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1)
- 2023(13537)
- 2022(11779)
- 2021(10996)
- 2020(9152)
- 2019(21199)
- 2018(21201)
- 2017(40429)
- 2016(22257)
- 2015(24938)
- 2014(25078)
- 2013(24824)
- 2012(22997)
- 2011(20907)
- 2010(21024)
- 2009(19100)
- 2008(18390)
- 2007(16099)
- 2006(14195)
- 2005(12616)
- 学科
- 济(95198)
- 经济(95113)
- 管理(60009)
- 业(58158)
- 企(47077)
- 企业(47077)
- 方法(41733)
- 数学(36364)
- 数学方法(35814)
- 中国(26739)
- 农(25046)
- 地方(24554)
- 业经(21086)
- 学(20545)
- 财(19047)
- 农业(17038)
- 贸(15751)
- 贸易(15736)
- 理论(15270)
- 易(15163)
- 环境(15018)
- 和(14977)
- 技术(14822)
- 制(14771)
- 银(14104)
- 银行(14062)
- 融(13851)
- 金融(13850)
- 行(13539)
- 地方经济(13373)
- 机构
- 学院(313920)
- 大学(313443)
- 管理(123758)
- 济(121355)
- 经济(118636)
- 研究(109754)
- 理学(107133)
- 理学院(105841)
- 管理学(103601)
- 管理学院(103048)
- 中国(80360)
- 科学(70975)
- 京(68431)
- 所(56705)
- 农(55854)
- 财(53316)
- 研究所(51859)
- 业大(49808)
- 中心(48871)
- 江(45859)
- 农业(43872)
- 北京(43819)
- 范(43335)
- 师范(42910)
- 财经(42577)
- 院(39642)
- 经(38666)
- 州(38049)
- 经济学(34856)
- 技术(34636)
- 基金
- 项目(216545)
- 科学(169404)
- 研究(156269)
- 基金(154909)
- 家(136266)
- 国家(135110)
- 科学基金(115013)
- 社会(95793)
- 社会科(90733)
- 社会科学(90709)
- 省(86395)
- 基金项目(82150)
- 自然(76478)
- 自然科(74687)
- 自然科学(74674)
- 自然科学基金(73252)
- 划(72899)
- 教育(71804)
- 资助(64847)
- 编号(64092)
- 成果(51692)
- 发(49879)
- 重点(48923)
- 部(46601)
- 课题(45063)
- 创(44929)
- 创新(41836)
- 科研(41456)
- 计划(40100)
- 大学(39381)
- 期刊
- 济(136238)
- 经济(136238)
- 研究(92427)
- 中国(62951)
- 学报(52223)
- 农(51488)
- 科学(47837)
- 管理(46127)
- 大学(38469)
- 教育(38309)
- 财(37514)
- 农业(36449)
- 学学(36159)
- 技术(28627)
- 融(26472)
- 金融(26472)
- 业经(23622)
- 经济研究(21444)
- 财经(19593)
- 业(19060)
- 图书(17775)
- 问题(17528)
- 经(16593)
- 科技(16218)
- 技术经济(15752)
- 理论(15278)
- 资源(14738)
- 统计(14434)
- 现代(14202)
- 实践(14158)
共检索到464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巧丝 刘芹轩 高宗仁 刘孝纯 吴孔明 邱峰 张典 许天佑
在河南棉区 ,第 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 ,第 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 ,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麦棉套田玉米螟卵块呈均匀分布 ,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棉花 分布型 为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宗仁 张典
玉米螟危害棉株生长点和主茎后,单株产量损失28.26~88.7%,由于棉株的自我生理调节和群体补偿效应,实际损失为12.61~52.17%。测定了受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以及受害株率与百株卵块数之间的关系,拟定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的棉田防治指标:高产田(100kg/亩)4.9块卵/百株;中产田(75kg/亩左右)5.5块卵/百株;低产田(50kg/亩左右)6.2块卵/百株,在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应适当放低。
关键词:
棉花 玉米螟 防治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少华 王云鹏 王荣成 尹萍 李向东 郑方强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_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_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_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_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_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期刊] 预测
[作者]
宫锡鸿 王荣花 张翠玲
“S”型曲线在预测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中的应用宫锡鸿,王荣花,张翠玲(山东省乳山市植物保护站264500)(乳山市农牧局)1问题的提出二代玉米螟是乳山市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乳山市的夏玉米面积历年都在25万亩以上。搞好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的预测,对于搞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兴伟 蒋兴川 陈斌 董文霞 张秀歌 肖春 严乃胜 李正跃
为了研究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并分析了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16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分别有37、39和41种化合物,其中有22种化合物共同存在于3个部位,分别有8、9和5种化合物为玉米须、玉米苞叶和玉米雌穗中特有。玉米不同部位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绿叶气味、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和脂肪族化合物(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玉米果穗不同部位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宏 李保同 汤丽梅
【目的】研究铜(Cu2+)胁迫条件下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亲代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为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亚洲玉米螟幼虫为材料,在标准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500 mg·kg-1)的重金属Cu2+,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饲养亚洲玉米螟幼虫3代,系统观察重金属Cu2+胁迫对亚洲玉米螟亲代及其子代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与Cu2+胁迫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引起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显著下降的最低Cu2+胁迫浓度分别为100、50、5...
关键词:
重金属 铜 亚洲玉米螟 生长发育 生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利 郑坚武 成卫宁 李怡萍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饲养亚洲玉米螟,研究4种人工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的4种不同饲料配方中,配方2(玉米面86 g/kg,大豆面86 g/kg,Vc 2.9 g/kg,琼脂11.5 g/kg,酵母粉51.6 g/kg,山梨酸2.9 g/kg,葡萄糖43 g/kg,水716.2 g/kg)的饲养效果最好,亚洲玉米螟...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人工饲料 生长发育 繁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正跃 卢美榕
记载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在永德地区1995年的季节变化情况。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捕成虫,利用田间调查得到幼期数据。报道了亚洲玉米螟各虫态发生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测定单条正弦曲线下的面积获得田间有效积温,而正弦曲线在10.35℃和32.0℃范围内拟合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而得。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的每周调查数据显示其发育进展符合在室内测定的各虫态对积温的要求。建立了成虫累积捕获量正规偏差值与有效积温对数值(log(10))的回归公式。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季节变化 发生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虎威 宁格 李正跃 张立敏 陈斌
为探明素乔球螋(Timomenus lugens Borman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控制效能,室内测定了其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素乔球螋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捕食功能反应II型,拟合获得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9970N1+0.010469N、Na=0.82669N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海燕 丛斌 崔蕾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亚洲玉米螟 繁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陈斌 薛春丽 田学军 肖春 李正跃
利用浓度为4.0×104~4.0×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WEI(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致死中浓度为(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亚洲玉米螟 幼虫 毒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峰 蔡浩 张帆 李元喜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严善春 谭安江
为了深入了解piggyBac转座子家族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进化特点,采用简并PCR、反向PCR、RT-PCR和RACE等方法在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中克隆到2个piggyBac类似因子,分别命名为OfPLE1和OfPLE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f-PLE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构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OfPLE1全长1 866 bp,编码607个氨基酸;OfPLE2全长1 724 bp,编码434个氨基酸。两者同源性高达70%,与粉纹夜蛾piggyBac同源性分别为32%和26%,亲缘关系较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晓娟 严善春 黄勇平 谭安江
【目的】克隆获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蛋白酶激活受体类转录因子pdp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domain protein1)(Ofpdp1)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857457),明确其基因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遗传控制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方法】采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Ofpdp1 cDNA序列,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研究卵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米蛾 赤眼蜂 寄主适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