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45)
- 2023(3850)
- 2022(3163)
- 2021(2943)
- 2020(2480)
- 2019(5443)
- 2018(5381)
- 2017(10096)
- 2016(5775)
- 2015(6036)
- 2014(5995)
- 2013(5891)
- 2012(5313)
- 2011(4968)
- 2010(4923)
- 2009(4448)
- 2008(4490)
- 2007(4048)
- 2006(3447)
- 2005(3100)
- 学科
- 济(20596)
- 经济(20574)
- 管理(16629)
- 业(14458)
- 企(11660)
- 企业(11660)
- 方法(9974)
- 数学(8657)
- 数学方法(8546)
- 环境(7832)
- 学(7490)
- 农(5750)
- 财(5738)
- 生态(5614)
- 中国(4871)
- 划(4722)
- 制(4392)
- 业经(4117)
- 融(3978)
- 金融(3978)
- 务(3960)
- 财务(3955)
- 财务管理(3948)
- 银(3895)
- 地方(3889)
- 银行(3876)
- 企业财务(3862)
- 和(3814)
- 农业(3761)
- 行(3722)
- 机构
- 学院(81716)
- 大学(81582)
- 研究(31574)
- 济(30507)
- 经济(29827)
- 管理(28120)
- 理学(24668)
- 理学院(24304)
- 管理学(23706)
- 管理学院(23563)
- 科学(22541)
- 中国(22306)
- 农(20130)
- 所(17476)
- 京(17343)
- 研究所(16355)
- 农业(16159)
- 业大(16052)
- 财(14188)
- 中心(13861)
- 江(11893)
- 财经(11670)
- 院(11318)
- 经(10691)
- 省(10679)
- 北京(10668)
- 科学院(10503)
- 范(10429)
- 农业大学(10403)
- 师范(10261)
- 基金
- 项目(60413)
- 科学(47115)
- 基金(44762)
- 家(41804)
- 国家(41519)
- 研究(38839)
- 科学基金(34298)
- 社会(24868)
- 自然(24006)
- 基金项目(23813)
- 省(23686)
- 社会科(23621)
- 社会科学(23613)
- 自然科(23380)
- 自然科学(23370)
- 自然科学基金(22968)
- 划(20665)
- 资助(18405)
- 教育(17164)
- 重点(14476)
- 编号(13291)
- 计划(13119)
- 部(12896)
- 发(12882)
- 创(12308)
- 科研(11988)
- 科技(11844)
- 创新(11615)
- 性(11262)
- 国家社会(10882)
共检索到114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向东 张孝羲 赵娜珊 杨效文 陈晓峰 张广学
测定了不同温度、棉花不同生育期及棉株不同部位上棉蚜的体型大小 ,结果表明 ,在 2 0~ 32℃下随温度的升高 ,棉蚜个体变小 ,且高温胁迫促使棉蚜往下部老叶转移 ;棉花顶芽下 1~ 2叶片上蚜体显著大于其它叶位 ;1999年江苏南京在棉花苗、蕾和铃期 ,棉蚜体型大小无显著差异 ,但到吐絮期后则显著变小。温度与棉蚜累积产仔量间的二次函数模拟结果表明 ,棉花不同生育期 ,棉蚜的最大累积产仔量和最适产仔温度存在差异。不同温度下棉蚜日最大产仔量表现为苗、铃期小于花、蕾期 ;但高于 2 8℃后差异缩小 ,并且高温使棉蚜的死亡高峰日提前。
关键词:
棉蚜 生态适应 棉花生育期 温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艾尼江 朱新霞 管荣展 赵建军 张天真
【目的】品种早熟性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对早熟陆地棉亲本及其组合进行有利、不利位点基因型分析,为早熟陆地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源不同的6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采用半双列杂交配制组合,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估计亲本遗传组分及杂种F1熟性性状的有利及不利主位点组。【结果】在以611波、金字棉为遗传背景的早熟亲本新陆早8、10号中,生育期主位点组基因型主要表现为++,明显缩短各生育阶段的天数;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值依次为生育期>花铃期>苗期>蕾期。在中熟亲本荆8891中,++及——主位点组基因型的加性效应同等重要。晚熟亲本宁早1号、苏棉12和TM-1几乎所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砚文 李朝晖
运用适应性预期模型和协整检验技术对中美两国棉花生产者供给反应函数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中国棉花生产者的决策行为主要受价格和成本的影响,而美国棉花生产者却呈现出反市场化的逆向行为。
关键词:
中美棉花 供给行为 适应性预期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宝燕 马兴旺 杨涛 姚青青 薛向荣 王斌 牛新湘
【目的】研究高产滴灌棉花观测样本数对SPAD诊断棉花氮素营养准确性的影响,为SPAD法指导棉花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膜下滴灌方式,在390 kg.hm-2施氮量下,设计5个氮肥运筹方案,监测棉花全生育期5个氮肥运筹方案下随机观测的60个SPAD值样本数,测定产量后分析高产施氮水平下不同样本数与标准偏差的变化关系。【结果】高产棉花各生育时期SPAD值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偏差差异不大,但是存有明显不同;棉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铃期、盛铃期、吐絮初期的SPAD值样本数(y)与标准偏差(x)的乘幂函数关系分别为:y=5632.2x-4.893(R2=0.7968),y=26456x-6.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孔明 刘孝纯 刘芹轩
通过对麦棉套作移栽、春棉直播和夏播棉三类棉田棉株生长的观测,利用生理时间建立了中等水肥条件下棉株的株高、果枝、现蕾、开花、吐絮、脱落等参数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系统可根据有效积温预测不同种植方式下棉株的生育动态,有助于指导棉花栽培和害虫治理。
关键词:
棉花,生育模型,生理时间,种植方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召军 王荫长
利用江苏宜兴、山东阳谷和河北冀县等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蚜,通过与毛细管点滴法的比较测定,建立了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的棉蚜抗药性药膜生测法.并利用宜兴敏感性棉蚜,初步建立了甲胺磷、氧化乐果、久效磷、磷胺、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等7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
关键词:
棉蚜 抗药性 生物测定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彩华 赵惠燕 吴月宁 提力克
为了探明温度胁迫对不同体色型棉蚜存活状况的影响及其与体内总蛋白含量的关系,对室内饲养的两种体色型棉蚜进行变温(10,15,25和30℃)应激处理,研究温度胁迫对棉蚜存活及其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色型和绿色型棉蚜仅在处理时间为1 d时可见死亡现象,在10℃1 d和30℃1 d时存活率最低,分别为83.33%和51.11%。将活蚜放入各自的对照温度下恢复15 h后,同一胁迫温度下,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棉蚜的存活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以后慢慢上升,两种体色型棉蚜分别在15℃1 d和10℃1 d时存活率最高,达到98.72%和97.48%;且高温有利于黄色型棉蚜生存,低温有利于绿色型棉蚜生存。同一...
