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37)
2023(5714)
2022(4816)
2021(4181)
2020(3193)
2019(7260)
2018(7027)
2017(12745)
2016(7074)
2015(7870)
2014(7973)
2013(7974)
2012(7899)
2011(7396)
2010(7680)
2009(6906)
2008(6784)
2007(6263)
2006(5833)
2005(5602)
作者
(22571)
(18798)
(18769)
(17710)
(12330)
(9034)
(8406)
(7269)
(7261)
(6822)
(6598)
(6383)
(6270)
(6218)
(6040)
(5776)
(5548)
(5480)
(5474)
(5425)
(5027)
(4782)
(4613)
(4425)
(4386)
(4216)
(4212)
(4199)
(3926)
(3830)
学科
(36244)
经济(36211)
(16734)
地方(16178)
管理(15477)
中国(14425)
(11649)
(10945)
企业(10945)
业经(9607)
地方经济(9373)
(8632)
农业(8276)
(7536)
金融(7536)
(7529)
(7266)
银行(7244)
(7184)
方法(6827)
发展(6478)
(6457)
环境(6301)
(5991)
贸易(5981)
(5865)
技术(5777)
(5673)
数学(5409)
数学方法(5354)
机构
学院(104151)
大学(100909)
研究(44154)
(42198)
经济(41191)
管理(33715)
中国(33296)
科学(27737)
理学(27389)
理学院(26913)
管理学(26354)
管理学院(26153)
(23840)
(23490)
研究所(21433)
(21196)
中心(19332)
(18922)
(18533)
(17269)
师范(17023)
农业(16457)
(16178)
北京(15706)
(15608)
(15155)
业大(15105)
财经(13798)
师范大学(13488)
技术(13445)
基金
项目(63294)
科学(48778)
研究(48152)
基金(42050)
(36992)
国家(36555)
科学基金(29955)
社会(29349)
社会科(27709)
社会科学(27705)
(27089)
(22656)
基金项目(21383)
教育(21370)
(21357)
编号(20031)
自然(17649)
资助(17317)
发展(17268)
自然科(17193)
自然科学(17190)
成果(17053)
(16922)
自然科学基金(16834)
课题(15784)
重点(15137)
(13188)
(12935)
(12861)
创新(12333)
期刊
(59064)
经济(59064)
研究(35854)
中国(29809)
(20804)
教育(17478)
学报(17132)
科学(15511)
农业(14604)
管理(14542)
(13407)
金融(13407)
(12951)
大学(12692)
学学(11866)
业经(11704)
技术(9844)
经济研究(9246)
问题(7431)
(7228)
财经(6699)
(5857)
(5719)
商业(5684)
世界(5669)
(5582)
论坛(5582)
图书(5481)
(5431)
科技(5268)
共检索到181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尘艳  唐鹏彦  钟俊生  王晓东  黄洁丽  
本研究基于2014年6—7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3.3~12.7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一个个骨环把脊柱分节,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邓平平  施永海  徐嘉波  严银龙  谢永德  刘永士  张宗锋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渊戈  夏冬  钟俊生  赵盛龙  张宇  
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7.0~33.9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脉弓,髓弓,尾下骨,椎体,腹鳍支鳍骨、尾上骨,背鳍前支鳍骨,肋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左右乌喙软骨在腹面联合。侧尾下骨和第1尾下骨基部产生短暂的软骨质连接(20.1 mm SL)。第1、2尾上骨联合形成棒状尾上骨1+2。第1髓弓与脑颅之间区域具1游离髓弓。脊柱以体前中部位置为起点向前后发育。髓弓、脉弓的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不同。脉弓首先以体中部为中心向前后发育;髓弓随后亦以从体中部向前后发育,12.4 m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进行染色,对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仔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仔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仔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22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洁丽  胡芬  宋小晶  陈渊戈  钟俊生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东  何鸣笛  曾娇  李联飞  钟俊生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采样点。于每月大潮期间使用大型仔稚鱼网进行仔稚鱼采集,共拖网120次,采集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仔稚鱼1 972尾。本研究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观察了有明银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9. 7~34. 2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有明银鱼背鳍、臀鳍、胸鳍、腹鳍的支鳍骨,髓弓、脉弓维持为软骨。匙骨、上匙骨、后颞骨、尾下骨、尾杆骨与尾椎髓体为硬骨。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臀鳍支鳍骨和尾下骨,背鳍支鳍骨,脉弓和髓弓,腹鳍支鳍骨和尾上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髓弓数目为73,脉弓数目为22,尾下骨(包括侧尾下骨)数目为7,臀鳍支鳍骨数目为27,背鳍支鳍骨数目为13。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明银鱼具有其他银鱼类似的骨骼系统骨化程度弱的"幼态持续"现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宗锋  施永海  谢永德  张海明  徐嘉波  陆根海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国强  陈阿琴  吕为群  
