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9)
- 2023(9003)
- 2022(8150)
- 2021(7749)
- 2020(6661)
- 2019(15164)
- 2018(15326)
- 2017(29703)
- 2016(16271)
- 2015(18359)
- 2014(18530)
- 2013(18428)
- 2012(16891)
- 2011(15166)
- 2010(15377)
- 2009(14481)
- 2008(12915)
- 2007(10771)
- 2006(9211)
- 2005(7833)
- 学科
- 济(61658)
- 经济(61593)
- 管理(46283)
- 业(43555)
- 企(36878)
- 企业(36878)
- 方法(30831)
- 数学(26618)
- 数学方法(26318)
- 农(16093)
- 财(15097)
- 中国(14948)
- 学(14600)
- 业经(13493)
- 地方(12551)
- 理论(10962)
- 和(10789)
- 贸(10756)
- 贸易(10750)
- 农业(10636)
- 易(10431)
- 制(10231)
- 务(10116)
- 财务(10057)
- 财务管理(10037)
- 环境(9986)
- 技术(9954)
- 企业财务(9511)
- 融(9271)
- 金融(9270)
- 机构
- 大学(228876)
- 学院(227319)
- 管理(93882)
- 济(84528)
- 经济(82542)
- 理学(82164)
- 理学院(81237)
- 管理学(79801)
- 管理学院(79415)
- 研究(74755)
- 中国(53873)
- 科学(49476)
- 京(48925)
- 农(39481)
- 所(38004)
- 业大(37478)
- 财(37171)
- 研究所(35089)
- 中心(33499)
- 农业(31409)
- 江(31183)
- 北京(30756)
- 财经(30634)
- 范(29758)
- 师范(29486)
- 经(27890)
- 院(26909)
- 州(26018)
- 技术(24413)
- 师范大学(23926)
- 基金
- 项目(163148)
- 科学(126710)
- 研究(117731)
- 基金(117169)
- 家(102720)
- 国家(101874)
- 科学基金(86835)
- 社会(71395)
- 社会科(67526)
- 社会科学(67506)
- 省(64201)
- 基金项目(63384)
- 自然(58420)
- 自然科(56987)
- 自然科学(56971)
- 自然科学基金(55903)
- 划(54355)
- 教育(53375)
- 编号(48553)
- 资助(48308)
- 成果(38947)
- 重点(36262)
- 部(35362)
- 发(34140)
- 创(33856)
- 课题(33020)
- 创新(31511)
- 科研(31499)
- 计划(30299)
- 大学(30180)
共检索到317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宗仁 张典
玉米螟危害棉株生长点和主茎后,单株产量损失28.26~88.7%,由于棉株的自我生理调节和群体补偿效应,实际损失为12.61~52.17%。测定了受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以及受害株率与百株卵块数之间的关系,拟定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的棉田防治指标:高产田(100kg/亩)4.9块卵/百株;中产田(75kg/亩左右)5.5块卵/百株;低产田(50kg/亩左右)6.2块卵/百株,在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应适当放低。
关键词:
棉花 玉米螟 防治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巧丝 刘芹轩 高宗仁 刘孝纯 吴孔明 邱峰 张典 许天佑
在河南棉区 ,第 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 ,第 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 ,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麦棉套田玉米螟卵块呈均匀分布 ,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棉花 分布型 为害
[期刊] 预测
[作者]
宫锡鸿 王荣花 张翠玲
“S”型曲线在预测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中的应用宫锡鸿,王荣花,张翠玲(山东省乳山市植物保护站264500)(乳山市农牧局)1问题的提出二代玉米螟是乳山市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乳山市的夏玉米面积历年都在25万亩以上。搞好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的预测,对于搞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凤仙 张忠山 张匀华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河南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情指数每增加1%.产量损失率约增加0.5%;病穗率每增加1.3%.病粒率约增加0.5%.根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制定出亩产300kg、350kg、400kg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赤霉病防治指标.即病情指数(%)分别为2.3~2.7、1.9~2.3、1.6~2.0;病穗率(%)分别为11.7~12.3、11.2~11.7、10.9~11.4.在赤霉病严重发生年份,防治指标可适当降低.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危害损失 防治指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大乱 张翠疃 苏海峰 徐国良
中国梨木虱喜在隐蔽处危害,造成梨树早期落叶。单叶最大允许虫口密度,叶柄基部为3头,叶片上10头。以不使全园出现早期落叶树为前提,梨木虱的防治虫口指标为全园平均每叶0.4头若虫。“严冬浇冻水、重点防治第一代若虫和以若虫虫口指标确定防治时期”是目前防治梨木虱经济、高效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
