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78)
- 2023(4697)
- 2022(4014)
- 2021(3891)
- 2020(3289)
- 2019(7905)
- 2018(7812)
- 2017(14483)
- 2016(8325)
- 2015(9336)
- 2014(9114)
- 2013(8994)
- 2012(8868)
- 2011(8091)
- 2010(8108)
- 2009(7191)
- 2008(7184)
- 2007(6160)
- 2006(5505)
- 2005(4748)
- 学科
- 济(31800)
- 经济(31762)
- 管理(15354)
- 业(15322)
- 地方(11288)
- 农(10832)
- 方法(10787)
- 学(10579)
- 企(10143)
- 企业(10143)
- 数学(9374)
- 数学方法(9199)
- 农业(7781)
- 中国(7024)
- 业经(6318)
- 贸(5811)
- 贸易(5808)
- 环境(5590)
- 地方经济(5569)
- 易(5521)
- 财(5131)
- 和(4995)
- 制(4830)
- 融(4461)
- 金融(4457)
- 理论(4426)
- 关系(4051)
- 资源(4014)
- 生态(3987)
- 发(3822)
- 机构
- 大学(117290)
- 学院(115323)
- 研究(49449)
- 济(40232)
- 经济(39286)
- 管理(36280)
- 科学(35469)
- 中国(34637)
- 理学(31259)
- 理学院(30608)
- 管理学(29670)
- 管理学院(29455)
- 农(28415)
- 所(27764)
- 京(27643)
- 研究所(25961)
- 农业(22567)
- 业大(21843)
- 中心(21525)
- 范(19839)
- 师范(19633)
- 江(18448)
- 院(18066)
- 北京(17433)
- 财(16812)
- 科学院(16609)
- 师范大学(16261)
- 省(15329)
- 州(14704)
- 农业大学(14590)
- 基金
- 项目(83729)
- 科学(63743)
- 基金(59169)
- 研究(56376)
- 家(55291)
- 国家(54882)
- 科学基金(43838)
- 社会(32634)
- 省(32423)
- 基金项目(32346)
- 自然(31203)
- 社会科(30605)
- 社会科学(30592)
- 自然科(30353)
- 自然科学(30339)
- 自然科学基金(29757)
- 划(29123)
- 教育(25240)
- 资助(23642)
- 编号(22386)
- 重点(20214)
- 发(19138)
- 成果(18553)
- 计划(17889)
- 部(17596)
- 科研(16448)
- 创(16426)
- 课题(16315)
- 科技(16282)
- 创新(15542)
共检索到174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正超 朱华忠 李锐 柳小妮
以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对2000年-2008年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的植被NPP进行估算,并验证了模型的精度以及分析了植被NP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ASA模型可以运用于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植被NPP的估算,其模拟精度较高;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植被NPP在2000年-2008年期间,总体为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39gC/(m2·a)。植被NPP的月份变化为4月-7月份为快速增长期,7月份到达峰值,8月-10月份为急骤下降期,11月-次年3月为植被NPP积累停止期,月增长率为9.93gC/(m2·mon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正超 朱华忠 张德罡 柳小妮
以遥感和气象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估算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2000—2008年的植被NPP,并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植被NPP年际上呈现为在波动中上升,月份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空间上,植被NPP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由西南到东北逐渐递增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的NPP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此为:草地与沼泽林>森林>森林与草原>稀树草原>高山植被。其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作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运用于布里亚特共和国植被NPP估算的精度较高。该研究对中国北方植被NPP估算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仲晓春 陈雯 刘涛 郝心宁 李哲敏 孙成明
基于2001~2010年全国气象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反演了全国植被NPP时空格局,并分析了其与年平均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总体上北低南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其中西北沙漠地区的植被NPP值最小,大都在100g C/M~2以下。南方大部分地区植被NPP值在1 000g C/M~2以上,特别是广西、广东及海南等省份更是达到了1 500g C/M~2以上。(2)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倾斜率约为2.82g C/M~2·A,即每年每平方米增加的NPP约为2.82g...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文婕 王双成 刘溢 张晓凡 刘勤 郑天亮 杨晴雯 裴向军 李景吉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 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条带”分布特征。②95.90%植被区域NPP变化斜率大于0,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NPP波动程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低。③和田地区植被NPP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的特征明显;67.51%植被区域NPP受非气候因素驱动;气候因素驱动中,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④和田地区整体呈裸地、灌丛减少,草地、永久性冰雪、耕地和水体增加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NPP以促进作用为主;裸地转变为草地是近二十年来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变化区域植被NPP多呈上升趋势。【结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工程对植被的积极作用是和田地区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孔春芳 岳永财 徐凯
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0~2015年江汉平原植被NPP,并利用线性回归与逐像元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江汉平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6年来江汉平原植被NPP的年总量在25.43~29.76 TgC之间,呈波动增加趋势;(2)江汉平原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特征,形成一系列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符合"丘陵-平原-河流-城市"的衰减趋势;(3)江汉平原NPP与年降水量、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3 7和0.498 5;经显著性检验可知,江汉平原NPP的产量与年降水量相关性较弱,而与年均温则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4)植被NPP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呈正相关的像元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19%和83.41%,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腹部的农耕区域,说明江汉平原农耕区NPP的产量对年降水量与年均温的依赖性较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文龙 张福平 倪海燕 刘焱序 刘宪锋
基于1999-2010年SPOT 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关中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良好,其中秦岭北坡NDVI值最高,城市中心区NDVI值最低,1999-2010年间年均NDVI值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增速为5%/10a;植被覆盖轻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占关中地区总面积的70.39%,基本不变区域占24.77%,表明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温、降水量的响应良好,大部分区域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伟兄 陈素华 乌兰巴特尔 魏玉蓉 杨丽萍
