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25)
- 2023(8769)
- 2022(7945)
- 2021(7588)
- 2020(6336)
- 2019(14887)
- 2018(14934)
- 2017(28799)
- 2016(15858)
- 2015(17878)
- 2014(17816)
- 2013(17701)
- 2012(16048)
- 2011(14353)
- 2010(14099)
- 2009(12577)
- 2008(12021)
- 2007(10180)
- 2006(8703)
- 2005(7324)
- 学科
- 济(58888)
- 经济(58823)
- 管理(43886)
- 业(41580)
- 企(34926)
- 企业(34926)
- 方法(29715)
- 数学(25674)
- 数学方法(25386)
- 学(15869)
- 农(15471)
- 中国(14132)
- 财(13856)
- 业经(13208)
- 地方(12119)
- 和(10795)
- 理论(10537)
- 农业(10450)
- 贸(10351)
- 贸易(10347)
- 易(10022)
- 环境(9893)
- 技术(9860)
- 务(9238)
- 财务(9180)
- 财务管理(9166)
- 制(9083)
- 企业财务(8674)
- 教育(8673)
- 划(8514)
- 机构
- 大学(221257)
- 学院(219159)
- 管理(90678)
- 济(80240)
- 理学(79633)
- 理学院(78751)
- 经济(78350)
- 管理学(77353)
- 管理学院(76982)
- 研究(72364)
- 中国(51136)
- 科学(48980)
- 京(47432)
- 农(37927)
- 所(36841)
- 业大(36696)
- 财(34519)
- 研究所(34225)
- 中心(32085)
- 江(30277)
- 农业(29960)
- 北京(29924)
- 范(29052)
- 师范(28701)
- 财经(28684)
- 院(26896)
- 经(26155)
- 州(25074)
- 技术(24326)
- 师范大学(23339)
- 基金
- 项目(160409)
- 科学(124462)
- 基金(115045)
- 研究(114864)
- 家(101286)
- 国家(100459)
- 科学基金(85623)
- 社会(69178)
- 社会科(65400)
- 社会科学(65381)
- 省(63043)
- 基金项目(62450)
- 自然(58254)
- 自然科(56826)
- 自然科学(56810)
- 自然科学基金(55767)
- 划(53536)
- 教育(52016)
- 资助(47684)
- 编号(47241)
- 成果(37442)
- 重点(35740)
- 部(34489)
- 发(33674)
- 创(33214)
- 课题(31964)
- 科研(31267)
- 创新(30903)
- 计划(30148)
- 大学(29492)
共检索到301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飞虎 梁雪妮
植物孤雌生殖研究进展江西农业大学刘飞虎,梁雪妮一、孤雌生殖与无融合生殖广义的无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直接从配子体或由孢子体细胞发育为子代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很显然,这包括营养体繁殖和无融合结子──不发生雌、雄配子融合,而由亲代性器官的孢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自力 陈晓鸣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白蜡虫在人为去雄虫条件下孤雌生殖的研究表明:白蜡虫子1代和子2代的生物学特征与正常行两性生殖的白蜡虫自然种群孤雌生殖的基本一致;孤雌生殖的子代怀卵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雌虫怀卵量;孤雌生殖的子代性比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性比基本相同;子1代的雌虫死亡率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子2代的雌虫死亡率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相近;子1代的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与两性生殖的白蜡虫泌蜡相似;子2代的平均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白蜡虫。
关键词:
白蜡虫 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增 宋同明 滕文涛 薛国宾 刘丽娟
本试验通过对北农大高油 (BHO)与 Stock6 F1的自交后代、BC1和 BC2 后代分离群体单株单倍体诱导率的分布趋势分析发现 ,在 3个群体中均以诱导率最低的类型占绝大部分 ,诱导率较高 (相对于 Stock6 )的类型所占比率很小 ,而诱导率突出的类型所占比率更小。在 F1自交后代系统中出现了诱导率大大超出高亲的极端类型 ,而在 BC1和 BC2 的后代系统中未见有诱导率超高的跳跃性分布类型。随着 Stock6回交次数的增加 ,后代中分离出诱导率超亲类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 BHO中可能存在不同于 Stock6的诱导单倍体基因。与 BC1和 BC2 后代相比 ,BHO/ Stock...
