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6)
2023(5990)
2022(5096)
2021(4984)
2020(4310)
2019(10389)
2018(10619)
2017(20542)
2016(11338)
2015(13092)
2014(12937)
2013(12583)
2012(11233)
2011(9967)
2010(10064)
2009(9186)
2008(8795)
2007(7755)
2006(6767)
2005(5805)
作者
(32526)
(26888)
(26703)
(25576)
(17059)
(13275)
(12193)
(10717)
(10269)
(9678)
(9491)
(9232)
(8740)
(8538)
(8372)
(8213)
(8078)
(7846)
(7800)
(7798)
(6756)
(6680)
(6526)
(6262)
(6036)
(6018)
(5939)
(5872)
(5547)
(5456)
学科
(45931)
经济(45897)
管理(28562)
(27956)
方法(24652)
(23728)
企业(23728)
数学(22186)
数学方法(21576)
(12289)
(10258)
地方(10219)
业经(9319)
中国(9107)
理论(8696)
(8307)
农业(8175)
(7186)
(7102)
技术(6444)
环境(6368)
(6155)
贸易(6149)
(5990)
教学(5989)
(5883)
(5691)
(5375)
财务(5331)
(5322)
机构
学院(153459)
大学(152170)
管理(61421)
(55137)
经济(53707)
理学(52992)
理学院(52397)
管理学(50941)
管理学院(50685)
研究(48530)
中国(37502)
(34045)
科学(33691)
(26899)
业大(26432)
(24676)
(23516)
中心(23467)
(23458)
研究所(22792)
北京(21720)
(20650)
农业(20605)
师范(20486)
(19151)
财经(18912)
(18688)
技术(18083)
(16934)
经济管理(16586)
基金
项目(107850)
科学(83629)
研究(76097)
基金(75641)
(66969)
国家(66448)
科学基金(56869)
社会(44886)
(44518)
社会科(42510)
社会科学(42491)
基金项目(39857)
自然(39411)
自然科(38463)
自然科学(38453)
自然科学基金(37698)
(37080)
教育(35432)
资助(32859)
编号(31752)
成果(24573)
重点(24278)
(22622)
课题(22258)
(22044)
(21777)
计划(21017)
科研(21012)
创新(20400)
大学(19385)
期刊
(59896)
经济(59896)
研究(40501)
中国(29529)
学报(25042)
科学(23782)
(23070)
管理(21590)
大学(19223)
(18528)
学学(18042)
教育(18037)
技术(17116)
农业(15479)
业经(11652)
统计(11539)
(10915)
金融(10915)
(10357)
林业(9577)
决策(9493)
(9140)
资源(9088)
技术经济(8758)
经济研究(8575)
图书(8490)
科技(8417)
问题(8117)
财经(8077)
(7852)
共检索到221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惠刚盈  赵中华  袁士云  
以原始群落或地带性顶极群落为模板,从反映技术先进性的空间利用程度、物种多样性、建群种竞争态势和树种组成以及体现生产可行性的投入与产出等方面提出森林经营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并应用于甘肃省小陇山林区9种不同经营模式。结果表明:天然林采育择伐是最为有效的森林经营模式;在割灌造林模式中带状割灌造林明显优于全面割灌造林;在人工造林中树种选择以华山松为好,日本落叶松最差。本文提出的经营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既能反映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能体现生产上的可行性,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评价经营模式的科学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中华  惠刚盈  
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树种多样性、林分活力和干扰程度5个方面选择树种(组)株数组成、树种(组)断面积组成、径级结构、林木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顶极树种优势度、林层结构、树种多样性指数、树种均匀度指数、林分更新状况、林分蓄积量、林分郁闭度、枯立木状况及采伐强度和次数14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方法,并以甘肃小陇山林区8类典型林分类型为例对该评价方法进行验证。各类林分自然度表现为:未受人为干扰的锐齿栎天然林(0.839)>皆伐后天然恢复锐齿栎天然林(0.752)>择伐后自然恢复锐齿栎林(0.646)>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林(0.546)>带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赵中华  倪建伟  许新桥  
如何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文章采用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经营模式评价方法,对小陇山林区典型森林经营模式的林分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天然林经营模式的林分状态特征优于灌木林带状改造模式,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林经营模式的林分状态较差,其中,日本落叶松经营模式在所有模式中最差。结合当前森林经营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建议小陇山林区将锐齿栎天然林结构优化、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次生林综合培育经营方针相结合,开展森林经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亚洲  孙晓梅  张江涛  杜彦昌  马建伟  
对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年龄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回归分析和模型选优的方法建立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估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单株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3.617、29.846、123.954、177.482 kg,各林龄段干、根、枝、皮、叶各器官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2∶17∶23∶11∶17(幼龄林);50∶20∶15∶10∶5(中龄林);62∶15∶10∶9∶4(近熟林);58∶23∶9∶8∶2(成熟林);树高、胸径与各组分生物量之间、各组分生物量与根和叶生物量之间以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显著;最终确立的单株生物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录林  吕寻  胡勐鸿  沈亚洲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包括1个目标层,3个(生长适应性、抗逆性、观赏性)准则层和11个(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保存率、长势、繁殖能力、病虫害发生率、干梢率、冻伤率、色彩、冠型、花果)指标层的适应性评价体系,对小陇山林区20世纪70―80年代引进的5个树种[日本落叶松、欧洲云杉、花旗松、刚松和黄菠萝(与同属同龄的乡土人工林树种相比较)]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和欧洲云杉的综合指数最高,分别是0.95和0.93,生态适应性为Ⅰ级,黄菠萝的综合指数为0.70,生态适应性为Ⅱ级,花旗松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堂仁  马钦彦  冯仲科  罗旭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林区的碳库大小及碳汇功能,根据1 259块标准地和836株标准木资料,建立了锐齿栎等8种树种的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对小陇山不同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油松、栓皮栎、杨桦、落叶松、华山松、云冷杉、其他硬阔混交林等8类林分生物量依次为:84.047 2、62.442 4、81.774 7、77.436 7、68.998 2、70.069 5、96.486 5、98.723 5 t/hm2;各树种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各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之间相关关系紧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中华  袁士云  惠刚盈  王润喜  周健  