关键词:
棉蚜 温度胁迫 存活率 总蛋白含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珍 牛建龙 王煜 唐晓璇 吴凡 柳维扬 蒋学玮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育期气候资源动态变化规律,选取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育期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Mann-Kendall非参数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显著性分析方法,对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育期气候资源动态变化及其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全生育期降水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分别变化6.377 mm/10 a和1.583%/10 a,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均呈不显著减小趋势,主要表现在同期棉花播种-出苗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最低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出苗-现蕾期气温日较差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积温和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现蕾-开花期最高气温和降水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积温、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气温呈显著降低趋势;开花-吐絮期降水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较差呈极显著减小趋势,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吐絮-停止生长期最高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时段各气候要素变化均不明显。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出苗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分别在2014、1998、2012、1997和1998、2005年出现突变,出苗-现蕾期日照时数在2008年出现突变,现蕾-开花期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积温分别在2001、2001、2007和2003、2010年出现突变,开花-吐絮期、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各气候要素均未发生显著突变。棉农应结合垦区棉花生育期气候资源量值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适时调整田间管理措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晓牧 龚豪 刘小侠 李建成 张青文 马永安 陈冬梅 焦宏业
2004-2005年在冀南棉区研究了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小麦收获期共设3个水平,分别是6月5日、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结果表明:2004年3个时期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天敌和棉蚜的比值)无显著影响(t>0.05);2005年6月5日收获小麦,显著增加了棉田的益害比(t0.05)。说明在麦套棉田中,麦田天敌到棉田的有效转移受麦蚜-天敌-棉蚜三者发生高峰期的影响,不同年份天敌的转移情况有所不同。麦蚜发生高峰期早则小麦天敌向棉田转移早,并能有效控制苗期蚜虫的危害,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对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召军 王荫长 尤子平
利用室内筛选的抗性和敏感性棉蚜品系,以及野外抗性群体,研究了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理。抗性程度不同的棉蚜,其抗性机理不同。中等水平抗性棉蚜,主要是由于体内解毒能力的加强,其抗性可以通过增效剂抑制解毒酶而完全克服。高水平抗性棉蚜,主要是由于体内靶标敏感性的降低,增效剂不能克服其抗性,高抗蚜体内解毒酶和体壁穿透作用与敏感性蚜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抗性水平的害虫,要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棉蚜,拟除虫菊酯,抗药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炬红 郭建英 万方浩 夏敬源
棉蚜是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上的非目标害虫,也是Bt棉上危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用酶标仪在室内测定了取食Bt棉GK12不同世代棉蚜中肠消化酶系的活力和比活力,包括蛋白酶、蔗糖酶、海藻糖酶和淀粉酶,并与取食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的棉蚜比较,以研究Bt棉对棉蚜中肠消化酶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发现,取食Bt棉1代、2代、3代和60代以上的棉蚜,与取食常规棉棉蚜的这4种消化酶的活力和比活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Bt棉上取食不同世代棉蚜的消化酶活力也无显著差异。表明无论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应来看,Bt棉对棉蚜的中肠消化酶系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棉 棉蚜 消化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向东 翟保平 张孝羲 崔金杰
对棉蚜在转Bt基因棉、双价棉及常规棉上的生命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双价棉上棉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转Bt基因棉及常规棉 ,表现出明显的抗蚜性。分析棉蚜在不同类型棉株上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 ,结果表明 ,转Bt棉和双价棉上的棉蚜取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转Bt棉上的棉蚜寻食和口针在叶肉细胞外的运动时间均短于双价棉上的 ,而口针在韧皮部筛管内分泌唾液和吸取植株养分的时间却显著长于双价棉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两种转基因棉抗蚜性的差异。
关键词:
转基因棉 棉蚜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香墨 李根源 汪若海 赵清林
用扫描电镜对11个具有不同抗棉蚜性的陆地棉品种(系)进行了茸毛性状与抗棉蚜性关系的研究,并利用六群体世代进行了叶主脉复毛密度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茎尖和叶背茸毛密度的分布特点是茎尖>叶主脉>叶侧脉,叶背茸毛着生于维管束表皮上,复毛多于单毛,棉株幼嫩部位比老龄部位茸毛密度大。叶主脉茸毛密度与伏期蚜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棉蚜产生机械阻碍作用的主要是复毛,茸毛匍匐或半匍匐状态对抗棉蚜性有利。叶主脉复毛密度遗传适合于加性—显性模型。
关键词:
陆地棉 茸毛 抗棉蚜性 遗传模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