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8)
- 2023(10489)
- 2022(9492)
- 2021(9075)
- 2020(7763)
- 2019(17918)
- 2018(17867)
- 2017(34122)
- 2016(19002)
- 2015(21515)
- 2014(21640)
- 2013(21342)
- 2012(19553)
- 2011(17680)
- 2010(17456)
- 2009(15856)
- 2008(15366)
- 2007(13285)
- 2006(11441)
- 2005(10056)
- 学科
- 济(69187)
- 经济(69080)
- 管理(51601)
- 业(48452)
- 企(40140)
- 企业(40140)
- 方法(32773)
- 数学(28279)
- 数学方法(27912)
- 农(19194)
- 学(19031)
- 中国(17767)
- 财(17114)
- 业经(15300)
- 地方(14360)
- 制(13742)
- 贸(12715)
- 贸易(12710)
- 农业(12643)
- 易(12327)
- 和(12193)
- 理论(12006)
- 环境(11476)
- 技术(11134)
- 务(10672)
- 财务(10607)
- 财务管理(10589)
- 银(10208)
- 银行(10134)
- 企业财务(10039)
- 机构
- 大学(268349)
- 学院(265789)
- 管理(104476)
- 济(97451)
- 经济(95089)
- 研究(92511)
- 理学(90930)
- 理学院(89808)
- 管理学(88090)
- 管理学院(87607)
- 中国(66282)
- 科学(62357)
- 京(58598)
- 农(49481)
- 所(48516)
- 业大(45530)
- 研究所(44844)
- 财(43896)
- 中心(41057)
- 农业(39045)
- 江(37884)
- 北京(37325)
- 范(35814)
- 财经(35470)
- 师范(35446)
- 院(34070)
- 经(32247)
- 州(31109)
- 技术(29436)
- 师范大学(28813)
- 基金
- 项目(190539)
- 科学(146834)
- 基金(135973)
- 研究(134937)
- 家(120956)
- 国家(119970)
- 科学基金(100816)
- 社会(80789)
- 社会科(76189)
- 社会科学(76168)
- 省(74624)
- 基金项目(73213)
- 自然(68738)
- 自然科(67014)
- 自然科学(66997)
- 自然科学基金(65776)
- 划(63983)
- 教育(61081)
- 资助(56218)
- 编号(55210)
- 成果(44679)
- 重点(43175)
- 部(40937)
- 发(40131)
- 创(39138)
- 课题(38287)
- 科研(37117)
- 计划(36714)
- 创新(36542)
- 大学(34793)
共检索到377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璐璐 樊江文 吴绍洪
由于在海拔梯度上各种环境因子表现出连续的梯度性变化,以海拔梯度为平台研究植物叶片性状的适应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可以为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重点分析了植物的叶寿命、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叶片结构性状和气孔导度、叶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δ13C等叶片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探讨了植物叶片性状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便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拔响应 叶片结构性状 叶片功能性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威 刘超 樊艳文 赵娜 叶思阳 尹伟伦 王襄平
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如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和叶缘分裂程度等,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与植物的基本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沿长白山海拔梯度对阔叶木本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气候对叶片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温度的下降,叶片长度、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减小,有利于叶片降低热量损失;而叶缘分裂程度(周长面积比)和叶片长宽比增加,增大了叶片边界层阻力,不仅可以降低植物叶片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并适应低温环境,还可以提高叶片液流速度以加强叶片生理活动。此外,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和方差变异分离分析,探讨了气候条件和物种特性对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对解释力,结果表明:叶片形态性状...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气候因子 叶形态性状 物种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喜龙 土艳丽 文雪梅 朱荣杰 段元文
藏东南是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重要组成单元,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但对该科植物在藏东南地区的物种数量及分布规律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藏东南地区的兰科植物种类及其生活型;并将研究区域按500 m划分为9个海拔梯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了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共发现野生兰科植物89属336种(变种),其中地生兰187种、附生兰136种、菌类寄生兰13种。整体来看,兰科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1 500~3 500 m海拔段,尤其在海拔2 000~2 500 m分布最多。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兰科植物呈"中间高度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其生活型也有同样的趋势。相邻海拔梯度的兰科植物相似性系数较高,随着海拔差距增大,相似性系数也随之降低。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最高(32.8%),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26.2%)和中国特有成分(15.3%)占绝对优势,3者之和占总种数的74.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井学辉 臧润国 丁易 张炜银 张新平 白志强 郭仲军
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北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东沟山区总体上物种种类简单,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沿海拔上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趋势,即中间高度膨胀,且多样性峰值均出现在海拔1600~1800m处;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沿海拔升高,略微有所上升,变化不明显;乔、灌、草总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海拔上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趋势。针阔叶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而使...
