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3)
2023(8425)
2022(7058)
2021(6978)
2020(6015)
2019(12951)
2018(12473)
2017(23512)
2016(12938)
2015(14689)
2014(14517)
2013(14586)
2012(14307)
2011(12924)
2010(12830)
2009(11997)
2008(12042)
2007(10608)
2006(9255)
2005(8556)
作者
(40015)
(33505)
(33453)
(32144)
(21674)
(16486)
(15148)
(13168)
(12870)
(11933)
(11856)
(11221)
(11061)
(10979)
(10927)
(10302)
(9831)
(9693)
(9639)
(9607)
(8545)
(8393)
(8212)
(7540)
(7520)
(7494)
(7484)
(7194)
(7005)
(6878)
学科
(58503)
经济(58443)
管理(31544)
(30203)
方法(27078)
数学(24488)
数学方法(24230)
(23061)
企业(23061)
中国(18307)
(13984)
(13488)
贸易(13477)
(13476)
(13227)
(12998)
(12164)
地方(10987)
(9788)
(9768)
银行(9768)
金融(9765)
业经(9465)
(9431)
农业(8831)
教育(8524)
环境(8139)
(7564)
(7241)
关系(7231)
机构
大学(197159)
学院(190179)
(85169)
经济(83536)
研究(78013)
管理(64973)
中国(58125)
理学(55554)
理学院(54797)
管理学(53657)
管理学院(53297)
科学(47214)
(43522)
(40583)
(37725)
研究所(37183)
(36849)
中心(33458)
财经(30585)
业大(29484)
农业(29262)
经济学(28752)
(28377)
(28178)
北京(28109)
(27148)
经济学院(25911)
(25277)
师范(24967)
科学院(23749)
基金
项目(128424)
科学(100404)
基金(96418)
研究(88194)
(87485)
国家(86867)
科学基金(71915)
社会(58169)
社会科(55265)
社会科学(55254)
基金项目(49266)
自然(46774)
自然科(45716)
自然科学(45699)
(45696)
自然科学基金(44908)
资助(41459)
教育(40695)
(40662)
编号(31644)
(29977)
重点(29976)
(27489)
成果(26662)
中国(26295)
国家社会(26264)
(25755)
教育部(25266)
科研(25050)
创新(24468)
期刊
(90718)
经济(90718)
研究(61722)
中国(42091)
学报(37980)
科学(33181)
(32933)
大学(28330)
(27828)
学学(26747)
管理(24322)
农业(22814)
教育(20783)
(18166)
金融(18166)
财经(16343)
经济研究(16221)
(14326)
技术(13625)
(13346)
(13143)
问题(12255)
国际(11722)
世界(11527)
业经(10585)
统计(10120)
(10042)
业大(9782)
技术经济(9013)
(8698)
共检索到292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靖宇  吴哿  朱耿平  蔡波  
【目的】中对长小蠹是一种已在我国海南建立种群的外来有害生物,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国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平台,对中对长小蠹在我国入境口岸的截获记录进行检索和统计。根据中对长小蠹现有分布记录,选取2组(5个环境变量和9个环境变量)相关性的气候变量,将中对长小蠹的本土生态空间与中国的生态空间进行对比,测试其在我国入侵过程中生态位保守性,然后基于2组环境变量在本土中美洲地区分别构建生态位模型,将其转移至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检测模型,并预测其在我国的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分布区。【结果】我国中对长小蠹的截获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口岸,从木制品进口中截获。生态空间比对发现中对长小蠹在我国与其本土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具有较大的重叠,其在我国的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位是保守的,然而与本土空间相比,我国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空缺,表明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潜在入侵风险较大。在生态位模型预测中,与基于9个环境变量模型的预测相比较,基于5个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较为保守,基于2组变量的模型结果均显示中对长小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中部、非洲中部、澳洲北部和亚洲中部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在海南、台湾、广东等地,此外云南和广西南部等地的适生性亦较高。【结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海南、台湾、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存在入侵风险。本次预测结果与当前分布范围一致,这些潜在分布区多聚集在沿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有利于该害虫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并扩散;这些高风险地区应开展预警与监测,防止其从海南向大陆扩张或二次入侵。综合潜在分布分析和截获记录统计,我国广东珠江三角地区入侵风险最高,需要密切监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勇  梁小松  戴华国  史晓芳  庄永林  陈旭东  
