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1)
- 2023(6416)
- 2022(5357)
- 2021(4961)
- 2020(4049)
- 2019(8739)
- 2018(8493)
- 2017(15285)
- 2016(8602)
- 2015(9073)
- 2014(8852)
- 2013(8456)
- 2012(7704)
- 2011(6850)
- 2010(6917)
- 2009(6031)
- 2008(6004)
- 2007(5199)
- 2006(4324)
- 2005(3639)
- 学科
- 济(29019)
- 经济(28986)
- 管理(23279)
- 业(23126)
- 企(17600)
- 企业(17600)
- 方法(15046)
- 数学(13630)
- 数学方法(13405)
- 农(9274)
- 财(8527)
- 学(8462)
- 贸(7403)
- 贸易(7403)
- 易(7221)
- 中国(7063)
- 农业(6633)
- 业经(6577)
- 务(5682)
- 财务(5664)
- 财务管理(5657)
- 技术(5513)
- 企业财务(5332)
- 制(5124)
- 环境(5033)
- 银(4816)
- 银行(4759)
- 行(4404)
- 划(4371)
- 融(4285)
- 机构
- 学院(122299)
- 大学(122007)
- 研究(45128)
- 济(44415)
- 经济(43583)
- 管理(43407)
- 理学(38736)
- 理学院(38224)
- 管理学(37151)
- 管理学院(36956)
- 农(36837)
- 科学(33982)
- 中国(31972)
- 农业(29956)
- 业大(29073)
- 京(26273)
- 所(25781)
- 研究所(24289)
- 农业大学(20118)
- 中心(19947)
- 财(18352)
- 江(17567)
- 省(16900)
- 院(16327)
- 室(16203)
- 北京(15907)
- 业(15892)
- 科学院(15483)
- 实验(15383)
- 财经(15306)
- 基金
- 项目(92645)
- 科学(70031)
- 基金(67259)
- 家(64604)
- 国家(64083)
- 研究(55592)
- 科学基金(52110)
- 自然(38188)
- 自然科(37345)
- 自然科学(37327)
- 省(37259)
- 自然科学基金(36687)
- 基金项目(35993)
- 社会(34656)
- 社会科(32938)
- 社会科学(32928)
- 划(32279)
- 资助(27113)
- 教育(24924)
- 计划(22025)
- 重点(21524)
- 科技(20555)
- 创(19471)
- 编号(19364)
- 发(19188)
- 科研(19136)
- 部(18988)
- 业(18444)
- 创新(18325)
- 农(16818)
共检索到165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可心 霍旖旎 宋兴虎 张祥 李亚兵 杜明伟 田晓莉 李召虎
为探究麦后直播棉生产中应用脱叶催熟剂对后茬小麦出苗、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土壤添加不同浓度的‘噻苯隆’后,测定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指标;在田间条件下应用不同浓度的‘噻苯隆’与‘乙烯利’混用进行棉花脱叶催熟,并测定后茬小麦出苗率、苗期生长指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噻苯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9d,土壤添加低剂量(0.66~66.00g/hm~2)的‘噻苯隆’对小麦出苗、苗期株高、根系形态、物质积累及分配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高剂量(132.00~135.00g/hm~2)的‘噻苯隆’显著降低小麦出苗率、株高、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棉田混用450~900g/hm~(2 )50%的‘噻苯隆’和1 725~4 500mL/hm~(2 )40%的‘乙烯利’对后茬小麦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用量增至1 200g/hm~(2 )50%的‘噻苯隆’和9 000mL/hm~(2 )40%的‘乙烯利’可使后茬小麦出苗率下降18.7%;450~600g/hm~(2 )50%的‘噻苯隆’和1 725~4 500mL/hm~(2 )40%的‘乙烯利’混用对后茬小麦2叶期的株高无显著影响,但可使根长降低35%~43%。450~600g/hm~(2 )50%的‘噻苯隆’和2 250~3 000mL/hm~(2 )40%的‘乙烯利’混用不影响后茬小麦产量,但600g/hm~(2 )50%的‘噻苯隆’和4 500mL/hm~(2 )40%的‘乙烯利’混用可使后茬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下降11%和22%。棉花应用较低剂量脱叶催熟剂(450g/hm~(2 )50%的‘噻苯隆’+1 725mL/hm~(2 )40%的‘乙烯利’)的脱叶催熟效果可以达到机采要求,而且后茬小麦与对照相比,出苗率和产量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麦后直播棉 脱叶催熟 噻苯隆 残留 小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荣 吕娜 张钊 刘安达 马学峰 杨国正
为探讨还田的棉花秸秆腐解动态及不同还田量的棉花秸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冬小麦播种后,将棉花秸秆机械粉碎覆盖还田,设置全量还田(all stalk returning,AS)、半量还田(half stalk returning,HS)(移出一半秸秆后机械粉碎)、不还田(zero stalk returning,ZS)(移出全部秸秆)3个处理,分析不同还田量棉花秸秆的腐解、养分释放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先快后慢,还田后20 d腐解最快,此后腐解速率逐渐下降;还田后170 d,2018-2019年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腐解率分别为73.4%和66.8%,2019-2020年分别为77.6%和60.4%。秸秆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释放率存在差异,经过170 d腐解,棉花秸秆可溶性糖释放率为70.7%~81.38%,纤维素腐解率为57.3%~60.7%,木质素腐解率为44.1%~50.3%;秸秆N、P、K释放率也存在差异,N、P、K释放率分别为66.5%~74.7%、71.4%~80.5%和83.1%~87.9%。本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增加了小麦有效穗数,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可见,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冬季作物(小麦)产量,其中以全量秸秆还田更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鹏伟 张达斌 王峥 曹群虎 鱼昌为 李婧 曹卫东 高亚军
