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1)
2023(7335)
2022(6256)
2021(5670)
2020(4904)
2019(10664)
2018(10441)
2017(19740)
2016(11268)
2015(12327)
2014(12332)
2013(12053)
2012(11252)
2011(10183)
2010(10266)
2009(9654)
2008(9804)
2007(8908)
2006(7891)
2005(7419)
作者
(35907)
(30401)
(29865)
(28747)
(19259)
(14637)
(13611)
(11456)
(11369)
(11092)
(10488)
(10132)
(10067)
(10045)
(9668)
(9343)
(9121)
(8897)
(8891)
(8673)
(7789)
(7715)
(7483)
(7040)
(6826)
(6757)
(6750)
(6692)
(6300)
(6117)
学科
(37465)
经济(37382)
管理(36046)
(32282)
(27759)
企业(27759)
方法(15406)
(14834)
(14509)
数学(13021)
数学方法(12830)
(12173)
(10402)
中国(10235)
(10049)
业经(9479)
(9278)
财务(9253)
财务管理(9226)
企业财务(8824)
体制(8564)
(8545)
银行(8507)
(8110)
(7892)
金融(7888)
技术(7179)
(6524)
贸易(6520)
(6502)
机构
大学(163476)
学院(162147)
(61434)
研究(60532)
经济(59961)
管理(55111)
理学(47010)
理学院(46351)
管理学(45307)
管理学院(45003)
中国(44366)
科学(40517)
(37724)
(34880)
(33708)
(33216)
研究所(30091)
农业(29825)
业大(29340)
中心(26728)
(26438)
财经(25562)
(23139)
(23021)
(21724)
北京(21523)
(20069)
经济学(19347)
财经大学(19090)
(19036)
基金
项目(110599)
科学(85375)
基金(80688)
(73704)
研究(73487)
国家(73157)
科学基金(60815)
社会(46119)
(43897)
社会科(43683)
社会科学(43673)
基金项目(42160)
自然(41834)
自然科(40866)
自然科学(40840)
自然科学基金(40120)
(37229)
教育(34013)
资助(33233)
编号(26922)
重点(26001)
(24279)
(24134)
(23252)
成果(22952)
计划(22818)
(22707)
创新(22042)
科研(21927)
(21118)
期刊
(69942)
经济(69942)
研究(47134)
学报(37530)
中国(36778)
(35061)
科学(29826)
(28933)
大学(27449)
学学(26450)
农业(23007)
管理(22196)
(16343)
金融(16343)
教育(15249)
财经(13742)
技术(12166)
(11905)
(11741)
业大(11085)
经济研究(10790)
(10563)
业经(10236)
农业大学(9303)
问题(8967)
科技(8891)
林业(7635)
财会(7326)
(7264)
会计(6972)
共检索到249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詹家绥  吴娥娇  刘西莉  陈凤平  
单位点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单位点杀菌剂的大量、广泛使用,抗性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为止,有植物病原菌对各大类单位点杀菌剂均具抗性的报道。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了生产中常用的5类单位点杀菌剂,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MBC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作用机理及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论述了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及抗性治理原则。MBCs作用于β-微管蛋白,抗性主要与靶标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有关,突变造成的氨基酸变化多集中于第50、167、198、200和240等5个位置,主要突变位点为第198位,同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霞  陆悦健  王建新  周明国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 (Fusarium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 )、辣椒炭疽病菌 (Col letotrichum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cinerea) 4种病原菌的 9个菌株的 β 微管蛋白基因 ,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 (Neurospora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 ,4种病原真菌 β 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麦孢霉具高度同源性 ;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 β 微管蛋白 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 ,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 (MBC)抗药性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凡  杨迎青  兰波  李湘民  
为明确不同省份芦笋茎枯病菌对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省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抗药水平,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各省份菌株对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省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1.10 mg/L,江西省和福建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0.58 mg/L和0.33 mg/L;福建省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34.53 mg/L,河北省和山东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15.88 mg/L和14.19 mg/L。多菌灵相对代森锰锌更易产生抗药性,其抗药菌株为7个,平均抗性水平为3....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媛  肖婷  褚姝频  刘吉祥  芮东明  姚克兵  杨敬辉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江苏省句容市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和不同种群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发生频率,探索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的遗传变化,为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后白镇、华阳镇和茅山镇等地采集大量葡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单孢纯化的方法获得葡萄炭疽分离株;对供试菌株的CAL(calmodulin)、GAPDH(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TUB2(β-tublin)等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测序并采用MEGA6.06软件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统计各类病原菌的分离率;采用区分计量法对葡萄炭疽分离菌株进行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测定;对供试菌株的TUB2基因进行抗性位点定点扩增,在NCBI上对抗性位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共获得51个葡萄炭疽单孢分离株,主要有C.aenigma、C.viniferum和C.fructicola 3个种,分别为27、16和8株,分离率分别为52.94%、31.37%、15.69%;51株葡萄炭疽分离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43.14%;中抗菌株(MR)的突变类型为F200Y,高抗菌株(HR)的突变类型为E198A;C.aenigma全部为敏感菌株(S),C.fructicola全部为高抗菌株(HR),C.viniferum中分别有2株敏感菌株(S)和14株中抗菌株(MR)。[结论]江苏省句容市葡萄炭疽病菌至少有3个种群,分别是C.aenigma、C.viniferum、C.fructicola;葡萄炭疽病菌种群可能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河  李司政  王悦辰  刘君昂  徐建平  周国英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效文  张孝羲  
