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58)
2023(3849)
2022(3115)
2021(3136)
2020(2745)
2019(6568)
2018(6778)
2017(12950)
2016(7241)
2015(8222)
2014(8304)
2013(7962)
2012(7073)
2011(6478)
2010(6714)
2009(6088)
2008(5823)
2007(5064)
2006(4385)
2005(3813)
作者
(23560)
(19621)
(19532)
(18410)
(12306)
(9621)
(8646)
(7803)
(7325)
(7053)
(6694)
(6679)
(6332)
(6306)
(6151)
(6070)
(5983)
(5934)
(5723)
(5519)
(5163)
(5016)
(4811)
(4547)
(4384)
(4379)
(4373)
(4340)
(4071)
(3976)
学科
(27690)
经济(27673)
方法(16955)
管理(16715)
(16024)
数学(15779)
数学方法(15294)
(13524)
企业(13524)
(8050)
(6542)
中国(5844)
理论(5612)
业经(4945)
(4564)
贸易(4561)
(4465)
(4446)
农业(4101)
教学(4037)
(3971)
技术(3965)
(3818)
土壤(3805)
(3752)
地方(3662)
环境(3591)
(3329)
(3159)
(3136)
机构
学院(102715)
大学(101006)
管理(36826)
研究(36582)
(34821)
经济(33982)
理学(32272)
理学院(31863)
管理学(30715)
管理学院(30572)
科学(27581)
中国(26253)
(24728)
(22621)
(20980)
业大(20950)
农业(20017)
研究所(19744)
中心(15807)
(14926)
北京(14300)
(14196)
技术(13594)
农业大学(13143)
(13065)
(12865)
科学院(12764)
师范(12657)
(12569)
(12549)
基金
项目(74627)
科学(56670)
基金(52621)
(49772)
国家(49475)
研究(46679)
科学基金(40409)
自然(30392)
(30217)
自然科(29717)
自然科学(29710)
自然科学基金(29109)
基金项目(27304)
(26700)
社会(26349)
社会科(24956)
社会科学(24946)
资助(23352)
教育(22547)
编号(18557)
重点(18125)
计划(17381)
科技(16256)
(15600)
(15406)
(15091)
科研(14948)
创新(14523)
成果(13880)
课题(13647)
期刊
(34445)
经济(34445)
学报(24126)
研究(23908)
(22285)
科学(19735)
中国(19498)
大学(16613)
学学(16044)
农业(15343)
管理(13845)
教育(11248)
(10538)
技术(10289)
(9531)
业大(7336)
统计(7099)
(6431)
资源(6276)
(6218)
金融(6218)
科技(6059)
林业(6051)
经济研究(5941)
(5887)
业经(5875)
决策(5850)
农业大学(5741)
财经(5343)
技术经济(5058)
共检索到141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清曼  王化岑  赵华  钱发军  董玉枝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花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花生在合理的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棉花能充分利用花生固定的氮,花生能利用棉花活化的土壤磷;棉花-花生间作,要注意钾素的补充。间作距离小,这两种作物一方面发生养分竞争,更主要的是地上部竞争,影响经济产量。间作距离过大与单作相类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海杰  杨国锋  孙娟  李长忠  刘洪庆  李海梅  
为了探究出适合山东地区苜蓿的最优生态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土地,在苜蓿轮作小麦地、苜蓿复种冬牧70黑麦地与苜蓿连作地3种种植模式下,采用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水分、容重、总孔隙度、p 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及全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3种模式下土壤表层结构的变化及养分的消耗和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轮作模式与苜蓿连作和复种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0~30 cm土壤平均总孔隙度增加7.716%;可以降低土壤酸碱度,除5月份20~30 cm土层高于AA处理0.805,6月份10~20,20~30,0~30 cm土层高于AR处理1.413,0.673,0.569外,其余时间整体略低于其他处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郗金标  邢尚军  宋玉民  张建锋  张建国  董振成  
研究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5年生白刺林和新淤地上18年生不同类型林分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刺造林后显著地促进了土壤脱盐,明显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新淤地上植树造林能有效抑制土壤返盐,培肥地力;不同类型林分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果没有差异,杨树、刺槐行间混交林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莫晶  闫文德  刘曙光  吴小红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艳  王瑄  邱野  徐璐  刘宇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子凡  苏必孟  黄洁  魏云霞  张婷婷  
设置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1行木薯间作2行花生(M_1H_2)、2行木薯间作3行花生(M_2H_3)、2行木薯间作4行花生(M_2H_4)),以木薯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作物对N、P、K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种间作模式在作物产量、磷钾吸收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间作优势,M_1H_2和M_2H_4模式在产值上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_2H_4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和产值当量比显著大于M_1H_2和M_2H_3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系统氮吸收当量比、木薯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木薯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2)与木薯单作相比,3种间作模式木薯在产量、产值、磷钾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优势,木薯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系统氮吸收当量比、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与花生单作相比,M_1H_2和M_2H_3模式花生在产量、产值上劣势显著,M_1H_2模式花生在磷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具有显著的劣势,M_2H_3模式花生在氮磷吸收上具有显著优势;花生产量当量比与花生氮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推荐选用产量和产值优势最佳的M_2H_4木薯花生间作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亚利  王立国  周治国  陈兵林  王瑛  张立桢  卞海云  张思平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柳青  田长彦  胡明芳  
通过野外采样、盆栽试验及ICP化学分析,研究棉花在土壤锌、锰胁迫条件下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高或较低浓度锌、锰,限制了棉花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土壤锌、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棉花根系对氮、磷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对氮、磷养分的积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云南  梁名志  夏丽飞  王丽  蔡丽  杨盛美  陈玫  
为了探明林茶间作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同间作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沉香的茶园土壤,N、P、K含量略低于单作茶园,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7%;间作野花椒的茶园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2.7%、22.9%、17.4%、7.2%;间作香樟树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8%、8.4%。说明,进行林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樊文霞  王明贵  陈国栋  李田甜  林峰  翟云龙  吴全忠  万素梅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红枣(Ziziphus jujuba)||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JA)、苜蓿单作(SA)、红枣单作(SJ) 3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条件下,土壤pH总体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碱解氮含量表现为SA> JA> SJ;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JA> SJ>SA;土壤微生物数量在JA模式下最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土壤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在7月21日达到峰值,土壤细菌数量在6月19日达到峰值;从产量来看,间作处理产量较单作处理高73%。研究结果表明:枣苜间作模式可以显著(P <0.05)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昂  钟壹鸣  鱼欢  吉训志  宗迎  贺书珍  秦晓威  
