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8)
2023(12352)
2022(10979)
2021(10286)
2020(8576)
2019(19976)
2018(19919)
2017(38624)
2016(21206)
2015(23714)
2014(23815)
2013(23543)
2012(21624)
2011(19473)
2010(19414)
2009(17968)
2008(17414)
2007(15133)
2006(13298)
2005(11879)
作者
(61671)
(51470)
(50924)
(48418)
(32668)
(24780)
(23068)
(20158)
(19477)
(18349)
(17635)
(17306)
(16287)
(16244)
(15831)
(15610)
(15308)
(15176)
(14665)
(14562)
(12763)
(12678)
(12286)
(11559)
(11411)
(11395)
(11379)
(11301)
(10239)
(10105)
学科
(82925)
经济(82803)
管理(64278)
(58861)
(49506)
企业(49506)
方法(36360)
数学(31273)
数学方法(30922)
(23035)
(22402)
中国(20390)
(20137)
(19040)
业经(18886)
地方(17672)
农业(14883)
(14272)
财务(14204)
财务管理(14175)
环境(14127)
(13669)
贸易(13662)
(13515)
企业财务(13453)
理论(13303)
(13243)
(13156)
技术(12998)
(12469)
机构
大学(301827)
学院(298917)
管理(119705)
(115851)
经济(113199)
理学(103794)
理学院(102560)
研究(101224)
管理学(100851)
管理学院(100303)
中国(74626)
(65415)
科学(64115)
(54907)
(51218)
(49161)
研究所(46731)
业大(46273)
中心(45543)
财经(43715)
(43526)
北京(41229)
(39716)
(39619)
师范(39364)
农业(38547)
(37044)
(35277)
经济学(34205)
财经大学(32546)
基金
项目(208843)
科学(163903)
研究(152153)
基金(151639)
(132843)
国家(131800)
科学基金(112656)
社会(94735)
社会科(89660)
社会科学(89636)
基金项目(81436)
(80545)
自然(74335)
自然科(72515)
自然科学(72501)
自然科学基金(71171)
教育(68943)
(68805)
编号(62434)
资助(61618)
成果(50594)
重点(46856)
(46100)
(44077)
(43268)
课题(42589)
(40606)
创新(40463)
科研(39900)
教育部(39212)
期刊
(127947)
经济(127947)
研究(87794)
中国(58919)
学报(48947)
科学(45810)
(44858)
管理(43421)
(41906)
大学(36560)
学学(34372)
教育(32194)
农业(30896)
技术(24422)
(23942)
金融(23942)
财经(21122)
业经(20591)
经济研究(19138)
(17901)
问题(16745)
图书(16006)
(15365)
资源(15237)
科技(15115)
理论(15001)
(13926)
实践(13809)
(13809)
技术经济(13576)
共检索到435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佳惠  王永军  李团胜  
利用榆林地区1985~2004年近20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大型SPSS统计分析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用不同的两种数量分析方法均可以得出人类活动(人口、经济、工业化和政策因素)是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 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主要转为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突变式"增长与分散布局,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地扩展,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趋势显著;②三亚市外部环境诱导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以成片建设开发模式发展和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驱动着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园地为核心的快速土地利...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刘彦随  任志远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匡文慧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王庆日  
选择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省海盐县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5个因子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明  
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分析这一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榆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操作运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朝林  
利用70 年代、80 年代和90 年代(SPOT)3 个时段北京市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土地利用/ 覆盖研究,分析其变化机制。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主要以轴向扩展、卫星城建设、工厂郊迁、郊区大型中价商城建设、郊外别墅区等为主,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有:①内城更新与改造;②商贸街的重建;③粗放型用地向集约型用地的转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郝慧梅  任志远  薛亮  姜雁飞  
基于遥感数据,运用3S技术及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等指标定量测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榆林市1987、1999和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37.58亿元、173.43亿元和283.69亿元,并存在区域差异。整个研究期间(1987~2002年),南、北六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缩减,林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增加,但北六县以林地增加为最,南六县以草地增加为最,且在1999年后增速加剧。(2)除土地利用变化外,气候波动对榆林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更不容忽视。(3)除榆阳、神木、米脂外,其余空间尺度的各区域在后一阶段(1999~200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高于前一阶段(1987~1999年);在前一阶段,北六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六县强烈;而后一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忠峰  蔡运龙  
基于1981 ̄2001年NOVAA/AVHRR和1998 ̄2004年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榆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进了定量研究,并且利用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植被有了明显改善,其改善状况集中于8、9、10月份;植被覆被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植被覆盖改善的趋势明显,且变化比较平稳;南部增加趋势不明显,有的地方还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傅家仪  臧传富  吴铭婉  
[目的] 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 结果表明:在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 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李宪文,周峰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