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0)
2023(7755)
2022(6535)
2021(5871)
2020(4707)
2019(10679)
2018(10674)
2017(19375)
2016(11270)
2015(12881)
2014(13044)
2013(12723)
2012(12584)
2011(11579)
2010(12158)
2009(10799)
2008(11069)
2007(10064)
2006(9169)
2005(8616)
作者
(34865)
(29037)
(29006)
(27123)
(18919)
(13878)
(13094)
(11246)
(11205)
(10767)
(10175)
(9868)
(9759)
(9584)
(9370)
(8868)
(8669)
(8626)
(8528)
(8339)
(7769)
(7404)
(7177)
(6829)
(6695)
(6664)
(6571)
(6540)
(6112)
(6016)
学科
(49380)
经济(49326)
(24459)
管理(23507)
地方(18485)
中国(18296)
(17901)
企业(17901)
(15547)
方法(13773)
业经(13066)
(11408)
理论(10826)
农业(10749)
地方经济(10245)
数学(10173)
(9979)
数学方法(9977)
教育(9935)
(9777)
金融(9775)
(9246)
银行(9216)
(9084)
(8666)
贸易(8656)
(8401)
(8251)
(8177)
环境(7966)
机构
学院(165045)
大学(162356)
研究(66035)
(61769)
经济(60241)
管理(52864)
中国(47618)
理学(43614)
理学院(42877)
科学(41944)
管理学(41894)
管理学院(41576)
(37559)
(35736)
(33321)
研究所(32371)
(28668)
(28439)
中心(28286)
(27833)
师范(27518)
农业(25987)
业大(25206)
北京(24682)
(23604)
(23017)
师范大学(21879)
财经(21667)
技术(21448)
(21332)
基金
项目(102735)
科学(78674)
研究(77875)
基金(68543)
(60609)
国家(59975)
科学基金(48877)
社会(45931)
(43539)
社会科(43257)
社会科学(43247)
教育(37255)
(36455)
基金项目(35557)
编号(33106)
自然(29972)
自然科(29228)
自然科学(29218)
(29092)
成果(28961)
自然科学基金(28642)
资助(28192)
课题(25851)
重点(24710)
发展(23329)
(22893)
(21745)
(21610)
(21107)
创新(20079)
期刊
(80969)
经济(80969)
研究(54653)
中国(43757)
(32683)
教育(32609)
学报(29327)
科学(25942)
农业(22802)
大学(21771)
管理(21280)
学学(20076)
(19973)
(17449)
金融(17449)
技术(15676)
业经(14587)
(12321)
经济研究(12216)
财经(10539)
问题(10522)
图书(9540)
(9329)
论坛(9329)
职业(9282)
(9184)
(8702)
世界(8529)
(8395)
(8143)
共检索到273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仿云  
该文以栽培发展史为主线,比较分析了梅花、牡丹及其梅文化和牡丹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异同。结果表明:①在南北朝之前,梅的引种、观赏栽培及文化孕育均在牡丹之前,但自隋唐以来,梅花之整体发展便稍逊于牡丹。②梅花栽培及文化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品种演化从汉代到现代不断有新类型出现,梅文化则孕育和萌动于南北朝,发展于唐朝,形成于宋朝。③牡丹栽培及文化的发展都是跳跃式的,品种在唐代实现了从单瓣向复瓣和重瓣演化的飞跃,至宋代时已接近现代水平,而牡丹文化在唐代则迅速发展到它的顶峰。④梅文化的精髓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牡丹文化的实质则是对繁荣昌盛的民族理想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形...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斌仁  
梅花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植物。无锡梅园将梅花作为特色花卉观赏已有百年历史,本文通过介绍无锡梅花在种植栽培、整形修剪、品种改良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以提高观赏梅花的栽培技艺,加快梅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梅花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推动梅花事业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仿云  
牡丹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国内外重视,以种苗为主、盆花和切花为辅的3种商品形式已经形成.主要的生产栽培技术是由以优质种苗生产为目的的常规栽培、以盆花和切花生产为主的促进(抑制)栽培、以及以迅速扩大繁殖为目的的生物快速繁殖等三大技术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其中种苗生产栽培技术、促成栽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生物快速繁殖技术正在研究开发之中.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国振  
该文主要介绍梅花在美国的种植情况及‘美人’梅之引进中国的过程。文末提及‘美人’梅的优越性及其有关展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颜通  张秀新  薛璟祺  张盈  
为探明催花牡丹复壮栽培后植株生长状况,采用Li-6400光合作用分析仪对盆栽的4个常见春节催花牡丹品种催花复壮后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自然花期,4个牡丹品种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峰值最高的银红巧对比峰值最低的紫二乔高出44.39%;4个品种引起Pn降低的原因不完全相同,乌龙捧盛和百园红霞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紫二乔和银红巧对Pn降低则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品种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品种间差异显著,紫二乔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20 3,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能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俊愉  