【目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是表征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热区农田土壤健康的影响,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槟榔单作(DB)、香露兜单作(DX)和槟榔间作香露兜(JZ)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等指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结果】槟榔间作香露兜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却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指数。槟榔间作香露兜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所有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群落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多度分别为22.59%、19.60%、16.66%和16.11%。尽管间作模式不改变细菌群落多度,却相比于槟榔单作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细菌多度75.09%,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细菌多度75.42%。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主要受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pH的影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是驱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演替的主要因子。【结论】间作模式通过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等养分含量以及提高土壤pH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并通过降低土壤养分水平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物种多度,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物种多度,进而显著改变土壤区系结构。槟榔林间作香露兜能够显著改善槟榔单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助于槟榔仅土壤健康保育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强   郭月峰   祁伟   卜繁靖   刘科  
为探讨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17年生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平茬(0、10、20 cm)和未平茬(CK)处理下柠条人工林细根构型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及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含量最高;不同平茬模式下细根均为典型的鱼尾形分支结构,且10 cm平茬模式有效改善了根系分支结构,增强了次级分支生长;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总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干物质含量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最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平茬10 cm(0.58)>平茬0 cm(0.46)>平茬20 cm(0.44)>未平茬(0.42)。以上结果表明,10 cm平茬模式对柠条更新复壮效果最好,有利于促进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春梅   王文斌   薛欣欣   张永发   任常琦   罗雪华   吴晓霜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橡胶林下间作模式优化和间作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Biolog-Eco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特征,分析不同间作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在培养216 h时达到稳定,不同处理的平均吸光值AWCD大小依次为橡胶/王草间作>橡胶/咖啡间作>橡胶/益智间作>纯林胶园。间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还增强了碳源代谢活性,橡胶/王草间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酚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的代谢能力较强,橡胶/咖啡间作土壤微生物对胺类的代谢能力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胶园与纯林胶园之间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差异显著,橡胶/王草与橡胶/咖啡、橡胶/益智间作之间差异显著,橡胶/咖啡与橡胶/益智间作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提高了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各处理之间AWCD值和McIntosh指数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是影响胶园土壤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因子。【结论】橡胶林下间作王草、益智和咖啡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碳源利用,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  宁晨  林先滢  唐盼婷  谭智铭  蒋茂平  刘四黑  李建安  
【目的】油茶与豆科、禾本科牧草间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也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探讨不同牧草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特征,将有助于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增加我国油茶林地综合效益。【方法】以油茶×鸭茅草Dactylis glomerata、油茶×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油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茶×鸭茅草+白三叶草(D.glo+T.rep)、油茶×鸭茅草+紫花苜蓿(D.glo+M.sat)5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高通量16SrRNA基因Illumina测序分析油茶间作林土壤真菌群落,以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厘清其驱动因素。【结果】与单种间作相比,混种间作增加了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土壤总钾K和土壤镁Mg含量以单作鸭茅最高,CK其次,而在2种混作中含量最低。对于速效养分而言,牧草混种间作普遍降低了其含量。硝态氮NO_3在CK中含量最高,铵态氮NH_4以紫花苜蓿M.sat中含量最高。对于微量元素而言,Zn、Fe、Mn的含量呈现CK>单作>混作的现象。而通过种植牧草,普遍降低了土壤中As的含量。经测序数据显示5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共同拥有的真菌物种OTU有586个,其中间作和混间作中共有120个OTU,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是真菌中的优势门,间作后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通过RDA分析,发现真菌群落中决定优势属(相对丰度> 1%)的最重要的土壤性质是pH值、TN、NH_4、PO_4。【结论】多草种间作提高了土壤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真菌多样性,尤其以豆禾混种间作处理最为明显。因此,油茶林间作对提高油茶幼林成活率,有利于改善林地土壤理性性质,促进油茶生长,在增加林地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海岩  孙晓丽  柳新伟  徐双  崔德杰  
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优化施肥对东营滨海盐渍土棉花生长及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设不施肥、农民传统施肥、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对比,优化施肥及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有效提高了棉花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施肥改变了土壤盐基离子组成,农民传统施肥、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Na+及Cl-所占比分别减少2.29%,3.45%,6.15%,K+、Ca2+、Mg2+、SO_2-4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其中脲酶、碱性磷酸酶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