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树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的林分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树种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带状割灌营造的华山松林模式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以及树种多样性等各方面优于其它模式,林分更易形成异龄混交林,是一种较好的改造模式;带状割灌改造较全面割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增加林木个体分布的随机性和混交程度;其它改造模式的林分状态并不完全表现为人工纯林的特征,在今后的经营中,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促使现有林趋向进展演替,实现人工林自然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袁士云  赵中华  惠刚盈  刘文桢  
用样方法,研究了小陇山林区5种典型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密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情况总体良好,小于50 cm高度级幼苗数量相对较少,大于50 cm高度级幼苗的存活率较高;5种改造模式天然更新树种以锐齿栎为主,其中,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3)更新幼苗物种丰富度最高,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模式2)天然更新树种丰富度最小;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模式4和模式5)和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模式1)的更新树种多样性较高,各树种分配均匀,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低;改造树种华山松的天然更新能力较油松日本落叶松强,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更有利于华山松天然更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许彦平  姚晓红  袁佰顺  姚延峰  姚晓琳  
利用气象资料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主要以病虫害的发展趋势为主,森林病虫危害面积的气象预报预测研究并不多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气候对落叶松早落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危害面积的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对林业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具有显著的科技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落叶松早落病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高温干旱不利病害的发生。冬前及冬、春季温暖并相对较为湿润气候有利病菌适期休眠、安全越冬和子囊孢子的产生;春末及夏季降雨适量,无明显的低温连阴雨和高温干燥天气的温暖湿润气候更有利于病菌子囊孢子成熟、飞散和侵染感病。经过对预测预报模型效果的历史回代拟合检验,1992-2007年16年生落叶松早落病实际危害面积与预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胡洁  杜秉贞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在构建生态多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对于其进一步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遥感、生态系统质量等多源数据融合,采用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实施成效。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后,小陇山地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趋势明显好于长江流域。(2)研究区叶面积指数(LAI)和最大植被覆盖度(FC)在2000-2010年期间的多年变化斜率分别为0.022和0.510,生态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其中黄河流域改善程度高于长江流域。(3)2010年研究区固碳量为700.20 t/hm2,相比工程初期的2000年增加了4.69%;工程实施之后的1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呈增长趋势,土壤保持量亦呈增长趋势;就流域而言,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程度均更为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胡洁  杜秉贞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在构建生态多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对于其进一步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遥感、生态系统质量等多源数据融合,采用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实施成效。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后,小陇山地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趋势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晓红  许彦平  袁佰顺  韩兰英  姚晓琳  韩海辉  
【目的】研究环境气象条件与甘肃小陇山林区林业病虫灾害发生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异常度指标分析法,建立森林病害、虫害、病虫害发生面积气象因子评估模型,并用该模型对1992-2007年甘肃小陇山林区年林业病虫灾害发生面积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成功建立了林业病害、虫害、病虫害发生面积气象评估模型,该模型对林业病害评估的准确率为80%~100%,对林业虫害评估的准确率为75%~100%,对林业病虫灾害综合评估的准确率为67%~100%。【结论】所建立模型对林业病虫灾害评估效果较理想,对林业病虫灾害防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堂仁  冯菁  马钦彦  冯仲科  康峰峰  张彦林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碳库大小,根据513块标准地和178株标准木资料分析,建立了锐齿栎的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对其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并应用干烧法对锐齿栎林下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该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估算了锐齿栎林的碳库大小.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林分生物量为84.047 2 t/hm2;锐齿栎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0.465 3,其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0.467 6;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现存碳贮量为39.222 5 t/hm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冯宜明  车克钧  曹秀文  赵栋  谢飞  王杰  
采用甘肃省白龙江林区2010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监测数据,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评价了甘肃省白龙江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结果表明: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303.70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为133.790亿元,保育土壤为91.667亿元,固碳释氧为44.793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为2.627亿元,净化大气环境为15.717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为13.797亿元,森林游憩为1.31亿元。研究结果将为甘肃省森林资源核算和绿色经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义  姚光刚  陈文婧  王小平  查天山  
通过研究白皮松生长规律,探讨其生长指标的模型估算,旨在为白皮松的科学经营管理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参考。在甘肃小陇山白皮松林内设置4个标准地,采集21株解析木获得白皮松林木生长数据,建立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并对其生长进行分析研究。比较4种常用的经验和理论函数,建立白皮松生长的最优模型,胸径的最优生长模型为三次曲线函数:D=-2.469+0.252×T+0.015 4×T2+(-1.38×10(-4))×T3(R2=0.98);树高和材积为幂函数:H=0.122×T(1.251)(R2=0.95)和V=(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