【目的】研究不同豆科绿肥品种养分累积规律及其盛花期翻压后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最佳的绿肥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了夏季裸地休闲(对照)以及种植大豆、长武怀豆、绿豆4个处理,分析了3种豆科绿肥干物质和养分累积动态,比较了其盛花期的养分还田量,并对3种豆科绿肥翻压后后茬小麦养分吸收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长武怀豆和大豆干物质和养分累积相对较快,翻压前两者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明显高于绿豆。2)与对照相比,种植并翻压长武怀豆和大豆能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N、P、K吸收量和籽粒产量。3)种植并翻压绿豆的后茬小麦基本苗和返青期总茎数明显降低,因而最终导致绿豆...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冬小麦 产量 干物质 养分累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可金 吴奇志 肖文娜 张振乾 官春云
化学催熟剂主要有触杀脱水式和内吸传导式2种类型,其作用方式和途径完全不同。为比较不同类型催熟剂对油菜内源激素的影响,探讨化学催熟对不同油菜品种造成的内源激素差异,试验选用了2种类型催熟剂敌草快和农达,并以作用效果快捷的一种复合催熟剂催熟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籽粒乙烯释放量受催熟剂影响较小,角果皮受影响较大。催熟剂明显增加了中、晚熟品种籽粒的乙烯释放量,早熟品种变化较小;使用催熟剂后角果皮乙烯释放量形成第2个高峰,且晚熟品种的峰值明显高于早、中熟品种。催熟剂显著降低角果皮吲哚乙酸(IAA)含量,其中早熟品种下降幅度最大;籽粒IAA受催熟剂影响与角果皮相反,中、晚熟品种下降幅度较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袁慧 马尚宇 王艳艳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侯君佑 盖盼盼 单雅敬
为明确花后渍水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以皖垦麦076和皖麦52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小麦开花后设置了0(W0),3(W3),6(W6),9 d(W9)4个渍水处理,研究花后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4 d,两品种W3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同,皖垦麦076的W9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皖麦52的W3和W6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W0但高于W9处理。渍水6,9 d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灌浆的平均速率,不同小麦品种在渍水条件下对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花后各渍水处理对小麦穗数无显著差异,皖垦麦076 W3处理的穗粒数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皖麦52的穗粒数表现为W3、W6和W9处理均显著低于W0,以W9处理最低,两品种千粒质量和产量均表现为W0>W3>W6>W9,渍水9 d时,两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34.99%,40.44%。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渍水降低了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影响了籽粒灌浆进程,降低了平均灌浆速率,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产量。
关键词:
小麦 渍水 光合特性 籽粒灌浆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启玲 王运华 吴礼树
在土培条件下,对棉花喷施乙烯的抑制剂(CoCl_2)、拮抗剂(STS)和促进剂(Eth),研究其对棉花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使棉花叶片及蕾的乙烯释放量增加。调节棉花乙烯释放量,能改变棉花叶片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影响棉花叶片N、P、K的含量,并最终影响棉花的产量。
关键词:
硼,乙烯,棉花营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晓然 孙绿 赵长星 林琪 刘义国 孟祥霞 王月福 王维华
为给华北旱作区小麦确定合理的追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济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春季拔节期开沟施肥(0,5,10,15 cm)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小麦旗叶中POD活性、SOD活性都表现为W2>W1>W3>W0,mDA含量表现为W0>W3>W1>W2,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为W0一直低于其他处理,W2始终高于其他处理。说明肥料深施能够提高小麦旗叶中的POD和SOD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抑制mDA的产生,从而延缓了叶片衰老。各处理小麦的产量表现为W2>W1>W3>W0,W1、W2、W3比W0每公顷产量分别提高了8.5%,14.0%,...