Trapp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import timber to evaluate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ven kinds of bark beetle's attractant. The attractants contain the components of host volatile, bark beetle's feces and the synthetic components of the host pathoge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ttractant...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茂彬  邓玉森  
Eucalyptus ,native to Australia,is distributed in natural forests. The insect communication of Australia′s Eucalyptus species is different to that of China. 207 insect species fed by the Eucalyptus ,11 of which were belonging to the species of outside flor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鸿斌  张真  孔祥波  刘随存  沈佐锐  
根据发生区内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分析得出,1997年的春季干旱气候是造成1998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突然暴发的原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春季的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据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2和全国305个站点的气候数据预测出该害虫在我国的气候适生区,确定目前发生区并非其最佳适生区,而是稍偏北的更加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如果有适宜寄主存在,一旦传入害虫将会严重发生。而目前发生区害虫种群密度则随气候转常会逐渐降低直至条件适宜再度暴发。以目前最适寄主油松为参照,对发生区及潜在区的主要针叶植物挥发物组成和比例进行相似性分析,并据此对潜在寄主进行判断,确定白皮松和云杉是除油松外较危险的侵入树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婷婷  高尚坤  孟凡玲  尹红增  李超  王庆华  周成刚  
【目的】刺槐突瓣细蛾是2008年在山东省烟台市新发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严重为害我国重要外来树种——刺槐。通过预测其适生区,为高效率地做好检疫、监管和及时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刺槐突瓣细蛾在全国的11个分布点数据,并利用ArcGIS10.0从WorldClim下载1970―2000年的19个环境变量中筛选出相关系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磊  王建国  王章训  李猷  鞠瑞亭  
【目的】研究枫香刺小蠹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现状,为其早期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及周边北美枫香种植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枫香刺小蠹标本,镜检观察其各虫态外部形态特征、前胃和雄虫外生殖器,并比较其与中国已知刺小蠹属昆虫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枫香刺小蠹成虫鞘翅坡面有齿4对,各着生于第2、4、6、8沟间部,前足和中足胫节外侧具4枚齿状突起,雌虫鞘翅坡面上齿小于雄虫;枫香刺小蠹与中国已经报道的2种刺小蠹属昆虫形态差异明显,华南刺小蠹体长小于2 mm,鞘翅坡面有齿3对,多刺小蠹与枫香刺小蠹大小相似,但多刺小蠹鞘翅坡面有8对尖锐的长齿,枫香刺小蠹有齿4对;枫香刺小蠹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取食北美枫香主干韧皮部内侧导致寄主快速死亡;在上海及周边的苗圃、公园、绿地等生境下,共发现14处北美枫香种植区遭受枫香刺小蠹为害而致死,累计死亡植株超过30 000株,也有个别地区的中国枫香被为害致死。【结论】枫香刺小蠹是刺小蠹属昆虫为害健康植物的首例报道。枫香刺小蠹属于寡食性害虫,其寄主范围目前已知仅限于枫香属植物,取食为害其他植物的可能性不大,其更偏好于取食北美枫香,可能与寄主植物的生理等效性原理有关。枫香刺小蠹对我国引种栽培外来观赏性色叶乔木北美枫香存在严重威胁,需高度重视该虫的危害风险,各地北美枫香种植区应尽快开展监测,一旦发现枫香刺小蠹为害,应立即清除有虫植株,设置隔离区,保护健康植株,阻止成虫侵入,防止其扩散蔓延;同时需加强对枫香刺小蠹适生区的风险预测、早期预警和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该虫的最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心钰   钱铖   陶静   宗世祥  
【目的】首次解析入侵害虫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特征,在线粒体基因组学水平探讨长林小蠹与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参考已发表的鞘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组装好的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和特征分析;运用tRNA Scan-SE 2.0网络平台预测tRNA的二级结构;联合鞘翅目中的23个物种,基于最大似然法重建长林小蠹及象甲科其他近缘物种的进化关系。【结果】1)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912 bp,共编码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组全部37个基因的排序与昆虫祖先的线粒体基因排序一致。2)碱基构成表现为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其中A + T碱基的含量为74.50%,G + C碱基的含量23.80%;AT偏斜值为0.06,GC偏斜值为-0.24。3)除nad5基因外,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均具有标准的起始密码子ATN;全部蛋白质编码基因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除trnS1外,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形。