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9)
- 2023(1875)
- 2022(1639)
- 2021(1437)
- 2020(1204)
- 2019(2755)
- 2018(2597)
- 2017(4340)
- 2016(2761)
- 2015(2758)
- 2014(2731)
- 2013(2652)
- 2012(2478)
- 2011(2349)
- 2010(2353)
- 2009(2062)
- 2008(2014)
- 2007(1735)
- 2006(1492)
- 2005(1334)
- 学科
- 济(6664)
- 经济(6657)
- 管理(4859)
- 业(4283)
- 学(4075)
- 企(2952)
- 企业(2952)
- 农(2633)
- 方法(2608)
- 数学(2203)
- 数学方法(2131)
- 中国(1985)
- 地方(1955)
- 农业(1896)
- 业经(1545)
- 环境(1468)
- 财(1399)
- 划(1296)
- 制(1258)
- 贸(1203)
- 贸易(1202)
- 和(1178)
- 壤(1162)
- 土壤(1160)
- 易(1153)
- 理论(1144)
- 发(1128)
- 生态(1121)
- 资源(1086)
- 及其(1036)
- 机构
- 学院(37466)
- 大学(37415)
- 研究(18181)
- 农(16135)
- 科学(15760)
- 农业(13235)
- 中国(11600)
- 所(11458)
- 业大(11026)
- 研究所(10866)
- 济(9781)
- 管理(9545)
- 经济(9500)
- 京(8578)
- 省(8383)
- 农业大学(8358)
- 理学(8336)
- 室(8331)
- 理学院(8121)
- 实验(7951)
- 管理学(7676)
- 实验室(7656)
- 管理学院(7618)
- 中心(7600)
- 业(7522)
- 重点(7299)
- 科学院(6999)
- 院(6388)
- 江(6263)
- 技术(5900)
共检索到54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刚 陈金湘 刘爱玉 余筱南 李瑞莲
为了明确棉株不同座果点棉花纤维品质的差异及对品质贡献率的大小 ,于 2 0 0 0至 2 0 0 1年研究了不同座果点对品质的贡献率 .结果表明 ,第二座果点棉铃对纤维品质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 38.31% ,其次是第一座果点(31.81% ) ,再次是第三座果点 (2 9.88% ) .确定了棉株 6 5个座果点的品质特点 ,并以综合指标为尺度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可将这些座果点分成差异明显的 6大类 ,其中 ~ 类为优质类 , 类、 类为较差类 ;就时间分布而言 ,7月 2 0日以前 (伏前桃 )的纤维品质最差 ,贡献率仅 16 .38% ,7月 2 0日至 8月 2 0日 (...
关键词:
棉花 座果点 纤维品质 时空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新新 陈吉 刘敬然 吕丰娟 马伊娜 王友华 周治国 陈兵林
【目的】为采取适宜栽培措施减轻花铃期不适宜温光条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度敏感性差异较大的科棉1号(低温弱敏感型品种)和苏棉15号(低温敏感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4月25日、5月25日、6月10日)播种和花铃期遮阴(相对光照率CRLR为100%、80%、60%),形成花铃期不同的温光条件,研究温光互作(用铃期内累积辐热积PTP表示)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1)铃期内日均温、日均最高温、日均最低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是造成棉纤维品质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棉株不同空间部位各气象因子值纵向随果枝数增加、横向随果节数增加均逐渐降低。(2)纤维品质指标中马克隆值对...
关键词:
棉花 温光互作 空间部位 纤维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瑞莲 龙正 陈金湘
为了筛选高品质、适应性广的杂交棉新品种,2004年对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配置的编号为NZ 09至NZ 25等17个F1杂交棉新组合的纤维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不仅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品种内重复测定值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整齐度则只存在品种间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
杂交棉 品种 测定值 纤维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友华 束红梅 陈兵林 许乃银 赵永仓 周治国
【目的】探讨不同遗传背景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温度敏感性特征。【方法】采用SPPS(1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2001~2004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资料。【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较为稳定,即棉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具有较强的遗传(品种)特性,不同品种其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根据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大小对品种进行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各品种不同果枝部位及"四桃"间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均存在差异,根据不同果枝部位及"四桃"间纤维比强度的变异系数分别聚类,可将14个品种划分为纤维比强度形成对温度敏感型,中间型和非敏感型3个类群。【结论】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大小具...