The author suggests to use Mei Flower(Prunus mume)and Tree Peony(Paeonia suffruticosa)as Double National Flowers for China. Having changed his opinion on selecting National Flower for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thor suggested a mode of using Double National Flowers since 1988, and insisted hi...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定萍  秦琴  陈柯宇  李庆生  李和平  
阐述了我国首个梅花切花生产基地的建立,并重点论述了梅花切花的各项栽培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为梅花切花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志民  王莲英  
研究了牡丹催花后根系的营养状况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牡丹经催花后,无论是开花还是未开花(有叶无花),其根内养分含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淀粉、N、P、K、Mg的含量明显降低,钙和游离硫的含量变化却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复壮栽培过程中,新生根主要分布于10~30cm的土层内,且新生根量秋后都比夏季多。同时,在复壮栽培第1、2年春季(5月下旬)牡丹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曲线都近似抛物线,呈单峰曲线变化;而夏季(7月中旬)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嘉珏  何丽霞  
梅花与牡丹均为中国传统名花,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又居于名花之首。梅花、牡丹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花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但在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她们又都带有吉祥、喜庆的寓意。梅文化与牡丹文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中国花文化的一大特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秋生  万卉敏  孙俊娅  龚双军  
牡丹(Paeonia)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有花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与花色、花型等遗传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因其稳定性、保守性和可靠性而在植物分类、系统发育、起源与演化等方面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柯冠武等,1994;王伏雄,1995;赵先贵等,1999;冯立国等,2007;周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昶灵  郭维明  
中国曾以梅花或牡丹为国花。梅花最符合中国国花的评选标准,在根本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现应作为中国国花之首选。中国国花定为一国二花(梅花和牡丹)最适合中国国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中  杜建峰  
灵峰与西溪、孤山合称为西湖三大赏梅地,历史上先有寺庙后有梅花。宋、明时期灵峰青芝坞一带已有梅花的踪迹,但有关记载较少,而灵峰真正意义上的首次种梅被确定在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844—1846年),后毁于战火。宣统元年(1909年)周庆云在灵峰补梅300株。1988年灵峰探梅景点重建后开放,目前梅园占地3750hm2,共有5000株梅花,1200丛蜡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晏晓兰  刘小祥  陶冬枝  张波  袁华  
通过对武汉梅园100个开花良好的梅花品种进行多年结果习性的观察研究,选择出了2个类型的花果兼用梅花品种:①作为果品加工的花果兼用梅花品种8个;②作为实生选种的花果兼用梅花品种8个。同时,对相应的栽培技术如修剪、施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合忠  毛树春  张旺锋  陈德华  
经过6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不仅建立了适合国情、特色鲜明并基于精耕细作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棉花栽培理论体系,为奠定世界第一产棉大国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优化成铃理论是中国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体系的核心。论文对棉花优化成铃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作了综合评述。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是通过棉株结铃形成的,受结铃时间、棉铃所处空间部位以及棉株生理年龄的显著影响,优化成铃就是根据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在最佳结铃期、最佳结铃部位和棉株生理状态稳健时多结铃。棉花集中成铃期是一生中的高光合效能期,使群体棉叶系统的高光合效能期、成铃高峰期和光热资源高能期相同步,可以更有效地优化成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邦平  陈俊愉  张启翔  郭良栋  陈瑞丹  蔡超  
从北京、武汉、南京、重庆、昆明五个梅园和野梅主要分布区的云南嵩明、四川木里、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梅圃中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采集梅花根际土壤300份。以梅花根际土壤和蛭石体积为1∶1混合作为栽培基质,种植三叶草,培养4个月后,应用染色镜检法测定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三叶草根系的状况。结果表明:所有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都有丛枝菌根侵染;野生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率高于人工梅园;四季的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丛枝菌根侵染在季节间无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