘忠义  孙玉祥  王金宇  
从多种化学药剂中筛选出以草甘膦75g/亩+尿素120g/亩为大兴安岭西林吉地区樟子松幼林化学抚育的最佳配比.除草效果好,且可增加叶绿素含量.在4年抚育期内每亩可节约开支7.34元.所用各种药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未引起明显药害.建议在该地区进一步试验,并大力推广此项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灵  胡艳波  王千雪  王宏翔  张吉利  王春来  赵中华  
[目的]为了解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指导沙地樟子松的保护与经营。[方法]在红花尔基地区设置2块100 m×100 m的樟子松天然纯林固定样地,利用样地内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分析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分布及二元分布特征分析。[结果](1)樟子松天然林纯林直径分布为单峰或多峰山状分布,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2)樟子松天然纯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林木分布格局类型与林分密度无关;林分中樟子松个体竞争激烈,多数单元中林木呈较密集状态。(3)2块样地中随机分布状态下的林木多数为中等密集或比较密集,不同分布状态下的林木优劣性差异较小;低密度樟子松天然纯林中多数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明辉  闫丽  李海英  王金满  
对不同培育措施的人工林樟子松管胞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的绝大多数管胞形态特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初植密度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间伐强度和坡位对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的影响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可选择1 5m×1 0m、轻度间伐、阳坡、坡下林分进行定向培育,加快树木生长,从而培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用材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国  宋廷茂  李志丹  赵朝中  
本文研究了8种贮藏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Rupr.)Rupr.和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L.var.monglica Litvin)苗木的方法.结果表明:苗木窖贮藏法显然优于露天贮藏法.目前生产中应用的露天假植+盖草帘法严重影响苗木质量,造林成效低.苗木窖中,覆砂、塑料容器袋和纸板箱、钙塑箱贮藏法效果比较好,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有保证,应推广.尤其是钙塑箱和塑料容器袋贮藏苗木,便于运输,减少了从贮藏到造林地的许多环节,造林成效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国  宋廷茂  赵朝中  刘晓娟  
本文详细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5种主要苗木类型的年生长规律,并应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苗木生长时期进行了定量划分,目的是为培育优质壮苗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元玺   吴俊文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和中龄林(25年)针叶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C、N、P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NSC含量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四季变化,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可溶性糖/淀粉值先升后降,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1.41,中龄林为1.85),1月最低(幼龄林为0.93,中龄林为0.88)。(2)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含量8月最低(幼龄林为389.77 g/kg,中龄林为386.10 g/kg),N含量和P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且在8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C/P值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900.25和2 624.83,中龄林为1 143.65和2 200.80),而N/P值在5月最高(幼龄林为3.38,幼龄林为2.46)。(3)云南松2个林龄林木针叶C、N、P含量与NS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与NSC含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NSC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调整其针叶NSC和C、N、P的分配应对四季气候的变化,且2个林龄间分配方式相似。在生长旺盛期(8月),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增加针叶可溶性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来增强云南松针叶的生理活动;但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P含量变化在生长旺盛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立春  刘铭宇  刘银帮  
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业局金沙林场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在树干基部、树干1.3m处以及树高的20%、40%、60%和80%处截取5cm厚的圆盘各1个。在每个圆盘南向通过髓心锯下一个楔形木块,将每个楔形木块沿径向切割成相等的8段,测量其宽度和年轮数,并用排水法测定各样品的基本密度。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落叶松和樟子松木材基本密度的株内变异、株间变异、径向变异、沿树干方向的变异以及年轮组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叶松和樟子松单株树木内木材基本密度存在变异,在树干不同高度处存在显著的株间变异和径向变异。落叶松树干基本密度在纵向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而樟子松呈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丽  郝可欣  梁潇洒  方祥  汤家喜  连昭  赵艳  沈海鸥  
为明确干扰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固沙林凋落物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持水法,选择章古台林龄为37和46 a樟子松为对象,以邻近立地条件一致的围封林地为对照,研究干扰对不同类型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樟子松林下凋落物盖度、厚度与蓄积量在干扰条件下分别为60%~85%, 0.4~1.4 cm和1.8~2.8 t·hm-2,均极显著小于封闭条件(P<0.05);在干扰条件下,不同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从大至小依次为草本类、松针类、其他类,而在封闭条件下表现为草本类、其他类、松针类;不同凋落物的持水过程总体表现为初期大幅增加,其后趋缓,但是其快速持水的早晚各异,且草本类凋落物持水快速期在干扰条件下有所提前。③草本类凋落物的前期吸水速率明显高于松针类和其他类;草本类凋落物吸水速率在干扰条件下高于在封闭条件下;在干扰条件下,松针类凋落物的吸水速率较其他类的低,而在封闭条件下较高。总之,长期的松针收集与放牧干扰,通过影响樟子松林凋落物蓄积量、组成结构及其持水性,限制樟子松人工林的水文功能,亟需制定相应的经营与管理措施。图4表4参29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中华  刘灵  王宏翔  王千雪  胡艳波  张吉利  王春来  惠刚盈  
[目的]了解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枯立木的数量及空间结构特征,探究枯立木形成的原因,为樟子松林的保护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设置2块1 hm2的大样地,用全站仪对样地中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立木进行定位并进行全面调查;对调查样地的基本特征,枯立木的数量特征及径级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表达林分中枯立木微环境的活立木比的概念,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分析方法,对枯立木与其最近4株相邻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块不同密度的樟子松天然纯林下更新幼苗和枯立木数量相差较大,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妍  卢琦  王玉华  敖文明  乔殿学  
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土壤种子库和落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土壤种子库中种源丰富,种子扩散主要受风的影响,长距离传播的沙地樟子松种子对其斑块化边缘的维护以及林-草-沙过渡带天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中,平均种子密度可达614粒.m-2;种子密度随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距母树约3 m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明显的环状峰值区域。该区域中心位于母树北偏东方向,在这个区域内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种子多飞落在距母树树干0~8 m距离内,在东、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盼  刘灵  赵中华  王千雪  胡艳波  王宏翔  惠刚盈  
分析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直径和树高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区樟子松天然林进行抚育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南段的樟子松天然林中设置2块100 m×100 m的不同密度(940和1 149株/hm2)方形固定样地,按整体和分层的方法,对样地的林分直径和树高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块样地林木的最大、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相等;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较分散,高密度林分则分布较集中。2块样地上、下层林木的平均直径均基本相同;低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为正态,下层木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