关键词:
玉米 孤雌生殖 诱导系 选育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烈健 詹妮 李军
金合欢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我国引入已近百种。自引入以来,种子园经营及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加之林木经营者对本属植物生殖学了解欠缺,迫切需要加深这方面的认识。笔者对半个世纪国外在金合欢属植物生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其生殖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花部生物学特征、雄蕊的发育、开花传粉及繁育体系;同时讨论了种子园座果率及种子产量低下的原因,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生产中提高种子园的管理效率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金合欢属 生殖生物学 进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睿儿 张艳丽 刘苗
植物生殖分配调控着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从而影响种群的更新速度,最终改变群落结构及演替方向。因此,研究植物生殖分配对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方法,系统地梳理了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生殖分配的相关研究理论及影响因素,学者们先后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生活史理论和生物量分配理论提出光合补偿机制、养分循环假说、时间限制假说、r/k策略、资源可用性假说等,以解释自然环境因素、植物自身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等调控植物生殖分配的机制。然而,草地植物对诸多因素(植株形态性状、自然灾害、放牧、刈割、外源养分添加等)的生殖分配响应仍存在争议,且复杂因素(气候变化、生境条件、植物间竞争等)及多因素协作的过程和驱动机制不清晰。基于此,本文建议应从多维度解析草地植物生殖分配策略及驱动机制,以期为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更新及正向演替,提高草地资源利用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耀中 董洪平
在隔离区,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为供试亲本.用炔诺酮、甲地孕酮、乙烯雌酚、马来酰肼(MH)等化学药剂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诱导结实率高于矮败小麦。炔诺酮、甲地孕酮和乙烯雌酚的诱导结实率均超过马来酰肼。小穗剪颖后用药剂处理和药剂处理后穗子套袋均能提高诱导结实率。用药剂处理时间以晚上19时后效果最佳。不同供试亲本对喷药次数的反应存在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青 高述民 李凤兰
植物的雌性不育通常是由雌性器官的发育异常造成的 ,包括胚珠、胚囊、卵细胞的发育异常 .该文在参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该实验室在文冠果雌性不育方面所做的初步研究工作 ,从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及生理生化等方面总结了雌性不育的表现形式 ,从基因特征、生长调节物质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引起雌性不育的可能原因 ,还对克服雌性不育的途径等进行了综述 .提出从寻找与育性相关蛋白入手 ,通过测序合成探针 ,在已建立的cDNA文库中进行差示筛选 ,克隆相关基因 ,并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阐明雌性不育机理
关键词:
雌性不育 不育基因 不育相关蛋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黎亮 李浩川 徐小炜 陈绍江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的诱导是进行单倍体育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择20个杂交种作母本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不同母本基因型间单倍体频率差异显著,其中高频材料的单倍体频率约为低频材料的5倍。以郑单958为母本和CAUHOI-1杂交经多年试验初步表明在海南冬季进行单倍体诱导的效率(3.39%)显著高于北京夏季(1.86%)。杂交诱导果穗不同部位的单倍体频率存在差异,顶部的单倍体频率较高。吐丝后不同时期的单倍体诱导表明,在吐丝早期授粉的诱导效率最高。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母本基因型、诱导地点以及授粉时期均对单倍体诱导有重要影响。选择高频的母本材料,在合适的地点于吐丝早期进行单倍体诱导是单倍体诱导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 双单倍体系 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希近 庞万福 高占旺 车玉莲 屈冬玉 纪颖彪
