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1)
- 2023(3549)
- 2022(3010)
- 2021(2825)
- 2020(2395)
- 2019(5371)
- 2018(5130)
- 2017(9358)
- 2016(4914)
- 2015(5682)
- 2014(5451)
- 2013(5247)
- 2012(5073)
- 2011(4587)
- 2010(4837)
- 2009(4281)
- 2008(4337)
- 2007(3857)
- 2006(3530)
- 2005(3161)
- 学科
- 济(19210)
- 经济(19180)
- 业(12473)
- 管理(11962)
- 企(9096)
- 企业(9096)
- 农(7023)
- 学(6717)
- 地方(6094)
- 方法(5885)
- 中国(5562)
- 数学(4956)
- 数学方法(4875)
- 农业(4788)
- 环境(4279)
- 贸(4276)
- 贸易(4270)
- 易(4141)
- 财(3874)
- 业经(3872)
- 和(3695)
- 制(3560)
- 资源(3384)
- 生态(3332)
- 融(3329)
- 金融(3327)
- 关系(3125)
- 技术(3085)
- 划(3016)
- 地方经济(2999)
- 机构
- 大学(73977)
- 学院(73184)
- 研究(31037)
- 济(28371)
- 经济(27777)
- 管理(24801)
- 中国(22022)
- 科学(21215)
- 理学(21109)
- 理学院(20771)
- 管理学(20260)
- 管理学院(20126)
- 农(17616)
- 所(16801)
- 京(16761)
- 研究所(15526)
- 业大(13759)
- 农业(13557)
- 中心(13535)
- 财(12903)
- 院(11588)
- 江(11151)
- 北京(10983)
- 范(10535)
- 师范(10424)
- 财经(10294)
- 科学院(10091)
- 省(9938)
- 经(9353)
- 研究院(9141)
- 基金
- 项目(53428)
- 科学(40958)
- 基金(38691)
- 家(37279)
- 国家(36539)
- 研究(35400)
- 科学基金(29177)
- 社会(22048)
- 社会科(20821)
- 社会科学(20813)
- 自然(20351)
- 基金项目(20242)
- 省(19709)
- 自然科(19591)
- 自然科学(19580)
- 自然科学基金(19202)
- 划(17699)
- 资助(15963)
- 教育(14946)
- 编号(13011)
- 重点(12814)
- 发(11935)
- 部(11286)
- 计划(10916)
- 成果(10692)
- 创(10432)
- 科研(10326)
- 科技(10083)
- 创新(9878)
- 国家社会(9637)
共检索到112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海龙 李迪强 朵海瑞 马剑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指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这一结果可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黔金丝猴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遥感 植被分布 黔金丝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顾志宏 金崑 刘世荣 张远东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2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3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9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
关键词:
川金丝猴 生境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汪荣 潘文斌
为探讨地形对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域各地形因子和植被景观信息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和地形的总体特征,揭示了植被分布在地形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区内各植被类型面积分布不均,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占总面积的70.53%。在海拔的影响下,保护区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坡度和坡向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影响程度不同,只对中山草甸、阔叶矮曲林和人工植被等3种植被类型有较显著影响。从各植被类型在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变异系数看,海拔因子对植被类型的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3参1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程 滕明君 穆俊明 胡文杰 杨敬元 晏召贵
对神农架川金丝猴分布区218个样地进行调查,比较川金丝猴未退化生境与退化生境群落特征的差异,并依据未退化生境群落分类构建生境恢复模式群落。结果表明:神农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生境退化较为严重,落叶阔叶林生境退化较轻;退化生境与未退化生境群落的乔木物种组成大致相同,但灌木种数和食源灌木种数均少于未退化生境;森林砍伐、病虫害危害、生境过度利用是导致生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生境群落的郁闭度和乔木平均高随退化程度加重而降低;轻度和中度退化生境的灌木盖度和食源灌木盖度也低于未退化生境;重度退化生境具有最高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艳霞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韦福民 陈水华 范忠勇 陈苍松 方一峰
2005年,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景观地貌确定一定数量的样线,在每样线上根据不同的生境和海拔高度有针对性地选取一定数量固定半径的调查样点,调查每一样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鸟类群落的组成、种类、集群指数和优势种等特征,比较不同季节、生境、海拔与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对不同生境和海拔高度鸟类群落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夏季和冬季2次对大盘山鸟类的调查,共目击记录到鸟类64种,其中夏季鸟类51种,冬季鸟类40种。大盘山鸟类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群落分布在不同的生境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差异不明显。夏季繁殖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艳 姚松林 祁翔 王济红
对梵净山地区的南方红豆杉植物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资源分布面积小(总面积约1.35hm2);资源数量少,约750余株。主要分布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海拔1150m以下的毛竹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南方红豆杉人工纯林中,少量分布在灌木林和村寨住家户旁。其中,毛竹林资源数量为47.56%,次生针阔混交林资源数量为25.76%,人工纯林资源数量为17.83%,灌木林资源数量为5.42%,独立木资源数量为3.4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倩 张珍明 向准 贺红早
