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42)
- 2023(4835)
- 2022(4036)
- 2021(3819)
- 2020(3279)
- 2019(7185)
- 2018(6936)
- 2017(12876)
- 2016(7550)
- 2015(8035)
- 2014(8059)
- 2013(8014)
- 2012(7730)
- 2011(7132)
- 2010(7271)
- 2009(6596)
- 2008(6880)
- 2007(6108)
- 2006(5284)
- 2005(4852)
- 学科
- 济(26291)
- 经济(26251)
- 业(16882)
- 管理(16240)
- 学(15169)
- 企(13433)
- 企业(13433)
- 方法(11823)
- 数学(9847)
- 数学方法(9670)
- 财(6777)
- 农(6640)
- 中国(6402)
- 理论(5638)
- 制(5223)
- 业经(5027)
- 融(4772)
- 金融(4768)
- 银(4689)
- 银行(4654)
- 农业(4493)
- 行(4474)
- 务(4387)
- 财务(4381)
- 财务管理(4371)
- 技术(4265)
- 企业财务(4262)
- 和(3997)
- 贸(3965)
- 贸易(3964)
- 机构
- 大学(117611)
- 学院(113214)
- 研究(46622)
- 济(38893)
- 经济(37978)
- 管理(34715)
- 科学(34668)
- 农(31822)
- 中国(31122)
- 理学(30136)
- 理学院(29541)
- 管理学(28645)
- 管理学院(28427)
- 所(26955)
- 农业(25791)
- 研究所(25332)
- 京(25290)
- 业大(23647)
- 中心(19477)
- 财(18746)
- 江(17734)
- 农业大学(16762)
- 范(16333)
- 院(16286)
- 室(16004)
- 师范(15977)
- 省(15801)
- 财经(15396)
- 北京(15263)
- 科学院(14887)
- 基金
- 项目(80963)
- 科学(61202)
- 基金(58895)
- 家(55993)
- 国家(55611)
- 研究(49847)
- 科学基金(44366)
- 自然(31989)
- 省(31613)
- 自然科(31283)
- 自然科学(31258)
- 自然科学基金(30728)
- 基金项目(30671)
- 社会(30071)
- 社会科(28360)
- 社会科学(28347)
- 划(28091)
- 资助(24709)
- 教育(23365)
- 重点(19731)
- 计划(18769)
- 科技(17438)
- 部(17365)
- 编号(17331)
- 发(16876)
- 创(16517)
- 科研(16491)
- 成果(15679)
- 创新(15647)
- 业(14734)
共检索到163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平 胡红菊 王友平 田瑞 陈启亮 张靖国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关键词:
梨黑斑病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病情指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丽芬 孔垂思 郭建伟 杨建 郭娟 高源 王宏飞 李成云 丛花
【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
关键词:
墨兰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王传铭 薛春丽 郭建伟 李珣 周银丽 吴光梅
【目的】文章对铁皮石斛叶片黑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引起铁皮石斛黑斑病的病原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2种真菌;菌丝在2527℃生长速度最快,最适p H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CA,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为8;光照的有无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结论】研究可为铁皮石斛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理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黑斑病 病原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樊海平 孟庆显 俞开康
本文从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败血病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在TCBS上不生长,对O/129不敏感.在不含NaCl的基础培养基上能生长。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利用蔗糖、麦芽糖和淀粉产酸不产气,利用果糖、甘露醇、半乳糖和密二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肌醇、山梨醇、木糖、蕈糖等,精氨酸双水解、色氨酸脱氨阳性。嗜水气单胞菌发酵葡萄糖产气、V-P反应、柠檬酸盐利用、H2S产生均为阳性;而豚鼠气单胞菌的上述反应均为阴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晓妍 吴剑梅 傅丹丹 涂健 宋祥军 邵颖 祁克宗
[目的]探究毒素-抗毒素(TA)系统中毒素基因hipA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A系统和APEC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野生株AE81的hipA基因缺失株AE81△hipA及回复株C-AE81△hipA,测定其生长曲线、运动性、环境耐受能力、细胞黏附能力,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环境耐受相关基因(hdeA、hdeB)、黏附相关基因(finF、fimH)、毒力相关基因(hcp、ompR、ompC)的转录水平,探究毒素蛋白hipA对APEC的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hipA基因的缺失株和回复株。野生株AE81、缺失株AE81△hipA和回复株C-AE81△hipA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与野生株AE81相比,hipA基因缺失株AE81△hipA的运动能力降低,对酸性、碱性、高渗和氧化应激环境的耐受能力减弱,鞭毛和菌毛的数量和长度明显减小,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黏附能力极显著减弱(P<0.01),回复株C-AE81△hipA各指标基本恢复到野生株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野生株AE81相比,AE81△hipA菌株的hdeA、hdeB、fimF、ompR、ompC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hcp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不显著,但fimH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TA系统毒素蛋白hipA影响APEC的运动性、环境耐受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参与APEC的致病过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树和 周彩勤 张奎望 刘慧迪