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从初孵仔鱼到3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0日龄髓弓的出现和11日龄脉弓的发育为起点;其中,椎体、髓棘、脉棘在20日龄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并伴随着躯椎的弯曲,并且发育和骨化顺序均为从前向后。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胸鳍的发育以3日龄胸鳍的匙骨、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11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35日龄胸鳍下端支鳍骨游离。腰带和腹鳍出现较晚,在18日龄开始发育,但发育较快。背鳍和臀鳍出现在20日龄,23日龄时出现完整背鳍和臀鳍形态,并伴随着鳍棘的发生;背鳍从身体中部出现...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伟卿   宋炜   刘铮   李婷婷   邵逸臻   陈思仪   张艺   杨俊帆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大黄鱼仔、稚鱼(1~30日龄)各发育时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脊索呈管状,于2~5日龄仔鱼有明显分节现象,9日龄仔鱼髓弓开始分化发育,13日龄仔鱼鱼脉弓开始分化发育,脊索分节完全,17日龄仔鱼背肋和腹肋变得清晰,髓棘和脉棘也分别由髓弓和脉弓末梢延长完全形成,18日龄稚鱼脊椎骨开始发生骨化,直至27日龄稚鱼骨化完全。大黄鱼仔、稚鱼奇鳍以尾鳍、臀鳍、背鳍的先后顺序形成。尾鳍在7日龄仔鱼开始发育,第1尾下骨形成,直至13日龄仔鱼开始出现尾下骨愈合现象,尾鳍条出现,15日龄仔鱼尾上骨开始发育,直至19日龄稚鱼尾杆骨、尾上骨和尾下骨均已形成,尾鳍鳍条逐渐清晰,第3、4尾下骨之间间隙将尾鳍分为两个部分,尾鳍形态初步发育完全,27~30日龄稚鱼尾杆骨首先发生开始骨化,其次尾下骨及鳍条开始骨化;14日龄仔鱼时出现8个臀鳍支鳍骨,17日龄仔鱼鳍条长出8条,20日龄稚鱼出现硬棘分化,直至25日龄稚鱼臀鳍发育完全,鳍条和硬棘骨化完全;17日龄仔鱼时体背出现支鳍骨1行,背鳍开始发育,至20日龄稚鱼时,第1背鳍10根硬棘均出现,第二背鳍鳍条基本出现,21~25日龄稚鱼期间,硬棘从前向后逐渐骨化,鳍条发育完全。在大黄鱼仔、稚鱼骨骼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脊骨前凸,椎体融合,脉棘分叉和脉棘冗余等骨骼发育畸形的现象。上述结果为丰富大黄鱼发育生物学理论,为鱼类骨骼异常发育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盛龙  练青平  钟俊生  楼宝  
采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详细地研究了鮸鱼仔鱼各发育阶段摄食功能骨骼的形态发育和骨化特征。在孵化后至4日龄(体长3.0mm)仔鱼,舌弓、鳃弓、悬骨系以软骨形式,而鳃盖骨系、上下颌则以纤维化骨质逐步出现并相继硬骨化,至34日龄(7.8mm)仔鱼,除方骨、后翼骨和中翼骨外,其它骨骼完全硬骨化。研究结果表明:鮸鱼仔鱼摄食器官的骨骼在短时间内硬骨化,为开始主动摄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明仔鱼阶段已具备了摄食能力。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林  周文玉  潘桂平  
观察比较了11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45、50]下,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eidus)胚胎的沉浮情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并测定了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胚胎在海水盐度为30及以上时100%漂浮;盐度为25时,95%漂浮,5%悬浮;盐度为20时95%悬浮,5%沉底;盐度为15时95%沉底,5%悬浮;盐度为10及以下时100%沉底。在水温18~20℃的条件下,棘头梅童鱼胚胎在盐度5~40范围内经28~32 h能孵化出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俊果  宋炜  蒋科技  梁述章  张凤英  谌微  马凌波  
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与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胚胎和仔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油球1个,卵径(1. 182±0. 041)mm,油球直径(0. 458±0. 015) mm;在水温(25. 00±0. 50)℃、盐度23~24条件下,受精卵经20 h 20 min孵化出膜。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出膜7个阶段,共24个发育时期。在水温(26. 00±0. 24)℃、盐度23~24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 536±0. 059) mm,出膜后9 d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以内源性营养耗尽为主要特征; 9~25 d为晚期仔鱼阶段,各鳍条发育齐全,鳞片出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曹晓颖  赵金良  陈晓武  周昊天  郝月月  赵岩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 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 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 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 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钟俊生  楼宝  袁锦丰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珂  岳昊  郑攀龙  马振华  
骨骼畸形可导致鱼类运动困难、摄食能力降低、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因此,畸形鱼苗的出现将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在海水鱼类人工育苗阶段,骨骼畸形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卵形鲳鲹、黄尾鰤、尖吻鲈等经济海水鱼类颌骨、脊柱、尾骨的早期发育时序及特点,比较了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的部位、时间及发生规律。之后针对仔、稚鱼阶段影响骨骼发育的主要因素,从遗传、环境、营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期为寻找降低人工养殖条件下海水鱼类仔、稚鱼的骨骼畸形提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