关键词:
追肥深度 旱地小麦 旗叶 衰老特性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贤清 贾志宽 韩清芳 王维 丁瑞霞 聂俊峰 李永平
【目的】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传统翻耕3种耕作处理,在宁南旱区进行连续4年定位试验,2010年测定小麦花后土壤水分、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对照),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的0—20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分别增加15.24%、23.45%(P<0.05);旗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2.78%、8.89%和25.20%(P<0.05)、11.19%;旗叶日均净光合速率(Pn)平均分别提高1.55和1.68μmol.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家永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花后旗叶中SOD活性、MDA含量、子粒含硒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初期或中期喷施硒肥,均明显提高了小麦旗叶中S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同时提高了小麦子粒中的硒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产量。利用小麦叶片喷施硒肥的方法生产富硒小麦通过食物链给人和动物安全补硒是一条安全可靠的新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汉民 刘松涛 曹雯梅 马丽 房卫平
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保水剂含量在0.030%~0.100%内,土壤表面蒸发明显降低,pH值趋于酸化;保水剂的用量在30~45 kg/hm2,能够明显提高棉花的产量,增产幅度达10%以上,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株高增加3.8~10.2 cm,铃数增加5.7万~9.4万个/hm2,铃重增加0.1~0.19 g;并且以穴施最经济有效。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 棉花 生长发育 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 饶娜 董立尧 张宏军
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法,研究了小麦田菵草的发生动态及其与小麦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菵草具有一个冬前出草主峰和一个春后出草次峰;菵草在小麦播后第18周开始进入株高、鲜重的快速增长期,比小麦推迟3周。随着菵草密度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小麦产量均显著下降,但千粒重变化不明显。小麦产量损失率(Y)与菵草密度(X)之间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0.027X2+2.409X+1.574(r2=0.957)。
关键词:
菵草 小麦 发生动态 竞争关系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熠 张志刚 周仲华
以湘K25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氮量前提下,设置4个施氮深度处理H1(0 cm)、H2(5 cm)、H3(10 cm)、H4(15 cm),研究不同施氮深度对油后直播棉花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深度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对纤维品质影响不显著;施氮深度为10 cm时,棉花皮棉产量为1 354.26 kg/hm~2,比H1、H2、H4处理分别高412.24、218.6、171.3kg/hm~2;吐絮期,H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达13 640.8 kg/hm~2;盛铃期,H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仅小于H2处理的;盛铃期,冠层横向、纵向有效光合辐射(PAR)截获率相对合理,获取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较多。综合分析,施氮深度为10 cm时,油后直播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均相对较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亚利 王瑛 王立国 陈兵林 张立桢 束红梅 周治国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两熟中棉花根系对逆境适应的生理机制,为采取合理调控措施、解决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中棉花弱苗晚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池栽和盆栽相结合的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套作(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纱网隔根套作(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塑膜隔根套作(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研究套作小麦对棉花根系活力、内源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麦棉共处期,麦棉自然套作复合根系中小麦根系对肥水的激烈竞争,导致棉花根系干物质累积量和根冠比均显著低于隔根处理。而小麦根系强烈的生理活动,使套作棉花根系处理相对隔根处理处于一种逆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美兰 唐启源 邹应斌 熊远福 欧九凤 肖亦雄
2002年,采用自行研制的10种棉花种子包衣剂M,MPS,HZ-10B,TRL,TRO,WF-1,TRH,TRPS,MH-2B和TRM包衣棉花种子,进行大田直播育苗、大田营养钵育苗和室内沙培育苗,研究了供试种衣剂对棉花发芽、出苗和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显著降低死苗率;种衣剂处理使主根显著增长,侧根数显著增多,苗高显著降低.
关键词:
棉花 种子包衣剂 育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仝星星 张洪生 杨锦忠 姜雯
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夏玉米季缓释氮肥施用量(0,150,225,30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含量、分布及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氮)相比,夏玉米施氮肥明显增加了后茬冬小麦季土壤0~80 cm各土层全氮含量,尤其当施氮量达到300 kg/hm2时,氮肥在小麦季土壤中大量积累;小麦各生育期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着夏玉米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素向籽粒转移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夏玉米季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影响显著,当夏玉米施氮225 kg/hm2时,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值均最高,过量施氮则导致冬小麦干物质和籽粒产量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