4)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混合异质性模型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了本研究中象甲科四个亚科的单系性,其亲缘关系为 [粗喙象亚科Entiminae + ((隐喙象亚科Cryptorhynchinae + 魔喙象亚科Molytinae)+ 小蠹亚科Scolytinae)]。【结论】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保守,具有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子和终止子组成稳定。基于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的长林小蠹及象甲科其他近缘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互支持。本研究丰富了象甲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数据的多样性,为推进我国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长林小蠹的分子鉴定、种群监测及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付鹏  沈培垠  徐建华  
1997~ 1999年 ,对 3年生红花木莲苗上发生的南方根结线虫病和 2年生牡丹上发生的腐烂茎线虫病进行了检疫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克线磷和NaClO混配剂 ,经 5 0℃、 2 5min处理红花木莲感病苗根部 ,可以有效杀死病苗中的南方根结线虫 ;使用苯菌灵、多菌灵和米乐尔混配剂 ,经 6 0℃、 15min或 5 5℃、 2 5min处理牡丹感病苗根部 ,可以有效地杀死腐烂茎线虫。两种处理对供试苗的存活率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处理过的苗木均达到我国出口检验检疫标准 ,并能符合所有进口国植物检疫法规的要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发城   马贵龙   高桂珍  
[目的]杏鬃球蚧作为新入侵新疆野果林的多食性害虫,具备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和扩散迅猛等特征,凸显其在生态系统中具备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优势。其不仅对野杏危害严重,还对野果林及当地果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威胁。通过建立并比较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下的物种分布模型获得杏鬃球蚧更准确的适生区分布。[方法]通过R语言Biomod2包集成建立物种分布模型(SDM),分别对仅基于气候因素和基于寄主和气候因素两种模式下的杏鬃球蚧分布格局进行预测,以期为入侵害虫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添加生物变量后的生态位结果与实际分布结果相符,剔除了仅基于气候因素下杏鬃球蚧在沙漠地区的扩张范围,避免了预测结果基础生态位比实际生态位大的问题,预测结果准确率更高,因此选用添加寄主因素的预测结果用于分析。在添加寄主因素后当前总适生区面积15.06×10~5 km2,主要分布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天山北脉博罗科努山北麓和伊犁河谷等地;在2090s时期SSP5-85情景下总适生面积达到最大45.31×10~5 km2。在未来不同的气候情景下,杏鬃球蚧的总适生区均呈不同幅度的扩张趋势,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等地适生性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7种单一模型的组合模型,其AUC平均值达到0.97,TSS平均值达到0.88,预测准确度高;在添加寄主因素后适生区与实际更吻合,结果较仅添加气候因子更为可靠;预测结果为杏鬃球蚧在新疆的预警、监控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正  马晓乾  周勤政  郑桂恒  夏吾加  张艳明  王成立  晋鹏非  吕全  张星耀  
【目的】齿小蠹属(Ips)(鞘翅目:小蠹亚科)昆虫是重要的针叶树蛀干害虫,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齿小蠹成虫进行了种类鉴定,旨在厘清我国齿小蠹属的种类,并提供DNA分子数据。【方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9省(自治区)39个地点的针叶林中采集到的12 062头齿小蠹成虫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在初步鉴定到种的基础上,选取52个齿小蠹代表性样本进行mtDNA COⅠ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并基于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将本研究代表性样本与齿小蠹属内所有已知物种进行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依据形态学特征共鉴定出10种齿小蠹。基于序列比对的分子鉴定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中华齿小蠹(Ips chinensis)、重齿小蠹(I.duplicatus)、天山重齿小蠹(I.hauseri)、光臀八齿小蠹(I.nitidus)、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I.schmutzenhoferi)、十二齿小蠹(I.sexdentatus)、香格里拉齿小蠹(I.shangrila)、西藏重齿小蠹(I.stebbingi)、落叶松八齿小蠹(I.subelongatus)和云杉八齿小蠹(I.typographus)。在包含世界范围内所有已知37种齿小蠹的系统发育分析中,本研究的样本与同种参考样本聚在了同一分支,进一步支持了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结果。