【目的】为梵净山珍稀植物保育及保护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方法】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剖面、海拔及植被对林地土壤重金属进行调查与评价,并通过富集因子法探讨其富集特征。【结果】Cd和Pb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u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r随海拔增高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Cd随海拔增高先增加后减小,Pb、Cu、Hg及As随海拔增高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红豆杉、西南卫矛、杜鹃与珙桐4种植被下重金属含量依次为Cr>Pb>Cu>As>Cd>Hg;梵净山冷杉植被下重金属含量依次
关键词:
梵净山 土壤 重金属 富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玉连 陆梅 曹乾斌 李聪 冯峻 王志胜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P <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卫 杨俊杰 罗晓莹 周长江 陈世发 杨志军 侯荣丰 陈再雄 李永生
【目的】基于Maxent模型评价丹霞梧桐的潜在生境,为该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无人机获取丹霞梧桐黄叶期186个空间分布数据,结合6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并分析主要环境变量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Maxent模型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47和0.906;刀切法验证结果表明,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影响丹霞梧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其贡献率分别为51.2%、30.3%和7.8%;在3个主要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丹霞山高程150~530 m、坡度20°~60°的阳坡;以自然断点法将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分为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非适生区4个等级,高、中适生区面积为30.27 km~2,仅占丹霞山总面积的10.41%;低适生区面积为41.01 km~2,非适生区面积为219.5 km~2,共占丹霞山总面积的89.59%;野外实地调查数据验证结果表明,92.1%的丹霞梧桐实地分布点落入高、中适生区,Kappa系数为0.958,说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论】Maxent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出丹霞梧桐在丹霞山的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影响其分布的3个主要环境变量,该模型对小尺度区域预测亦有较好效果。对丹霞梧桐保护提出2点建议:1)就地保护方面,要严格限制其高、中适生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并建立长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跟踪其种群动态变化; 2)迁地保护方面,根据其适生条件,选择适合区域开展野外回归试验扩大其种群分布。本研究结果可验证低空无人机遥感在物种识别和种群调查中的优势和可行性,并揭示该方法在丹霞地貌这种特殊生境监测与评价中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立为 黄建华 周善义
报道了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蝽类144种,隶属18科113属,其中17种为广西新记录。属种组成分析表明,猎蝽科、缘蝽科、蝽科、盲蝽科和长蝽科是猫儿山蝽类的优势类群,构成保护区蝽类区系的主体,但属种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显示猫儿山仍有大量蝽类物种有待发现。区系分析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猫儿山蝽类区系以东洋界种类和东洋界+古北界种类为主体,具有典型的东洋界性质,并与古北界有密切联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猫儿山蝽类区系与华南区关系最为紧密。
关键词:
蝽类 区系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和太平
根据实地调查及历史文献资料整理结果,统计分析了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植物种类多样性丰富,区系地位重要,已知维管束植物219科912属2 233种(含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30科76属150种,裸子植物8科9属16种,被子植物181科827属2 067种;(2)区系特有性强,单种及寡种的属极为丰富,中国特有科1科,特有属9属;(3)区系起源古老,珍稀濒危植物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4)居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区系热带边缘性明显,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属数之比值(即R/T)为4.56;(5...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余夏君 刘雪飞 洪柳 吴林
对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共采集苔类植物标本210份。经过室内鉴定与统计,发现该区域苔类植物共有26科33属51种。其中, 15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裸蒴苔科Haplomitriaceae为湖北省新记录科;假护蒴苔属Metacalypogeia和裸蒴苔属Haplomitrium为湖北新记录属。该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类型成分复杂,多种区系成分并存,可划分为10类,其中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东亚成分次之。另外,与其他保护区比较,七姊妹山与清凉峰物种相似度最高,与十大万山相似度最低。地理位置相近的保护区,其苔类植物区系成分比较接近,且区域气候环境也会影响植物种类和区系特征。该研究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湖北省苔藓植物种类多样性、区系研究,以及苔藓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楼涛 赵明水 杨淑贞 庞春梅 王祖良 刘亮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古树名木资源集中分布区之一。为了全面了解该区域的古树名木资源状况,掌握它们的动态发展趋势,2002~2003年作者对该保护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古树名木共计5511株,隶属43科73属100种;优势种群突出,特有珍稀资源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经济文化价值;但有些古树名木生长势衰弱,亟须采取保护措施。表2参16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密 周红春 谭济才 余桂清
于2006—2008年间,对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进行了调查,结合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馆藏标本,共整理、鉴定、记录天蛾科昆虫49种,隶属于5亚科30属,其中6种为湖南省新记录种.壶瓶山天蛾科昆虫区系成分以东洋成分为主.
关键词:
天蛾科 区系 壶瓶山 湖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