烟蚜抗药性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杨效文,张孝羲烟蚜是一种世界性害虫,该虫可在50个科400多种植物上取食,可传播115种植物病毒。由于该虫为害严重,故对其的防治就十分重视,从而造成大量高频率使用化学农药,引起该虫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祝海娟  刘大伟  张艳菊  白玲玲  杨佳乐  
本研究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山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广东省8个省份13个黄瓜主产区的36个黄瓜霜霉病菌株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黄瓜霜霉菌对甲霜灵的EC_(50)值为1.3277~171.5480μg/mL,平均EC_(50)值为64.6782μg/mL;36株菌株中,有3个中抗菌株,占总菌株数的8.3%;33个高抗菌株,占91.7%,为优势群体,无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各地区采集的黄瓜霜霉菌对甲霜灵抗性水平范围28.25~3649.96倍,平均抗性水平为1376.13倍;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检测到1株中抗菌株和辽宁省海城检测到2株中抗菌株外,其余菌株对甲霜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新  周明国  陆悦健  叶钟音  
198 6~ 2 0 0 1年 ,以 10 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 ,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 194 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抗药性菌株 ,湖北未发现抗药性。可控制抗药性群体发展的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 ,戊唑醇、咪鲜胺与多菌灵不具交互抗性 ,对赤霉病抗药和敏感菌株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这两种杀菌剂可阻止对多菌灵抗药病原群体的发展。作者认为戊唑醇和咪鲜胺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多菌灵混配使用 ,对于治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雪燕  何婕  叶翠玉  薛熠  
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 :云南通海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已增至 4 6 .1倍 ,昆明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对敌敌畏 ,各地种群仍有较高的敏感性 ,抗性不明显 ;对氯氰菊酯、灭多威则产生了数百倍的高度抗性。室内生测表明田间抗性小菜蛾对锐劲特、除尽和菜喜高度敏感。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对小菜蛾仍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俊涛  祝木金  于平儒  李玉平  韩建华  邵红军  丁海新  张兴  
 室内以离体方法测试了采自西北地区的187种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r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gulat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等5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以活体方法测定了部分样品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对供试病原菌有80%以上离体抑菌效果或有50%(或60%)以上防效的植物样品98种,其中菊科24种、豆科10种、伞行科7种、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木庚  杨红  徐浩  孙朝晖  杨春龙  钱康南  赵和忠  蒋丰  钱小刚  
综合报道了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醇、烯唑醇、已唑醇及环菌唑 )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烯效唑、多效唑 )光学异构体的制备、构效关系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国  叶钟音  刘经芬  
根据课题组对中国主要作物病害抗药性监测、抗药性分子机理和有关杀菌剂抗性治理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中国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存在田间抗性,并证实禾谷镰刀菌在室内可发生频率为10-6~10-8的多菌灵抗药性变异;苏、沪等地的果、蔬灰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以及北方甜菜褐斑病菌已普遍发生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多菌灵在部分田块失去了防效。南方单、双季稻区已存在抗异稻瘟净的稻瘟病菌群体,其中广西平南抗药菌株占自然群体比例高达91.7%,与克瘟散存在交互抗性和部分菌株对稻瘟灵存在交互抗性。但并未发现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机制研究表明,三唑醇抑制Neurosporacrassa甾醇脱甲基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伟珍  古丽君  段廷玉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自然界中最广泛的植物共生真菌,可以提高宿主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AM真菌能通过改善养分吸收、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提高抗氧化酶类活性、强化渗透调节作用并维持植物内源激素平衡,增加生长素的合成,调节碳氮代谢,刺激胁迫诱导基因表达,增强植物根系及菌丝本身对重金属元素的固持作用等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如干旱、高低温、重金属、盐碱)的抗性;并能通过构建菌丝网络,形成对根部入侵病原真菌的机械屏障,增强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合成与抗病性相关的次生代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东磊  辛文静  杨莹  卢飞  效雪梅  段亚冰  周明国  
[目的]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全球水稻生产。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咪鲜胺在中国被用于防治稻瘟病。本文研究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旨在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稻瘟病菌敏感菌株S-1菌碟接种于含有最低抑制浓度咪鲜胺的PDA平板上,抗药性驯化培养20 d,测定抗药性变异频率及突变体的适合度,包括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以及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生长特征。[结果]驯化培养获得30个抗药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所有突变体均属低抗水平,并且其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咪鲜胺抗药性突变体对氟环唑、戊唑醇和己唑醇表现不完全交互抗性,而对嘧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抗药性突变体进行适合度测定,发现40%的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而60%的抗药性突变体无显著变化;所有抗药性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抗药性突变体对15℃低温或30℃高温更加敏感,线性生长速率显著下降。接种离体大麦叶片,1/3的突变体完全丧失了致病力,其余2/3的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也显著下降。[结论]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抗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志强  刘国镕  严乐恩  张小风  韩秀英  王文桥  高胜国  
试验比较了叶段法、小株法、试管苗法、活动苗圃法测定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药剂的灵敏度的差异,并建立了灵敏度基线,发现了抗药菌株,可供测定小麦白粉菌的抗药性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