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7)
- 2023(10870)
- 2022(9739)
- 2021(9185)
- 2020(7693)
- 2019(17874)
- 2018(17732)
- 2017(33463)
- 2016(18425)
- 2015(20807)
- 2014(20513)
- 2013(20472)
- 2012(18769)
- 2011(17059)
- 2010(16703)
- 2009(15186)
- 2008(14549)
- 2007(12628)
- 2006(10974)
- 2005(9497)
- 学科
- 济(68709)
- 经济(68622)
- 管理(52209)
- 业(47932)
- 企(40859)
- 企业(40859)
- 方法(33465)
- 数学(28366)
- 数学方法(28028)
- 学(19932)
- 农(18002)
- 中国(16943)
- 财(16356)
- 业经(15836)
- 地方(13616)
- 理论(13140)
- 和(12247)
- 农业(12052)
- 环境(12001)
- 贸(11713)
- 贸易(11706)
- 制(11398)
- 易(11345)
- 技术(11188)
- 划(10587)
- 务(10540)
- 财务(10480)
- 财务管理(10461)
- 教育(10073)
- 企业财务(9934)
- 机构
- 大学(265392)
- 学院(260810)
- 管理(102702)
- 济(94381)
- 经济(92143)
- 研究(90706)
- 理学(89706)
- 理学院(88587)
- 管理学(86781)
- 管理学院(86342)
- 中国(64031)
- 科学(62595)
- 京(57612)
- 农(51123)
- 所(47530)
- 业大(45848)
- 研究所(44084)
- 财(41354)
- 农业(40739)
- 中心(40147)
- 江(37304)
- 北京(36152)
- 范(34455)
- 财经(33831)
- 师范(33823)
- 院(33382)
- 经(30899)
- 州(30291)
- 技术(29986)
- 省(27578)
- 基金
- 项目(189317)
- 科学(145989)
- 基金(136079)
- 研究(131493)
- 家(121822)
- 国家(120847)
- 科学基金(101852)
- 社会(78636)
- 省(74983)
- 社会科(74245)
- 社会科学(74221)
- 基金项目(72997)
- 自然(70748)
- 自然科(69065)
- 自然科学(69039)
- 自然科学基金(67802)
- 划(63879)
- 教育(60243)
- 资助(56593)
- 编号(52309)
- 重点(42748)
- 成果(42250)
- 部(40306)
- 发(39809)
- 创(39324)
- 计划(37479)
- 科研(37258)
- 课题(36820)
- 创新(36733)
- 大学(35156)
共检索到369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施慧 许文军 徐汉祥
近年,浙江省舟山市暂养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连续暴发“乳化病”,发病蟹均分离到一种酵母菌。本实验以该株酵母菌通过肌肉注射方式,对三疣梭子蟹、红星棱子蟹、日本鲟3 个品种的健康蟹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以验证其致病性。结果发现,该菌株能感染试验蟹类,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蟹类似的症状。从感染蟹的体液、肝胰腺、心脏等部位分离到了酵母菌,但未分离到细菌,也未发现寄生虫。酵母菌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中大量侵袭,并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初步确认该酵母菌是引发梭子蟹“乳化病”的病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文军 徐汉祥 施慧 钱冬
2002-2003年,舟山市暂养梭子蟹连续发生被称为“乳化病”的暴发性疾病,并导致大量死亡。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低水温期的海捕暂养梭子蟹,病蟹蟹体消瘦,肌肉萎缩,横切步足,在断口处有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打开蟹盖,盖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从乳白色液体内能镜检出大量酵母菌样微生物,菌体大小为(2.3~7.8)μm×(1.3~6.5)μm,多数呈卵圆形,细胞大多单个或成对排列,多边芽殖。同时,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可见病蟹肌肉、心脏、肝胰脏以及鳃等部位也可发现相同菌体。该菌可生长在TCBS上形成白色菌落,在孟加拉红上形成红色菌落,经菌体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假丝酵母菌属酵母菌(C...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假丝酵母菌病 组织病理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军 绳秀珍 施慧 王忠发 胡则辉
利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采用注射和投喂方式,对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梭子蟹的易感性和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结果发现,在水温24~25℃条件下,病毒注射感染组全部发病,10~16d全部死亡;投喂组死亡率33%;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各试验组梭子蟹的肌肉和肝胰腺混合物进行WSSV检测,发现注射感染组阳性检出率为100%,均为强阳性;投喂组阳性检出率为5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光镜下可观察到感染梭子蟹的肝胰腺、肌肉组织、鳃组织的靶细胞核肿大、变形,并出现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病变组织细...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施慧 许文军 徐汉祥 史海东
"牛奶病"是近年来秋、冬季三疣梭子蟹暂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流行性疾病,患病蟹的体液和肌肉组织中有大量的酵母菌。根据GenBank中的假丝酵母菌的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患"牛奶病"三疣梭子蟹上分离到的酵母菌的部分18S rRNA基因,PCR产物经纯化回收后克隆入pUCm-T载体,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以蟹源弧菌和寄生虫的DNA样本为对照。结果,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假丝酵母菌的18S rRNA基因的同源性为84.4%~100%。同时,仅从试验用酵母菌DNA样本中扩增出了532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其他对照样本均未...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浩 王元 房文红 周俊芳 胡文娟
利用纯化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牙膏病"病原微孢子虫对三疣梭子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观察感染蟹肌肉组织的临床变化及其超微病理,并测定感染后肌肉和肝胰腺组织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同时间点的活性。结果发现,微孢子虫肌肉注射感染三疣梭子蟹后,蟹的肌纤维透明度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并向白浊化转变。超微病理显示,注射感染176 h后,肌细胞内存在大量微孢子虫,感染蟹肌细胞出现核膜肿胀和线粒体双层膜破裂等病变,严重者肌纤维发生断裂、溶解,电镜下可见大量高电子密度的溶解灶。免疫相关酶活分析显示,微孢子虫感染后,三疣梭子蟹肌肉和肝胰腺组织A...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红勇 王海波 赖秋明
试验结果表明 ,远海梭子蟹在水温 2 8~ 30℃ ,盐度 32~ 34条件下 ,从产卵至孵化需要 2 5 7h ,从第 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 (C1)约需 11~ 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 4 6 6万尾 ,培育出大眼幼体 10 11万只 ,成活率为 2 1 7% ,培育成仔蟹苗 5 14万只 ,育苗成活率为 11 6 %。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远海梭子蟹 人工育苗 育苗成活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友松 余海 方家仲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隶属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浙北俗称“枪蟹”,浙南俗称“江蟹”或“蜞”(闽语),台湾亦称“截”。是一种暖湿性多年生食用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以及朝鲜、日本、菲律宾近海,均有分布。三疣梭子蟹一向是捕捞主要对象,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印庚 杨洋 张正 李彬 廖梅杰 邓威 孟繁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刁秀国 张利 成子强 朱国 王桂花 孟祥凯 高婷婷 崔治中