关键词:
棉花 纤维比强度 温度 敏感性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单世华 孙学振 周治国 施培
随温度降低纤维伸长最大值降低 ,伸长期延长 ;夜间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大于日均温。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随纤维发育 ,纤维成熟度升高 ;随温度降低 ,成熟度随铃龄增大增幅降低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成熟度值呈下降趋势。细度随纤维发育逐渐减小 ,全铃期夜均温 16 7℃和≥ 15℃有效积温 1142 9℃是细度变化临界点 ,低于该温度时细度随纤维发育降低缓慢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呈升高趋势。
关键词:
温度 棉花 纤维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震林 周宝良 刘正銮 陈松 张香桂
将由棉纤维细胞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外源纤维改良基因(兔角蛋白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法,导入陆地棉品种(系)苏棉16号、泗棉167、渝棉1号和H1。检测结果表明,转兔角蛋白基因苏棉16号和泗棉167的纤维比强度分别比相应对照增加了23.2%和29.6%,马克隆值下降了13.3%和17.0%,纤维长度与对照接近。结果还表明,外源基因对高品质棉花品种(系)渝棉1号和H1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明显,只是衣分有所增加。
关键词:
棉花 转基因 纤维改良基因 纤维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文冉 曹双瑜 范玲 张芳 白洁
NaOH溶液可以破坏棉花纤维细胞壁间的交联结构。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处理棉花纤维,显微镜下拍照观察棉花纤维外部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NaOH浓度从0.5 mol/L开始依次处理棉花纤维时,在NaOH浓度为3 mol/L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变形,NaOH浓度达到4 mol/L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消失。当NaOH浓度分别从1,2或3 mol/L处理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也只有在NaOH达到4 mol/L时消失,直接用4 mol/L NaOH处理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也不存在。
关键词:
棉花纤维 外部形态 天然扭曲 NaOH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光华 周治国 陈兵林 孟亚利
【目的】研究棉株生理年龄对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播期试验使位于棉株不同部位的棉花“三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的棉纤维加厚发育期(铃龄25~50d)处于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统计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期日均温分别为22.0、19.4和15.3℃)。【结果】棉花“三桃”的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受温度和棉株生理年龄的双重影响,棉株生理年龄是影响伏桃、早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的主要因子,对棉株上部果枝的伏桃和下部果枝的早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铃重、衣分和纤维比强度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棉纤维加厚发育期低温则是影响晚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的首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淑娜 华水金 倪密 李悦有 文国吉 邵明彦 张海平 祝水金 王学德
【目的】探讨彩色棉纤维中大量元素含量与彩色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关系。【方法】选用棕色棉(X008)、绿色棉(S029)和白色棉(Xuzhou142)为材料,对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开花后20—50d)中大量元素(N,P,K,Ca和Mg)、黄酮色素和纤维素以及纤维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彩色棉纤维细胞中纤维素的含量显著偏低,比白色棉降低15%左右;黄酮色素含量较高,比白色棉纤维高4—10倍;大量元素的含量(除K)明显偏高,比白色棉提高1—2倍;(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成熟彩色棉纤维的品质指标与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棉纤维中大量元素N、P和Ca的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文青 孟亚利 陈兵林 王友华 李文峰 周治国
【目的】明确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和施氮量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过程的定量关系及两者的补偿效应,探明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生态基础。【方法】以杂交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为材料,于2005年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江苏徐州(117°11′E,34°15′N,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分期播种(4月25日、5月25日)和施氮量(0、240、480 kg N.hm-2)试验,研究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用纤维加厚发育期的累积辐热积PTP表示)和施氮量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1)棉株果枝部位显著影响纤维比强度的形成,并与温光复合因子存在协同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丽娟 孟亚利 薛晓萍 陈兵林 熊宗伟 周治国
目的用棉纤维品质指标拟合能同时表达棉纤维综合品质和纺纱质量棉纤维综合指数模型。方法通过不同品质棉纤维的纺纱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品质原棉纺纱试验结果和棉纤维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⑴在成纱质量多个指标中,单纱强力是主要指标。⑵原棉纤维品质是决定单纱强力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纺纱工艺下,虽然同一原棉单纱强力不同,但不同原棉单纱强力分布趋势不受纺纱工艺影响,即如果棉纤维综合品质高,则在任何工艺条件下,其单纱强力高。⑶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整齐度和麦克隆值是棉花纤维综合品质关键指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立棉纤维综合品质指数(IFQI)模型。经过分析,反映纺纱均匀性指数、单纱强力、成纱综合品质可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溶慧 周治国 王友华 冯营 孟亚利
【目的】研究棉铃对位叶氮浓度与纤维品质指标的关系,为不同开花期棉铃纤维品质形成的氮素营养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分别于江苏南京(118°50′E,32°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江苏徐州(117°11′E,34°15′N,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不同氮素水平(低氮:0kgN·hm-2;中氮:240kgN·hm-2;高氮:480kgN·hm-2)试验,研究棉铃对位叶比叶重(LMA)、氮浓度(单位干重氮含量,NM;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A)对氮素水平的响应,并初步探索了棉铃对位叶NA与纤维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1)棉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南芝润 李红芳 张换样 李静 李俊峰 王娇娟 焦改丽
【目的】将反义的棉花GhADF1基因导入陆地棉基因组,进一步了解抑制GhADF1基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构建了GhADF1基因的反义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L.)品种Coker312。【结果】通过PCR检测卡那霉素抗性选择和系统选育获得3个不同转基因事件纯合系(A5、A9、A20),Southern blot显示:反义GhADF1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纯合系连续3代纤维品质分析显示,它们的纤维比强度和长度与对照相比都显著提高。【结论】转反义GhADF1基因可以提高棉花纤维比强度和长度,改善棉纤维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君 马峙英 王省芬
棉纤维是优良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天然纤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纯棉织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提高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棉纤维发育由4个明显但又重叠的时期组成,包括纤维细胞的起始、伸长(初生壁合成)、次生壁合成和脱水成熟。起始是影响纤维细胞数量的重要时期,而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决定发生在次生壁合成期和脱水成熟期。棉纤维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由大量的基因参与调控。目前,已经有一些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被报道,包括各种转录因子、参与激素代谢基因、编码细胞壁蛋白和...
关键词:
棉花 纤维 基因 品质改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占国 马峙英 张桂寅 吴立强
1990~1991年在保定地区自然条件下,利用6个中熟的陆地棉现代品种(系)进行了吐絮进程与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吐絮进程是一个稳定的性状;它与产量性状相关不显著;与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1、-0.9053和-0.9421;与纤维伸长率和整齐度相关不显著;在产量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这一结果提示出,通过田间直接选择单株结铃数高且吐絮进程稳定的类型,可使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得到同步选择和提高,这为培育高产优质陆地棉新品种(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