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重齿小蠹与天山重齿小蠹为姊妹种;中华齿小蠹样本与该种已知的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独立为种内的第3个亚支;云杉八齿小蠹的新疆样本、东北-远东样本和欧洲样本分化为各自独立的3个亚支;我国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的样本与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样本分化为2个亚支;重齿小蠹、十二齿小蠹样本也与其各自对应的欧洲样本分化为2个亚支;新疆和东北的落叶松八齿小蠹样本没有表现出遗传分化。【结论】我国齿小蠹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许多姊妹种之间形态特征十分相近,难以区分。基于形态特征结合mtDNA COⅠ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可以对齿小蠹属的种类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发现的10种齿小蠹中包括我国的新纪录种——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此外,本文更正了中华齿小蠹的鉴定,并发现7种齿小蠹存在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岳衡  骆正靖  冯宗宪  
国际贸易活动必然伴随疫情的控制 ,而疫情的控制又很可能伴随进口国制造的技术壁垒。本文阐述的是进口国 (本国 )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 ,可根据不同地区疫情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检疫商品质量偏差状况 ,设置几个档次 ,然后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分析对每个档次所代表的风险 ,从而为本国制定内生技术壁垒提供控制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运生  谢丙炎  万方浩  肖启明  戴良英  
【目的】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是中国一类检疫对象,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加剧,该线虫传入中国的风险也日益加大,急需对其适生性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已广泛用于物种潜在分布预测的GARP与MAXENT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相似穿孔线虫在中国的适生区,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结果】两个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相似穿孔线虫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在中国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包括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经检验MAXENT预测结果较GARP好。【结论】相似穿孔线虫可随花卉苗木的国际运输传入中国,并可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及花卉进出口大省云南省等地区发生;上述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玉嬿  舒朝然  李海燕  郭志红  
根据松材线虫病死木的化学成分中酸性物质增加 ,pH值明显下降的规律 (尤纪雪等 ,1 994 ) ,本研究探讨了利用指示剂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rher)Nickle病、健木钻木屑的乙醇提取液中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快速检疫检验的可行性。通过对我国江苏、安徽、浙江、广东 4个疫区的 5种松树的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指示剂 1号进行快速检疫检验 ,其准确率黑松 96%;马尾松 89%;赤松 1 0 0 %;火炬松92 %。除湿地松 (江苏 )外 ,均已达到检疫检验所要求的准确程度。本方法可操作性强 ,颜色反应直观 ,准确率高 ,简便快速 ,整个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海燕  黄北英  熊惠龙  宋玉双  
A long procedure is needed to quarantine pinewood nematodes because only the dispersal third-stage larvae could be isolated and it cannot be identified directly before being cultured to adult nematodes. To shorten the procedu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culture durations on the deve...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俞禄珍   宋绍祎   李帅  
致死粒线虫(Anguina funesta)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粒线虫,被多国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21年,上海口岸从来自美国的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子中截获一种粒线虫属线虫,但在该样品中仅分离得到幼虫,无法准确鉴定。本研究运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幼虫进行鉴定。采用28S通用引物扩增该线虫序列,测序获得742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致死粒线虫相似性达100%;采用ITS通用引物对ITS区扩增并测序,获得778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致死粒线虫相似性达99.86%~100%。基于28S及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显示,该线虫与致死粒线虫位于同一进化枝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群体鉴定为致死粒线虫。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该线虫,本研究将为口岸检疫部门鉴定该线虫提供技术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