【目的】深入了解MDV与REV人工共感染肉种鸡后疾病的发生、发展状况,为二者临床复杂的混合感染提供确实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明确的诊断时间。【方法】MDV和REV强毒株人工共感染1日龄肉种鸡,定期剖检,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肿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肝、胰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心肌在感染后1周出现以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2~9周时,大部分实质器官出现以幼稚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为主的渐进性增生灶,部分增生灶中可见原始网状细胞和马立克氏病细胞;10周后免疫器官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免疫组化显示,肝、脾、法氏囊、胸腺等在2周时呈双抗原阳性;电镜下,肝脏肿瘤组织中可见多形态淋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吉风 徐福南
用兔出血症病毒(RHDV)分别感染5,15和25日龄家兔,接种后72h扑杀,对其肝、脾、肺、肾、胸腺、骨髓等作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幼兔感染RHDV与成年兔病毒性出血症不同,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的增生和肝、肾等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RHDV对一月龄以内幼兔亦具有感染性,并对其肝、肾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病理损伤。病理损伤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关键词:
幼兔 兔出血症病毒 病理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韩建保 王开功 周碧君 文明 王凡 陈丽雯 史开志 刘旭
采用兔出血症病毒贵州分离株人工感染家兔,观察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被毛蓬乱、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肝,心、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出血或淤血,其中肝和肾有部分坏死;组织病理变化表现: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充满红细胞、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贵州毒株具有高致病潜力。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人工感染 病理学,家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秦蕾 王印庚 张晓君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心脏、肠和鳃等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以肾脏病理变化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造血组织局部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增生和肉芽肿形成。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血窦扩张充满单核巨噬细胞,严重者发生局部坏死;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显著,脾实质出现多处局部坏死;心肌纤维变性,肌纤维间有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形成局部坏死灶。此外,在病鱼的肠和鳃内也发现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亚斌 符敖齐 陶建平 陶红 刘梅 陈宗椿 陈应江 孙大明 王军 王伯高 谢龙
对山羊球虫 Eimeria ninakohlyakimovae 感染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35只无球虫感染山羊在20日龄时,分别经口接种1×10~6~6×10~7个 E.ninakohlyakimovae孢子化卵囊,在感染后1/4~38h 内,定期扑杀,对 E.ninakohlyakimovae 所致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性观察.结果表明:E.ninakohlyakimovae 主要侵害小肠后部、盲肠及结肠中前部的肠腺及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坏死,上皮坏死脱落及小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被膜下、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淋巴管中有大裂殖体寄生.在感染16h 后的山羊胆汁中发现了E.ninak...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郝景伟 高保全 王崇 孟宪亮 万晓媛 李小平 刘萍 张庆利
近年来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在内的多种新发疫病的流行,使我国甲壳类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筛查导致山东潍坊某养殖场中一虾蟹混养池塘内患病三疣梭子蟹感染的可能病原,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孤菌(Vp_(AHPND))、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黄头病毒(YH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8种病原的检测,并对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样品呈Vp_(AHPND)阳性,而呈现WSSV、IHHNV、SHIV、EHP、CMNV、YHV和HPV阴性。对样品进行Vp_(AHPND)套式PCR第二轮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致病副溶血弧菌质粒上pirA~(vp)毒力基因片段具有99%的同源性,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多个致病副溶血弧菌PirA聚在进化树的同一主分支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呈溶解样病变,鳃丝上皮柱突细胞明显坏死,胸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并且这些组织中还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现象;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心肌、鳃组织及胸神经节中的病变部位均存在Vp_(AHPND)探针的蓝紫色杂交信号。以上表明,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Vp_(AHPND),并导致肝胰腺、心肌、鳃和胸神经节发生了严重病理损伤。本研究首次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中检测到Vp_(AHPND)感染并揭示了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相关结果为揭示Vp_(AHPND)自然宿主种类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信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入梅 王云滨 李瑞军 董建臻 李静 王瑞晓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白僵菌菌株015处理24 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 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 h体腔内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之后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 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较之于绿僵菌菌株060,72 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086,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