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
- 2023(785)
- 2022(675)
- 2021(659)
- 2020(543)
- 2019(1265)
- 2018(1311)
- 2017(2382)
- 2016(1376)
- 2015(1481)
- 2014(1511)
- 2013(1423)
- 2012(1308)
- 2011(1106)
- 2010(1067)
- 2009(863)
- 2008(845)
- 2007(687)
- 2006(662)
- 2005(479)
- 学科
- 济(4412)
- 经济(4410)
- 方法(2791)
- 业(2734)
- 数学(2610)
- 管理(2609)
- 数学方法(2596)
- 企(1845)
- 企业(1845)
- 学(1759)
- 农(1422)
- 物(990)
- 农业(985)
- 环境(938)
- 贸(915)
- 贸易(915)
- 易(888)
- 业经(864)
- 植(790)
- 植物(778)
- 虫(758)
- 中国(749)
- 划(687)
- 和(684)
- 技术(657)
- 地方(637)
- 及其(619)
- 生态(600)
- 财(579)
- 理论(553)
- 机构
- 大学(19200)
- 学院(19146)
- 研究(7237)
- 管理(6942)
- 农(6672)
- 济(6358)
- 理学(6266)
- 经济(6234)
- 理学院(6184)
- 管理学(6028)
- 科学(6002)
- 管理学院(6001)
- 业大(5470)
- 农业(5388)
- 中国(4617)
- 京(4276)
- 所(4153)
- 研究所(3988)
- 农业大学(3813)
- 中心(3035)
- 室(2880)
- 实验(2762)
- 省(2742)
- 江(2734)
- 实验室(2646)
- 院(2637)
- 业(2612)
- 技术(2586)
- 重点(2511)
- 科学院(2510)
共检索到24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兆农 姬志勤 祁志军 师宝君 吴文君
以粘虫为试虫,采用载毒叶碟法,根据不同症状指标研究了苦皮藤素 和 的互作毒力。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与 混用(体积比)比例在3∶1~1∶3时,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毒杀作用具有增效作用,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麻醉作用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研究在症状学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的杀虫剂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互作比值"的概念。
关键词:
植物杀虫剂 苦皮藤素 互作比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欧晓明 余淑英 林雪梅 刘光辉
在室内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几种杀虫剂和增效剂以不同比例混配对粘虫3龄幼虫的毒力及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3种供试药剂单用时对粘虫的毒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辛硫磷>丁硫克百威>双甲脒,其LD50值分别为每虫0.0196,0.0264和1.222μg;丁硫克百威分别与辛硫磷(1∶4)、双甲脒(1∶1)及增效剂PB(1∶1和1∶4)混用,辛硫磷分别与双甲脒(1∶1)和PB(1∶1)混配对粘虫均表现出较高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3.7、158.38、148.00、137.57、231.52、143.16和151.8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都强 张兴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制的热点。对植物源杀虫剂的资源、活性物质、作用机理、剂型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明舒 杨春清
植物源杀虫剂是指用于防治害虫的植物体,它可以是植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是其中含有的某种有效成分或是植物体提取物的化学改良性物质或人工合成的植物有效活性物质。这些天然杀虫剂,有的是一种化合物,有的是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具有杀虫(胃毒、熏蒸、触杀)、拒食、忌避、阻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桂清 姬兰柱 张弘 王晓伟
植物源杀虫剂是当前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中国2000年以来植物源杀虫剂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杀虫植物筛选、杀虫活性成分鉴定、杀虫物质的生物合成(组织培养、发状根培养和利用内生真菌)、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和应用技术等;并就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小艺
由于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化学杀虫剂存在的固有局限性使得人类不得不寻求新型的无公害杀虫剂,其中探索得比较成功的是生物源杀虫剂,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和微生物源杀虫剂等。一、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特点植物源杀虫剂一般具有选择性强,对天敌及人、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兴 王兴林 冯俊涛 赵善欢
在研究、开发和使用新型植物性杀虫剂的过程中,以菜青虫为主,对苦楝、川楝树皮中的呋喃三萜类物质——川楝素,从药效、致毒机理、使用技术以及剂型加工工艺等方面做了10多年的研究。这种植物性杀虫物质可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生理病变。用楝树皮提取物为主要成份加工配制成0.5%楝素杀虫乳油,取名“蔬果净”,已正式投入生产。该剂安全、高效,使用后无毒害残留,尤适于经济作物上防治有害昆虫,是配合“无污染”蔬菜、果品、茶叶、烟草、中草药等作物生产的良好药剂。
关键词:
川楝 苦楝 川楝素 植物性杀虫剂 菜青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向阳 徐筠 陈莉 林祥明 刘巽浩 李孙荣
在大豆田采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测定了 3种大豆苗后除草剂 (虎威、苯达松、精喹禾灵 )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ABS)、渗透剂JFC 5元混用的最佳配比和互作关系。药剂间的互作关系分别采用回归系数t测验法和变量轮换 -方差分析法测定。两种方法对除草剂间的互作关系判别结果一致。其结果表明 ,虎威 +苯达松对苘麻有增效作用 ,虎威 +精喹禾灵对反枝苋有拮抗作用 ,其余为相加作用或独立作用。对除草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互作关系的评价结果 ,两种方法不一致。其原因是在不同剂量范围某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和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回归系数t测验表明的相互作用关系指的是整个试验剂量范围 ,而变量轮换 -方差分析法则能反映特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征敏 吴文君 钮绪燕
采用系统溶剂对苦皮藤鲜假种皮进行了提取 ,并对粗抽提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离。以孢子萌发试验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系统测定了粗抽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初步研究了粗抽提物在活体条件下对植物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苦皮藤鲜假种皮的体积分数 2 5 %乙醇抽提物对植物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在活体条件下 ,体积分数 2 5 %乙醇抽提物对黄瓜霜霉病和小麦白粉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植物源杀菌剂 苦皮藤 杀菌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建昌 张兴
杀虫剂通过在植物体内输导而使其通体带药来控制害虫。药剂进入植物体内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随液流到达作用部位 ,在植物体内呈不均匀分布 ,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性质不同的杀虫剂在不同植物体内传导机理不同 ;传导速度与植物生理状态、气候因子、药剂的理化性质等诸因素有关 ;杀虫剂在植物体内的代谢不同于常规施药方法 ,一般在植物代谢旺盛的部位残留量较大 ;通过该技术控制害虫的大量试验表明 ,植物体内注药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且对环境的污染显著小于常规施药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兰琪 姬志勤 顾爱国 师宝君 吴文君
对杀虫植物苦皮藤植株中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研究。从苦皮藤根中和侧枝中分别分离得到24株和15株内生真菌,其中表皮层10株,韧皮部27株,木质部2株。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杀虫和杀菌活性测定。以生物活性追踪为指导,对杀虫和杀菌成分分别进行了制备薄层分离和柱层析分离。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1B菌株菌丝体的丙酮粗提物对3龄粘虫有毒杀作用,在500μg/mL浓度处理下,24h后的死亡率为85.3%;在500μg/mL浓度处理下,1L,2B和5J3个菌株的发酵液和菌丝体粗提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活性;其菌丝体粗...
关键词:
苦皮藤 内生真菌 活性成分 杀虫植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继红 甘良 蓝星杰 张秋丽 王阳 宗兆锋
【目的】探索杀菌剂和化肥对生防菌防病、促生作用的影响,为综合利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生防菌Sc11、153和Fo47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的皿内拮抗作用及其发酵液的抑菌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棉株的促生作用。【结果】放线菌Sc11和153的发酵液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皿内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分别为67.5%和55.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高于单因素处理,菌株Sc11和菌株Fo47分别与多菌灵溶液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4.99%和57.1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匡石滋 赵鹏 张慧 吴洁芳 王晓容
在(28±1)℃下,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为靶标昆虫,分别测定亚致死剂量的毒死蜱、溴虫腈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nucleopolyhedrovirus,SlNPV)单独及混用后对幼虫多酚氧化酶(PO)、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毒死蜱、溴虫腈、病毒、毒死蜱和病毒的混合悬液、溴虫腈和病毒的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PO活性变化幅度较小;毒死蜱和病毒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远低于清水和病毒处理组;溴虫腈和病毒两者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AchE活性在12 h、2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殿峰 郁明谏 刘百如 王海泽 宁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