利用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技术的研究@张希近@庞万福@高占旺@车玉莲¥张家口市坝上农科所@屈冬玉@纪颖彪¥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梁洪斌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利用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技术的研究TechnologicalStudyonDerivat...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晓鑫 慈佳宾 崔学宇 张野 赵超 杨伟光
【目的】分析不同因素处理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变化,以提出高效诱导玉米单倍体的技术措施。【方法】研究不同母本基因型、世代选择、生态环境、授粉时期、果穗部位等5个处理因素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母本基因型间单倍体的诱导效率差异显著,但不同杂交模式与诱导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5大种质类群S1世代为单倍体最佳诱导世代;与长春吉林相比,海南三亚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单倍体的诱导率;早期授粉的单倍体诱导率高于晚期授粉;果穗底部籽粒的单倍体诱导率低于顶部籽粒。【结论】选择高频的母本材料、适宜的诱导世代、在合适的地点于吐丝早期进行单倍体诱导是单倍体诱导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育种 诱导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桃英 王岩
在实验室内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对蒙古裸腹进行了105d的连续孤雌生殖培养。在适宜而稳定的温度、盐度和食物条件下,连续孤雌生殖24个世代后,蒙古裸腹的繁殖能力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实验中,74.1%的蒙古裸腹生殖窝数超过4窝,产幼前发育时间为4.28±0.37d,两次生殖间隔期为2.30±0.41d,前4窝平均每窝生殖量为7.52±1.39个。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连续孤雌生殖24个世代不会对蒙古裸腹繁殖能力产生明显的负影响。
关键词:
蒙古裸腹 孤雌生殖 繁殖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建华 蔡群峰 加那提 许启凤
本实验用DMSO、MH、PEG、6-BA、激动素等10种单一药剂及其各种组合处理对京杂六号玉米诱导孤雌生殖,共处理了1191穗,平均结实率为0.110%;筛选出最好的处理为组合药剂DMSO2%+MH50mg·L-1+PEG500mg·L-1处理抽丝后5d的花丝,其结实率为0.52%;单一药剂以NAA-Na10mg·L-1与DMSO2%的诱导效果最好;组合药剂的诱导效果优于单一药剂的诱导效果;大部分药剂有一最适浓度,浓度过高或过低诱导率有递减的趋势;处理时期以抽丝后5d为最佳;处理花丝的诱导效果好于处理子房的诱导效果。对所诱导的孤雌生殖一代(Pa1)植株观察,初步断定有遗传同质化的自交系产生。
关键词:
玉米 孤雌生殖 化学药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素平 董洪平 周丽艳
在隔离条件下 ,用化学药剂 (成份 :50 0mg·kg-1 对氯苯氧乙酸 +10 0mg·kg-1 激动素 +1 5%二甲基亚砜 )处理矮败小麦子房。取材后做石蜡切片 ,观察子房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 ,化学药剂处理的子房 ,不论横切还是纵切 ,开始时子房膨大 ,胚囊内细胞体积增大 ,随后 ,胚囊内的细胞逐渐解体 ,子房壁逐渐变薄 ,有的最后仅剩一薄层子房壁 ;有的靠近珠心内侧有胚乳细胞出现 ,但未出现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飞飞 孙振元
雌雄异株的性系统在木本植物中普遍存在,关于雌雄差异已有很多研究,且一直是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对木本植物雌雄株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化学防御方面的差异进行综述,以期为雌株、雄株在生产实践中的选择性运用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在形态解剖学方面,多年生植物雄株株型高、叶片和生物量大,逆境条件下细胞器受损较轻,适应不良环境的结构特征明显,其生长优势;而结一次果或生命较短、结多次果的植物则是雌株占生长优势,如叶生物量比及叶面积比大、叶片旱生结构特征明显、生态可塑性大等。在生理学方面,虽然正常条件下一些植物的雌雄株无显著差异,但是逆境条件下差异显著。大多数植物雄株的光合作用、渗透调节作用、保护酶活性...
关键词:
木本植物 雌雄异株 雌雄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光堂 荣廷昭 刘礼超 涂升斌
应用不完全双到杂交配合力分析、Hayman双列杂交遗传分析和因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用化学诱导产生的14个玉米孤雌生殖系(P1组)作母本与5个我室自育优良自交系(P2组)作父本组配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结果。各系各性状的GCA和SCA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单株穗粒重的GCA以孤雌生殖系405最高(25.19%);被测7个性状中,出籽率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穗位高、穗长、单株穗粒重有加性、显性基因效应,百粒重和行粒数2个性状,除探测到了加性、显性基因效应外,还获得有上位性基因效应存在的证据;供试的P1组各系相对与P2组的各系,在各性状上都有较多的显性基因。对70个杂交种采用因子聚类结果表明,不同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