中国梨木虱、梨树害虫、防治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云 郑德璋 郑松发 廖宝文 宋湘豫
定量调查研究了人工红树林幼树上附着藤壶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与生物生态因子的关系、藤壶对红树林的危害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结果表明:人工红树林幼树上藤壶有2种:网纹藤壶和中华小藤壶。藤壶附着的数量与海水盐度、潮水淹浸深度和潮流速度呈明显正相关;某些树种的生理脱皮现象和其它海洋生物如褐藻的附着可以降低藤壶的数量。藤壶附着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植株生长量下降、树体变形甚至死亡。采用低毒农药喷雾防治,效果不明显;将农药加入到油漆中涂在树干上防治效果达100%。
关键词:
人工红树林,藤壶危害,防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明春 韩崇选 杨学军 张宏利 杨清娥 李文爱
调查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草兔(Lepuscapensis)对常见造林树种的危害程度与危害症状,并采取不同防治措施进行了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草兔主要危害郁闭前的幼树,在调查的26种树木中,7种危害严重,10种危害中等,9种危害较轻。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用牛油或废柴油涂干处理的苗木被害率较对照降低50.2%或48.7%;造林时对裸根苗用多效抗旱驱鼠剂150倍水溶液兑成泥浆蘸根,苗木被害率降低32.3%;苗木生长期用多效抗旱驱鼠剂400~500倍水溶液叶面喷施、篱障阻隔、阻隔与药泥蘸根或阻隔与叶面喷施相结合,均对草兔危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各处理苗木被害率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5.5%,63.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夕林 张治 张谷丰 张建明 朱明华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危害及其防治指标张夕林张治张谷丰张建明朱明华(江苏省通州市植保站,通州226300)THEDAMAGEANDACTIONTHRESHOLDOFSECONDGENERATIONOFWHITE┐BACKEDPLANTHOPPERON...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振刚 路子云 赵聚莹 张小风 李建成 李辉利 赵朋伟
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月6-26日,末期为8月10日。成虫有短暂的假死性,白天阳光照射比较强时,喜欢躲藏在玉米心叶内为害,早晚在叶片上为害的习性。用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氯.辛乳油、2.5%功夫菊脂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成虫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7.08%以上;撒5%毒死蜱颗粒剂防效达96.56%,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玉米 褐足角胸叶甲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丽 程建军 王玉山 王勇 吴晓 雷佳
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农区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棉花苗期和果树花果期,风沙造成幼苗死亡、茎倒枝折、落花落果,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开展南疆农作物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区域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回顾农田的风沙流结构特征,梳理了风沙对农作物的2种危害形式,概述了农作物风沙防护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农作物风沙危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南疆的农作物类型及风沙环境特征,提出了未来南疆农作物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重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致文,王涛,董治宝,张伟民,王雪芹
对风沙危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物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上得出格状沙障内最大风蚀深度与方格边长之间的解析关系,利用流体力学理论计算了不同草头高度h0所对应的最大间距Lmax,得出格状沙障中心沙粒的起动风速随沙障规格和深宽比h/L的增加而减小,建立了栅栏下风侧风速为来流风速的百分率与栅栏下风向距离的关系,并对不同孔隙度尼纶网栅栏的风沙阻导效应、直立植物及戈壁砾石覆盖防沙措施的粗糙特征、化学工程固沙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剖析了风沙工程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任务,指出与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结合,是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发展的方向,并亟待加强与生态环境恢复—资源高效开发一体化的风沙危害防治措施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示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