对新见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棒孢叶斑病病原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对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和大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 pH值、光照及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测定其对不同寄主致病性;将病原菌的rDNA-ITS,β-tubulin基因和ef-1α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多主棒孢在自然发病叶片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比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具有更多的隔膜且更长。多主棒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5℃不能生长;多主棒孢在pH值为4~11时都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值为6~8;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多主棒孢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对麦芽糖利用率最高,蛋白胨和酵母膏是最适合的氮源。致病性测定表明:金叶女贞上分离C. cassiicola除了侵染金叶女贞外,还可侵染黄瓜Cucumis sativus,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和茄S. melongena,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显症时间及病斑大小存在差异,金叶女贞表现最感病。基于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金叶女贞上分离菌株与黄瓜上分离的菌株归在一个分支,自展支持率为100%。图8表2参24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凤丽
病菌(Stagonospora curtisii)主要危害朱顶兰(Amaryllis vittata)叶片及花梗,其次危害鳞茎。病斑呈椭圆形、纺缍形或半圆形。被害部初期呈鲜红色,后期转赭红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点。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适宜pH位为4~9,最适为6左右;菌丝生长对培养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PSA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葡萄糖最佳,山梨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有机氮及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牛肉浸膏和门冬酰胺最佳,尿素最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高于35℃或低于8℃时孢子均不能萌发。
关键词:
朱顶兰红斑病 水仙壳多隔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迪 房文红 周红霞 王元 陈甜甜 李健 周俊芳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导致养殖对虾暴发弧菌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从我国南方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分离、鉴定了10株哈维氏弧菌(Vh00947、Vh00949、Vh11011、Vh11014、Vh21217、Vh21218、Vh21220、Vh21229、Vh21231和Vh31487),分别肌注感染健康凡纳滨对虾后发现,菌株Vh21229致病性很弱,Vh00949其次,其它菌株毒力较强;对8种哈维氏弧菌常见毒力基因(Vh1、Vh2、Vh3、Vh4、tox S、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明勇 张冰 陈德威 曾群辉
对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包括分离菌株血清学特性、溶血性、血凝性、菌毛的表达、对小鼠、兔的致病性及抗生素敏感性等。结果表明 ,该菌株血清型属 O14 8,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不产生溶血素 ;对绵羊、豚鼠、马、鸡的红细胞表现强凝集 ,而对猪、兔的红细胞不凝集 ,血凝能被 D-甘露糖抑制 ,表现为 MSHA;在营养肉汤中经 37℃ ,4 8h培养表达菌毛 ;肌肉接种兔、腹腔接种小白鼠均具有高致病性。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羧苄青霉素等高度敏感 ,而对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等表现耐药性。
关键词:
牦牛 致病性大肠杆菌 生物学物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阳 庄国庆 林锋 蒋廷亚 袁少飞 高力 施海峰
从发病的外塘锦鲤的肝、脾、肾等组织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经表型特征分析和16S r DNA序列测定,发现该菌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通过对正常的锦鲤进行人工感染试验,7 d后锦鲤全部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表明该菌对锦鲤有致病性;用含有抗生素的20种药敏纸片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高敏,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中敏,对其他14种抗生素有耐药性。本研究旨在为锦鲤致病性病原的确定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斌 李岩 李霞 陈慧黠 刘明清 孔永涛
从患“红斑病”的虾夷马粪海胆病灶处分离出一种可疑病原菌,编号为0205。经感染实验证实,此菌可通过体表创面感染海胆,引起“红斑”症状出现。发病与水温关系密切,高温易发病,低温发病率降低。0205菌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短杆近球形,具单极毛,生长需盐。对其进行系统鉴定归为弧菌属,其生理生化特性与伯捷氏细菌系统第9版中所列模式种均不相同。经16S rRNA gene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检索发现该菌与GenBank中AJ002566菌同源性为99.8%,AJ002566菌由德国学者Yakimov直接提交其16S rRNA gene序列1~1476bp,无分类位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锐玲 谢甲涛 付艳萍 姜道宏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草莓褐斑病 病原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国兰 时向阳 郑铁民 孔黎黎 董西良 黄文秀
1987~1989年连续3年观察了雪松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分离培养出致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柳杉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ryptomeriae(Cooke)Sun.]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98%~100%。pH值为4~6。在10%雪松汁液中萌发率最高。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查彼氏、麦芽糖上生长较好,在甘露糖、黄豆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在乳糖上生长差。
关键词:
雪松叶枯病,柳杉拟盘多毛孢菌,生物学特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桂莲 胡国良 俞彩珠 吴继来 徐炳潮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 ,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5~ 30℃ ,最适温度为 2 5℃ ;适宜的pH值为 5~ 1 0 ,最适的pH值为 6~ 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0~ 30℃ ,最适温度为 2 8℃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 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