研究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近45 a内蒙古典型草原区55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采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的气候指标和NPP区域估算模型,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04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域内,发生了以生物温度升高和湿润度降低为代表的生物气候明显变化;典型草原区年NPP和春、夏、秋3个季节的NPP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夏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增加量最大的季节;在区域上,年NPP呈现由东北至西南的递减态势,不同区域年NPP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以中部区最为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德永 潘耀忠 姜萍 朱文泉 何浩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8~3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或气候严寒、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地区,因而植被生产力较低;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300~7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10°~35°N低纬度地区以及50°~60°N中高纬度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介于700~2 0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启生 赵丽丽 戴桂林
天然气国际贸易以长期合约为主,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运输成本较高。俄罗斯Yamal LNG(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开建,为东北亚地区天然气进口增加了新的供给渠道。我国已同该项目签约,每年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期限为20年。本文采用油气进口价格模型,利用运输费用经验数据,分别模拟计算了普通LN G船全年通行苏伊士运河航线和Arc7自破冰LNG船综合利用苏伊士运河航线和北冰洋东北航线方案下的运输发生成本。研究表明:东北航线的利用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本研究可为我国天然气运输企业运输价格制定、破冰船投资等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月 樊高峰 张小伟 李正泉 高大伟
基于改进的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了2001—2010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反演了浙江近10 a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自然植被重要物候期(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等),分析了植被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浙江植被覆盖有所减少,整体下降趋势不显著,平均植被生长季为222 d,长度略有延长,其中开始时间提前趋势不显著,而结束时间推迟显著。②植被生长季为3月下旬至11月中旬,植被生长季的开始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生长季结束时间相对集中,其中生长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 刘新月 母艳梅 刘鹏 贾昕
【目的】探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特征和年际波动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 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TIMESAT3.3软件中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SOS)、生长季结束日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分析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1)物候指标的多年均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SOS平均在第(140±15)天(儒略日),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逐渐提前;EOS平均在第(291±6)天,从北向南逐渐推迟;LOS平均在(151±18) d,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长度逐渐延长。(2)物候指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SOS呈现提前趋势(0.58 d/a);EOS呈现推迟趋势(-0.25 d/a);LOS呈现显著延长趋势(0.83 d/a)。物候长期趋势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总体上由西向东逐渐变慢。(3)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SOS、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受同样的气象因子影响。毛乌素沙地S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呈负相关,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季前累计降水呈正相关。【结论】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毛乌素沙地SOS与LOS分别呈现提前和延长的趋势。SOS的提前和EOS的推迟导致LOS呈现延长的趋势,且西部区域LOS延长的速率高于东部区域;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在降水较多的中东部地区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而在降水偏少的西部地区,SOS和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主要受降水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物候 长期趋势 年际波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文彬 蔡体久 琚存勇 姚月锋
基于遥感方法监测植被变化以及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国明等,2006;Marketal.,2001)。尽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高植被区的饱和性使其与一些植被生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
关键词:
NDVI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空间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正超 朱华忠 史华 柳小妮
潜在自然植被(PNV)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和农牧业的生产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利用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六个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数据,模拟中国PNV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CSCS将六个时期中国PNV分别划分为39、37、38、40、40和40类以及10个类组。(2)寒冷干旱型类组主要分布在西北,温暖湿润型和炎热潮湿型则分布在中东部和南方。除冻原和高山草地、冷荒漠、半荒漠和温带森林草地4个类组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均为上升趋势。(3)温带森林草地转变为亚热带森林草地的面积最大,占总变化面积的35.4%。(4)CSCS既未包含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又能模拟长时间序列的PNV演替。(5)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森林类组向纬度和海拔高度更高的北方及青藏高原移动。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PNV概念的界限,揭示了气候变化对PNV演替的作用机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冠 陈涵如 王平 王田野 于静洁 刘昌明 杨林生
本文利用The Global Runoff Data Base(GRDB)和The Arctic Great Rivers Observatory(ArcticGRO)地表径流数据研究了1930年以来的俄罗斯环北极地区六大河流地表径流变化规律,并综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进一步科学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的俄罗斯环北极地区的径流变化规律,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北德维纳河、伯朝拉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和科雷马河年径流量分别以每年1.53 m~3/s、7.27 m~3/s、15.37 m~3/s、19.59 m~3/s、38.41 m~3/s、21.15 m~3/s的速率呈增加趋势。径流的年内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和夏季的洪峰流量降低,冬季径流量增加,径流年内分配趋向更加均匀。②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大部分地区的年径流量影响不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因素共同驱动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北极河流径流变化、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界水资源合作开发,以及制定北极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对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