关键词:
北坡 海拔梯度 物种多样性 小东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英姿 洪伟 吴承祯 郑关关 范海兰 陈灿 李键
对灵石山米槠林优势种不同叶龄叶绿体色素的差异以及优势种叶绿体色素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少数优势种在某海拔梯度以外,不同叶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一般在中高海拔梯度差异最大,且2年生叶片含量高于1年生叶片;而不同叶龄间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差异性表现复杂,表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不同优势种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在海拔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米槠林优势种中有7种优势种不同叶龄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一般在A5(442m)或A6(53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芳芳 樊后保 吴建平 刘文飞 雷学明 雷学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陶晶 臧润国 余昌元
采用数量化群落分类法分析哈巴雪山植物群落类型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采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方法可将云南哈巴雪山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划分为6个植被亚型;哈巴雪山的植物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格局受"中间地带效应"影响较为明显,而与Rapoport海拔法则不甚相符;物种丰富度总体上符合单峰格局,但在中海拔地段物种丰富度谷、峰值连续出现;α多样性指数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曲线符合单峰格局,β多样性指数基本上也符合单峰分布,但中海拔地段起伏较大;哈巴雪山物种丰富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规律,反映出山地小环境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群落类型间沿海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姗 吴琴 郑艳明 胡启武
在鄱阳湖多宝沙山沿沙化梯度测定了17种常见植物叶片及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含量,以阐明沙山常见植物种与土壤C∶N、C∶P分布特征及对沙化的响应,为沙山植被恢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C∶N、C∶P分布范围为18.5~127.3、169.8~507.1,平均值分别为43.1、341.8;土壤0~10、10~30、30~50cm层C∶N变化范围分别为9.8~46.3、2.4~46.5和3.7~45.0;相应土层C∶P范围分别为19.8~75.9、3.0~90.5和4.7~76.5。(2)植物C∶N、C∶P对沙化的响应模式一致,均表现出在重度沙化区数值最小;土壤C∶N...
关键词:
鄱阳湖沙山 化学计量学 碳氮比 碳磷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璐 苏志尧 陈北光 李镇魁
在石坑崆从海拔300 m到海拔1 900 m的范围内,海拔每升高100 m设置一条水平样带,共计调查了17条样带,样地面积20 400 m2。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方差分析研究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皆表现出在腐殖质层厚度这一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坡度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小的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 HSD多重比较进一步表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5个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针阔混交林和山地阔叶矮林的生态位宽度则存在显著差异(P<0.001);(3)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典范对应分析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康乐 李卫忠 张晓芳
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森林结构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松科树种生物量比重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各海拔梯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或自然干扰,生物量与干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698,P<0.01),其中海拔1100m以下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与相邻地区相比,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偏低,建议经营者制定适当的经营措施,以实现松栎混交林的科学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覃鑫浩 何友均 许娜子
为了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长白山北坡3个海拔高度建立了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的年轮差值年表。通过年表特征及响应函数分析,探讨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海拔分布上限(1 760 m)臭冷杉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年轮宽度指数与上年9月和当年5月的平均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没有显著关系;在中海拔(1 250 m),年轮宽度指数与温度和降水都没有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在海拔分布下限(780 m),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年轮宽度指数与上年9月和10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未来气候变化有利于臭冷杉的径向生长,有利于长白山暗...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分布极限 径向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凯 侯继华 梁冬
为了探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选取7个不同地点(辽宁、内蒙、北京、山西、陕西、青海)天然油松林内的主要植物叶片,选取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n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nc)、叶p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n)、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hc)5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在降水梯度下(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 000 mm),sla可以作为体现地区间油松群落差异的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洁 张凯 肖迪 侯继华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俊 李锦隆 吴雅静 顾洪亮 金宝石
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冬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特征间的关系可为研究林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LI-6800型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测定了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6种优势林下植物(木樨Osmanthus fragrans、木莓Rubus swinhoei、野蔷薇Rosa multiflora、樟Cinnamomum camphora、忍冬Lonicera japonica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冬季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暗呼吸速率(R_d)、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_s)及比叶面积(SLA)特征。结果表明:6种林下植物的P_(max)为0.82~7.10μmol·m~(-2)·s~(-1),R_d为0.40~0.65μmol·m~(-2)·s~(-1),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木莓叶片的ICUE最高为0.94;其次忍冬为0.90;野蔷薇和南天竹分别为0.88和0.84;木樨和樟树幼苗则较低,分别为0.71和0.67;6种林下植物的SLA变化范围为79.56~196.20 cm~2·g~(-1),且SLA与P_(max)、ICUE、T_r、G_s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WUE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R_d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总之,木莓和忍冬的ICUE较高,表明其在冬季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对本地区环境的适应力较强,而木樨和樟树幼苗ICUE较低,表明其适应能力较差。另外,SLA与林下植物P_(max)及ICUE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为预测冬季林下植物光合特征的变化提供重要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汪运祥 吴航湦 何冬梅 苏仪 王子杨 潘龙 廖晓丽 靳少非 郑德祥
[目的]沿着海拔梯度探究郭岩山丝栗栲天然林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中亚热带中低海拔小跨度梯度下丝栗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郭岩山自然保护区海拔500~900 m梯度下丝栗栲天然林分的表层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细菌α多样性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海拔分布格局,而真菌的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与大跨度海拔梯度的研究存在差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群落的3个主要菌门,norank_f_norank_o_subgroup_2、norank_f_xanthobacteraceae是细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门,Russula、Lactifluus是真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属,说明了小跨度的海拔梯度不会显著影响优势微生物菌门和属的变化;优势细菌门及属相对丰度及群落组成与土壤p H值、全磷和碱解氮密切相关,而土壤全磷和速效钾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和优势门及属相对丰度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性质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即使在小跨度海拔梯度上亦是如此。[结论]土壤性质和海拔高度共同影响了郭岩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地理学分布。本研究将为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小跨度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群落组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丝栗栲 土壤微生物 海拔梯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